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姜久春在接受作者采訪時表示,”未來的兩年到三年時間內,為了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就是要花大力氣發展電動車,但電動車在中國的未來卻可能不會像技術發展一樣順風順水。電動車的明天取決于各利益集團間的博弈”。
據了解,伴隨著目前中國對傳統汽車市場扶持政策的退出,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在高速發展黃金期后轉向重點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作者在采訪中發現,伴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熱潮迭起,國內各車企紛紛出臺了新能源規劃。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上汽將陸續投放純電動和插電式強混新能源車等;一汽的階段目標是在”十二五”期間,在新能源產品開發等方面投資98億元,打造乘用車純電動平臺、混合動力平臺等8個新能源汽車產品平臺;東風汽車規劃未來五年內,陸續投入30億元,用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產業化建設;北汽集團則將在”十二五”末期達到15萬輛新能源產品的規模。
然而,一面是對電動車充電市場如火如荼的爭奪,另一面汽車制造商們卻有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姜久春認為,各汽車集團新能源規劃沿襲舊調,很難形成統一標準。
相比國內的汽車企業,跨國車企卻并不著急在中國產業化生產,而是紛紛拿產品試水。豐田汽車的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會加大新一代混合動力普銳斯的投入,之后會做更多新能源方式的嘗試。2013年之前,大眾汽車計劃投入100輛電動汽車在華示范運行,到2018年銷售1萬輛電動車。
姜久春對作者表示,電動汽車產業化一直在探索中發展,但市場要有一定的規模和平臺,其中很重要的是標準問題。
對于充電模式,業內普遍認為解決方案將是大型客車以換電模式進行,而小型客車則是以”慢充為主、快充為輔”。據透露,目前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兩大電網公司都在積極推廣電動汽車充電站。
姜久春表示,除明確發展方式和傾向性的政策外,還需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部門和汽車生產廠商都放下一些身段,拿出合作和共贏的態度。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3629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