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汽車正式入局之前,蔚來、小鵬和威馬一直被行業認為是造車新勢力TOP3。但從今年開始,隨著交付量的穩定攀升,理想ONE無論是數量還是聲量上都超越了威馬和小鵬,不過小鵬還是憑借人氣車型P7在市場上保持著高曝光。
與之相比,威馬雖然在6月官宣了兩大進展——
1、順利通過全項V2G技術測試,成為首家落地應用V2G技術的造車新勢力;
2、與溫州市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助推智慧城市建設。
但遺憾的是,并沒有激起太大浪花。
進入庚子年后,處于輿論邊緣的威馬在市場中的表現究竟怎樣?讓我們用數字一探究竟。
逐漸增加的庫存壓力
先來看看幾家主力新勢力今年1-6月的批發銷量情況。
從量上來看,作為今年上半年累計批發銷量唯一破萬的國內新勢力,蔚來毫無疑問是絕對“頭部”。理想汽車作為后來者,也憑借著近萬輛的累計批發銷量暫列第二。同時,和蔚來相同,理想ONE處于30萬元以上的細分領域,這讓“9500”這個數字含金量十足。
排名第三位的便是威馬。
與去年同期相比,威馬實現了同比正增長,同時,6月2,028輛的批發銷量,也是威馬自從在乘聯會有數據錄入以來單月第二好的銷量成績。
從這一數據來看,威馬創始人沈輝是有底氣的。但這底氣有多足?我們再來看看威馬認為是不注水的上險量數據。
可以看到,除威馬以外的四家新勢力,上險量和批發銷量都處于持平或者上險量較高的情況。但威馬方面,今年1-6月批發銷量比上險量高出1,914輛,意味著威馬開始面臨庫存壓力,以其目前的銷量水平來看,這不是一個小數字。
那么,造成庫存壓力的主因是什么?
單店產出過低,大量鋪設銷售網絡效果如何?
與去年同期相比,威馬在單位上險板塊同比實現了36.1%的增長,不過主要上險地區從上海變成了唐山和成都。出租租賃板塊,同比則下滑了72.5%,僅有353輛,其中在上海地區上險101輛,占比28.6%。個人業務板塊,雖然同比只下滑了36.4%,但由于基數較大,這一板塊的業績下滑成為威馬今年上半年整體業績下滑的主因。
作為威馬個人端的主力市場,北京在今年上半年依然給威馬貢獻了最高的流量,共計3,923輛的個人上險中,北京地區上險了1,058輛,占比達27%。雖然量上較去年同期1,763輛的水平有所下滑,但北京市場的份額僅下滑了一個百分點。
但落實到單店產出來看,效率并不高。
據第一電動網從威馬官方400電話服務中心了解到,目前,威馬體驗館 Space和威馬用戶中心 Store都具備銷售功能,且體驗館基本為威馬自營,用戶中心則以加盟店形式為主。我們根據威馬官網公布的已開業共計99家威馬用戶中心 Store和威馬體驗館 Space省市分布情況,計算了平均單店的產出。
不難看出,包括北京在內,威馬的單店產出并不盡如人意。其中有12家店的廣東省和16家的江蘇省,月均單店產出僅有5輛左右的水平。
不過雖然賬面上的數字不算好看,但北京的門店情況卻相對較好。
“雖然上險量看著不多,但我們一部分的銷量是批發給其他城市的4S店,并不在北京上險,所以就我們店來說,平均單月銷量還不錯”,一位北京威馬4S店的銷售人員告訴第一電動網,“當然疫情的影響也很大,批發到其他城市的4S店數量目前一個月也就四十臺左右,很多人都在觀望。”
據該銷售人員所說可以推斷,北京市場除了賬面上的上險數據,還有一部分屬于批發銷售未上險的車輛流向了下沉市場。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庫存都堆積到了下沉市場,這對于在這些市場加盟了威馬的合伙人來說是巨大的壓力。
據第一電動網了解,威馬加盟點展廳要求至少能放兩輛車,有獨立的維修車間且只能展示及銷售威馬汽車,但這樣的單店產出結果,對于威馬在二三線甚至更為下沉市場的合伙人來說,很難談得上理想。
與其他主要造車新勢力對比來看,威馬不到10輛/月的平均單店產出效率也極低。
但近期沈輝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威馬正在向200家門店目標沖刺?!拔艺J為形成1000個觸點才是正常水平。”沈輝說道。
這一動作確認讓人有些疑惑。從目前的銷售數據來看,威馬平均月銷量在1000臺出頭的水平,在目前大多數省份的平均單店產出量只有個位數的情況下,增加如此多的“觸點”對于銷量能帶來多大程度的提升,威馬將如何保證合伙人的收益,都需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落腳產品才是決勝的關鍵
今年下半年,各家車企都在鉚足勁發力,各款頗具競爭力的車型相繼亮相。但對于威馬,產品層面并沒有太多聲音,相較于其他友商,威馬產品線的競爭力正在減弱,這也讓威馬的宣傳并沒有一個有力的落腳點。因此,宣傳方面,威馬將重點放在了銷量上,但卻顯得有些“用力過猛”。
6月初,威馬公布了如上宣傳圖。一眼看去,威馬EX5已然成為新勢力中的領頭羊,但仔細看看下面的小字就能發現異樣。威馬、小鵬、蔚來的數據是截至到2020年5月的乘聯會數據,相比從2019年年初便開始有銷量錄入的威馬EX5,從2019年6月才開始有銷量錄入的蔚來ES6自然難以在數量上占優。而對于國產Model 3,威馬的這張宣傳圖中,并沒有加上其5月11,095輛的銷量(加上后總計30,800輛)。
雖然注明數據更新至2020年6月5日(彼時特斯拉5月銷量還未公布),但既然是擺上了臺面,卻不在一個維度做比較,這樣的“小聰明”出現在一家標榜“智能汽車頭號實力派”的企業上實在不太應該。
2020年,造車新勢力第一賽段的比賽已吹響沖刺的哨音。跟不上的“選手”已逐漸退賽,脫穎而出的選手也即將IPO上岸。繼理想即將赴美IPO后,合眾也正式開啟C輪融資并尋求2021年在科創板上市,小鵬則在傳出在美提交招股書消息后不久,正式宣布完成5億美元C+輪融資,相信赴美IPO的事宜不久也會靴子落地。
這讓同在第一梯隊卻沒有“上岸”跡象的威馬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7月24日成都車展期間,有消息傳出威馬汽車考慮最快今年在上??苿摪錓PO,目標是IPO估值超過43億美元。
雖然目前威馬方面不予置評,但這或許是威馬向市場釋放的一種信號——“我也是第一賽段比賽的勝出者”。
不過對于現階段的威馬,IPO是否屬實也許并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時候能推出新款實力車型或許才是繼續留在賽道上的最強籌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鄧婭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21080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