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2014年作為新造車企業的誕生元年,那么五年以來,新舊造車企業之間的關系呈現出由淺入深不斷進化的趨勢。
隨著車市持續下行,汽車產業迎來巨大變革,新舊造車企業之間的合作速度明顯加快,整合浪潮已然來臨。
就如近期,就爆出多起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相互合作的傳聞。
5月14日,據彭博社報道,日產正尋求投資一家中國新能源造車初創企業,目前的潛在車企包括威馬、合眾新能源和車和家。
5月20日,廣汽蔚來發布全新品牌合創和首款概念車型。
5月21日,長安汽車被曝將與綠馳汽車在重慶舉行戰略合作暨聯合制造簽約儀式,為綠馳汽車代工。
5月22日,有媒體曝出雷諾10億元收購江鈴新能源50%股份已簽約。同時,愛馳汽車將以購入50%股權的形式成為江鈴控股最大股東。
在上述“合作事件”中,雖然部分尚未最終敲定,但根據各家車企對外界的回應,不難判斷這四起事件均有跡可循或者正在洽談中。
同時,無論是從合作雙方的企業性質還是合作模式來看,新舊造車企業之間的合作已然進入了全新的層次。
那么,雙方的合作能在車市寒冬中摩擦出什么樣的火花?雙方又各有什么樣的訴求?
傳統車企是造車新勢力的“最佳CP”?
當前,造車新勢力在經過PPT造車、謀求資質、自建工廠、新車上市、量產交付等一輪又一輪的較量之后,分化越來越明顯,不少造車新勢力已經明顯掉隊。
如果說2018年是造車新勢力的交付元年,那么2019年則是造車新勢力的“生死年”,造車新勢力的洗牌期已至。
因此,“搭車”傳統車企或許能沖上快車道。畢竟“單打獨斗”總會面臨著更多的風險,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風險。
精選君認為,未來造車新勢力靠自己單打獨斗存活下來的并不多,大多數或許會被傳統車企收購,成為其中的一個分支,或者事業部,也有造車新勢力可能被其他投資機構收購。
事實也證明,“擁抱”傳統車企對造車新勢力來說不僅能續命,還能獲得領跑的資格。
以一汽入股拜騰為例,在一汽入股前,拜騰在造車新勢力中并不突出,甚至還曾經鬧出過融資烏龍戲碼,自一汽入股后,拜騰便“飛黃騰達”,一舉躋身造車新勢力前四名,并率先解決了困擾很多造車新勢力的資質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初創企業的造車新勢力,目前大多存在融資難的問題。
在經過最初的資本熱潮后,現在大多造車新勢力都進入資金瓶頸期,資本寒冬更進一步加劇造車新勢力的資金困境。
此時,一旦有一家傳統車企介入其資本體系,帶來的不僅是雄厚的資金支持,甚至還包括困擾造車新勢力的資質問題,對其發展不無裨益。
同時,傳統車企還可“順帶”彌補造車新勢力在汽車制造領域的不足之處。
造車新勢力的“新”,正是傳統車企所需
眾所周知,造車新勢力以電動化為基礎,在智能化、網聯化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在產品端,盡管部分造車新勢力尚未量產上市,但從展示出來的造車“姿態”看,其在“新四化”方面的表現普遍優于傳統車企。
可以說,在中國汽車業如火如荼的“新四化浪潮”中,造車新勢力在這方面無疑更具創新性。
畢竟當下的汽車制造已經不同以往,尤其是研發、商業模式等領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而未來的汽車將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軟件開發迭代這一塊更凸顯出其重要性。
因而,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新勢力在這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領先性,值得傳統車企借鑒。
或許,這也是日產向造車新勢力伸出橄欖枝、一汽牽手拜騰的重要原因。
因此,精選君認為,無論是他們的造車理念、商業模式還是產品‘新四化’方面的技術都值得傳統車企學習和思考。
日產和一汽或許只是先行者,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傳統車企尋求與造車新勢力的合作。
精選君有話說
一方擁有成熟的制造體系,完整的供應鏈、銷售渠道,雄厚資金,一方擁有超前的造車理念、創新的商業模式,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的“牽手”似乎成為必然。
以前兩者的合作更多是合資、技術合作或戰略同盟。而現在的合作,則顯得更為激進,多為直接并購,或戰略投資,合作層次更快、更深。
新造車企業并購落伍的國內傳統車企,跨國車企并購發展較好的新造車企業,或許,汽車行業一個全新的“生態鏈”正在出現。
精選君認為,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在合作中將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緩慢,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快車道”,屆時二者將會碰撞出更多火花。
來源:新能源汽車精選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9209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