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銀隆新能源與天邁科技合資成立北京力銀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力銀),主營業務為汽車零部件、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
近來,在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全球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下,為何銀隆新能源、比亞迪等整車企業紛紛成立零部件公司呢?“類似比亞迪、長城汽車成立零部件子公司的舉動,這無疑是企業在加速轉型中求生、求勝需求下的一種拓展和嘗試。”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也是車企在智能化、軟件化、數字化轉型壓力下的新選擇。
北京力銀主攻智能化、軟件化、數字化
記者在天眼查上查詢到,北京力銀的注冊資本為3405萬元。股權構成顯示,銀隆新能源持股14.8%,為第二大股東;天邁科技持股29.4%,為第一大股東。其余股東中還有奧特科技、志云新材料、高登新能源、富萊特科技、珀然股份等。
上市公司天邁科技的主營業務是智能交通設備。5月8日,天邁科技與百度自動駕駛業務簽署合作協議,重點就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業務開展合作。而百度自動駕駛業務雖然是“跨界”者,但目前在自動駕駛業務上已經進入國內一流梯隊,獲得的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數量在國內公司中位居第一。目前,百度自動駕駛業務已經先后與東風合作,量產了東風sharing vanL4級自動駕駛5G汽車;與一汽轎車合作,在長沙推出了無人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測試項目等。
而其他參股的奧特科技、志云新材料、高登新能源、富萊特科技、珀然股份等企業,涉及了汽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輪轂、軟件、數字化、智能系統等相關業務。
由此可見,北京力銀向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軟件化、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十分明確。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天邁科技是第一大股東,但北京力銀的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及最終受益人均是來自格力電器的夏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主導北京力銀業務的,仍然是銀隆新能源。而在銀隆新能源的現有股東中,除了第一大股東是銀隆控股,第二大股東仍然是持股17.46%的董明珠。
值得注意的是,僅今年以來,這已經是銀隆新能源成立的第二家合資子公司。三個月前的4月13日,烏海海易通銀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內蒙古烏海市成立,主營業務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售后服務、汽車金融租賃等。雖然海易通公司股比占85%,銀隆新能源股比占15%,但銷售的汽車主要是銀隆新能源生產的汽車。
分拆重組成趨勢?
如同銀隆新能源成立北京力銀,車企中或新成立零部件公司,或分拆重組零部件業務,已經成為車企在轉型中尋求業務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
今年3月中旬,比亞迪宣布正式成立五家弗迪系零部件公司,分別為弗迪電池有限公司、弗迪視覺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動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4月,比亞迪對所屬全資子公司比亞迪微電子進行重組,并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僅在6月份,新成立的比亞迪半導體先后兩次引入戰略投資合計27億元,公司估值迅速增加到近300億元。
業內認為,無論是紅杉資本還是愛思開等投資者,之所以看中比亞迪半導體,主要是因為其是中國最大的車規級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廠商,而且研發生產能力在不斷增長。“今年,僅比亞迪半導體寧波工廠的IGBT產能將實現年產120萬片。”比亞迪第六事業部兼太陽能事業部總經理陳剛介紹,比亞迪的IGBT已經由自給自足轉向開放供貨。
不難發現,這些子公司各有“絕活”,如弗迪電池近來已經推出了創新產品刀片電池,并首次使用在新發布的比亞迪漢EV<漢EV上。因此,其各自的引資能力提升,經營方式靈活,更容易在資金、研發、生產、供應配套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環,產生新的利潤增長點。“現在看來,包括北京力銀、比亞迪半導體等零部件子公司,隨著其實力的增強,不排除各自上市的可能。”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
其實,還有的車企早已邁出了探索的步伐。2019年4月,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易創、蜂巢能源、未勢能源、上燃動力、諾博汽車、精工底盤等六大零部件企業集體亮相,研發領域覆蓋汽車動力系統、動力電池、氫能產業科技以及內飾、底盤等技術。
車企如何促轉型?
智能化、軟件化、數字化,正在成為車企轉型的風向標。
ID.3是大眾首款使用自主研制的電子架構和vw.OS操作系統的電動汽車,也是大眾單獨設立軟件部門,投資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0億元)資金進行軟件開發的最新成果,更被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看作是“大眾將成為一家軟件驅動公司”的依托。據悉,該車型將于7月20日開啟預訂。
近年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今年以來的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使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更為集中。由此,在轉型、變革之中尋求出路,成為迫切的任務。“車企通過智能化、軟件化、數字化加速轉型,將戰略重點從傳統的以‘車’為核心,轉向以模塊化‘服務’為核心,這一轉型過程中相關零部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汽車電子技術專家黃武陵博士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
國內車企也在這一轉型中,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零部件的重要作用。國內汽車行業中的央企、地方國企、民企等,都已在開始行動。今年1月,東風、一汽、長安等共同出資160億元,發起設立T3科技平臺公司,主要發力電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及新能源等領域的零部件業務。6月2日,東風、一汽、長安等共同成立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同樣是汽車零部件研發。
業界曾有人斷言,汽車進化的核心是零部件的進化。誠然,從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數據計算、軟件處理、智能決策、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無一不體現出這一特征。“零部件是汽車產品升級的依托,而車企轉型是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曹鶴認為,零部件子公司作為車企轉型的重要支點,其是否能做大做強值得期待。
來源:中國汽車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20484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