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市場在去年滴滴事件之后仿佛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事實上,共享出行雖然面臨市場盈利等挑戰,但仍然阻擋不了企業不斷入局的熱情。
3月22日,T3出行項目啟動。這一次,三大汽車業央企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汽車聯合三大互聯網公司騰訊、阿里、蘇寧,正式進入網約車市場;5月8日,永安行發布公告稱收到常州市交通運輸局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永安行的網約車業務理論上具備了全國范圍上線的可能性;5月9日,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戴姆勒旗下移動服務公司Daimler Mobility Services GmbH成立合資公司——蔚星科技有限公司,吉利與戴姆勒移動公司投資17億元布局高端出行;5月16日,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旗下出行平臺“有鵬出行”正式宣布在廣州上線網約車業務。
隨著各路玩家持續入局,網約車市場又熱鬧了起來。這個市場目前只有一個霸主:滴滴。其余的無論是主打B2C的曹操專車、兼具B2C、C2C的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易道、美團打車,無論體量規模還是用戶粘性都與滴滴有著巨大的差距。
網約車市場打著共享出行的旗號誕生,從最開始,就給人一種用互聯網思維來解決傳統行業痛點的印象;然而,發展到現在,網約車似乎已經和最初自己描繪的樣貌差得越來越遠。
先說共享。按道理講,體內流淌著互聯網血液的網約車企業,共享出行是他們頭上籠罩著的光環。然而,隨著共享單車集體涼涼,網約車行業似乎也感到了一些唇亡齒寒的意味。而他們的寒意來自于“看上去很美”。
劍指打車難以及傳統出租行業弊病的網約車,利用網絡平臺撮合司機的供給與乘客的需求,然而,卻在平臺做大之后,放任技術帶來的市場調度失靈,也正因此,網約車似乎成為了最大的“黑車組織”。以滴滴為例,快車、專車訂單份額、客單價都要高于順風車,但是,滴滴卻發現,盈利的,卻是順風車這部分業務。2017年順風車業務的GMV接近200億人民幣,收入是20億人民幣,凈利潤接近9億人民幣,同期的滴滴凈利潤是10億元人民幣,剩下的1億元利潤來自于代駕。2018年,滴滴順風車的GMV的目標是400億人民幣,凈利潤20億人民幣。
分析背后的原因也相對簡單,順風車不用專門購置車輛,不用為專職司機支付人員成本,更重要的是,不用補貼。滴滴這樣的出行公司,畢竟是拿了風投,鐵了心要上市的。然而,遲遲不見盈利的業務即便上市,恐怕也難受資本市場認可。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三年虧損22.8億美金的Lyft,上市第二天便跌破了發行價,隨后Uber上市首日便跌破發行價……像滴滴這樣,成立6年,虧損390億元人民幣的公司,怕是也難在股市上“幸免”。于是,將重心向盈利能力更強的順風車傾斜,似乎天經地義。然而,安全問題的爆發終結了整個鏈條。正如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所講:“無論是交通運輸的新業態,還是傳統業態,它都是服務人民群眾的,所以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日趨嚴格的監管隨之而至。
監管趨嚴之后,很多企業開始自組車隊,配備司機,B2C的模式成為“無奈”選擇。重資產運營,讓網約車行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受限。不過卻可以理清這樣一個邏輯:并不是因為監管導致了網約車盈利困難,監管只是補上了整個行業不得不完善的致命短板。
曾經被認為網約車模式能夠利用車輛閑置資源,減少路上車輛數,從而緩解交通擁堵的邏輯也被美國地方交通部門的報告“打臉”,認為網約車是造成交通擁堵的“元兇”。
網約車市場熱度居高不下的背后,還是要理順發展方向。畢竟,它不僅承載著眾多傳統車企向出行服務商轉型的重任,同時也是在中國汽車市場銷量下滑、經銷商庫存壓力增加的現狀下,車企們為銷量增添的一條新渠道。即便有汽車業央企入局,如果不能在安全前提下,盡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商業鏈條,實現比傳統方式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恐怕也僅是曇花一現吧。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91492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