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汽車市場已經走進市場周期的殘酷后半程。這時,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而是市場本身。
傳統燃油車趨冷直下,自顧不暇,打破OEM以傳統車補貼電動汽車的構想。面對電動汽車的轉型,OEM巨額投入下卻遲遲看不到收益,不免心生不滿,可又無可奈何。
“日子不好過”,不少車企發出感慨。它們的銷量、營收、凈利潤下滑,盈利能力不如汽車行業盛世期。
于是,我們看到,強勢的車企,如日產、奔馳、大眾、福特、特斯拉,或裁員,或關閉工廠,來適應收窄的市場,將節省出的成本用于電氣化轉型。
另有規模中等,擁有競爭力的產品譜系的車企加入發債隊列,儲備充足的糧食過寒冬。
這期間,不乏弱勢企業渴求補血,卻實力有限,它們未來可能是被逐漸淘汰出局。
裁員潮
今年半年多來,車企裁員一次次見諸報端,刺激著當事人和看客的神經。
汽車行業輝煌不再。
全球汽車市場中,最大市場中國車市今年13連降,沖擊著車企的自信心。美國市場自2017年就開始由盛及衰。歐洲市場受英國脫歐和排放法規影響,增長乏力。
三大車市均走在下坡路上,身處其中的汽車制造商轉變思路,不再強調規模虛名,而是重視收益。裁員、關閉工廠,它們用更為主動的姿態,減少損耗,來安全渡過寒冬。
全球規模最大的車企——大眾集團今年3月份表示,計劃通過調整員工退休計劃的方式,將核心品牌大眾乘用車品牌的員工人數減少最多7,000人。同時,它致力于提高生產效率,達到每年59億歐元成本的節省。種種措施之下,它的目標是在2022年實現6%的利潤率。
戴姆勒CEO康林松甫一上任就開展成本節約措施。他表示,奔馳計劃裁員1萬人,以在未來幾年削減成本67.5億美元。業績不佳和產品轉型是裁員背后的主要原因。奔馳今年已經多次調低盈利預期,在上半年財報中表示主營乘用車業務2019年的利潤率在3%至5%。而去年,奔馳乘用車的利潤率在7.8%,2017年在9.4%。
美系福特6月宣布,將在2020年底前在歐洲裁掉1.2萬人,并關閉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地的多家工廠。更早在2月,外媒稱,由于福特在華銷量急劇下滑,長安福特已開始裁減數千名員工,工廠將班次從三班減至一班。
日系日產業務顯頹勢,第一財季凈利潤暴跌九成。自2016年以來它的凈利潤連年下滑。業績不佳下,日產決定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25萬人,砍掉10%的產能和產品線。
當多家全球TOP10車企放出裁員的消息,更加加重了汽車行業人員的焦慮。但是對企業本身而言,如何在需求下滑的行業內保持穩定的研發投入,強化自身的競爭能力,為行業復蘇做準備,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畢竟一家巨頭的破產,失去工作的員工人數將不是裁員可比擬的。
發債潮
除了縮減開支,承受資金壓力的企業亦選擇走上融資渠道,儲備過冬資金。
就在本月,上汽集團發布公告,擬以儲架發行方式申請發行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債券。今年第一季度,它通過發行債券收到的現金有87.5億元。
發債不是車企融資的唯一渠道,除此之外還有增發、定向增發和銀行貸款。今年上汽集團的融資渠道是通過發債,而在2017年它則是通過定向增發完成150億元的融資。所融的資金被用來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汽車前瞻技術的研發。
單論2019年,上汽集團之外,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北汽新能源、華晨汽車均發布數十乃至上百億元的債券。
比亞迪在前8個月份就發布了50億公司債券和130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其一季報表顯示,它從發行債券中收到的現金有55億元。
另外,同樣被視為自主品牌中佼佼者的吉利,在今年上半年獲得200億元優質主體企業債的發行核準。這部分金額的募資規模在全國民營企業債券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將主要被用于公司汽車產業項目和補充營運資金。
長城方面則在今年發布兩期超短期融資券,金額均為10億元。而它的計劃是發行總額為40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前七個月,汽車與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債總額為564.7億元,同比增長83.8%,發債數量46只,幾乎接近于2016年的水平”。
這些企業在國內具備一定競爭力,擁有研發實力、豐富的產品陣容和三電等核心技術。但在車市寒冬期內,它們的銷量下滑,且補貼退坡,帶來現金流的損失。與此同時,市場競爭加劇,如何在購買欲望受限的情況下吸引消費者,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它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調整自身產品線和定價策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上汽集團、比亞迪、長城等的研發投入比重高出2018年同期。
融資成功與否,成為它們能否持續突圍的關鍵因素之一。
洗牌潮
變革時期,與機會并存的是被出局的風險。
最具顛覆能力的是特斯拉,從電動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到自動駕駛,從整體到局部,它攪亂一池水,為傳統汽車行業注入新的元素,帶來新的挑戰。蔚來、威馬、小鵬、云度等等造車新勢力隨之入局,尋求一席之地。
現在,它們也面對著各式各樣的困境,裁員也成為它們的選擇。特斯拉計劃裁員7%,蔚來裁員近千人……
傳統車企亦押了重注發展新能源汽車。如小康股份為金康新能源前前后后已投資80多億元,導致目前資金鏈撐不住持續大規模的投資。其2017年發行的15億元公司債券,到今年已經使用完畢。資金短缺下,它決定在其美國子公司裁員90人,并且暫停在美國市場發布首款電動SUV SF5的計劃,工廠停止生產。
裁員的它們還在苦苦掙扎,另一邊京威已經黯然退出。
面臨洗牌的不止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苦苦掙扎的新進入者。弱勢傳統車企正面對著企業虧損、投入減少、工廠停產、被市場淘汰的現實。
就在這幾日,眾泰君馬被曝欠薪數月,工廠停產,售后癱瘓,被100多家經銷商維權。
市場內存在感較弱的小康、力帆、海馬、江淮、江鈴利潤均在不同程度的下滑。當市場飽和,它們處于被邊緣化的困境中。對它們而言,裁員、停產,節省成本的措施帶來的幫助無法持久,而自身的實力不足以與強勢企業、乃至整個市場頹勢抗衡。誰能來拯救它們呢?
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僅僅有實力的強勢企業才能穿過寒冬,走向下一個春天。
來源: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9716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