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一則“斯柯達將率先發布基于MEB平臺打造的純電SUV”的外媒報道讓人感到有點反常和意外。
9月1日,斯柯達將在布拉格召開這款名為Enyaq iV的首款產品的全球發布會,而Enyaq的亮相竟然比大眾同平臺的ID.4 SUV早3周。此外,這款純電SUV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在捷克Mlada Bolesav工廠的生產,新車型將于2021年正式上市。同時,大眾ID.4也將在大眾德國茨維考(Zwickau)工廠投產。
有外媒CleanTechnica評論道:“大眾同意讓斯柯達在ID.4之前發布他們的Enyaq,這是罕見的。傳統上,大眾汽車會首先展示其版本,但現在要等到9月23日才發布ID.4。”那么,大眾汽車集團為什么會允許這么做呢?
過于成功
最近外媒和國內媒體都曾報道,現年60歲的斯柯達“老板”梅博納(Bernhard Maier)7月底離職。不過,目前大眾還沒有對繼任者做出決定。大眾南非公司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托馬斯·謝弗(Thomas Sch?fer)是呼聲最高的人選。
一家瑞士媒體認為,梅博納離職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太成功了。
梅博納(Bernhard Maier)來自德國斯瓦比亞地區,在完成汽車機械師的學徒生涯之后,他在寶馬和保時捷的計算機制造商利多富Nixdorf工作了兩年,2001年梅博納擔任保時捷德國公司董事長,2010年被任命為保時捷汽車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銷售與營銷。
他在保時捷工作期間,對公司的貿易和銷售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優化。得益于新的銷售結構,保時捷銷量翻了三倍。2015年,他接任范安德(Winfried Vahland)擔任斯柯達董事會主席,后者在“排放門”發生后離開了工作25年的大眾公司。
這項7月初的任免決定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在梅博納的領導下,斯柯達2015~2019年的銷售額增長了約25%。同時梅博納推出了柯迪亞克KODIAQ、柯珞克KAROQ、柯米克KAMIQ和Scala等三款SUV車型,設法使捷克子公司在技術上趕上了姐妹公司,并通過Enyaq iV開始了向電動汽車的過渡。
外媒評論道,至少在梅博納的領導下,設計成為購買的主要原因——不再僅僅是價格。
而在斯柯達,“事情正在抬頭”。財務狀況也不錯:2019年,銷售額增長15%,達到198億歐元,營業利潤增長20%,達到17億歐元。從百分比來看,斯柯達每輛車的凈利潤幾乎是主要品牌大眾汽車的兩倍,而大眾主要還在解決效率問題。
那么梅博納為什么在這個節骨眼上被“退出”了呢?打個比方,就銷量而言,明銳汽車取代了以前在瑞士暢銷的大眾高爾夫。有傳言說,斯柯達的崛起在集團內部一再受到批評——該品牌曾經被定位為與來自遠東地區的廉價品牌競爭。中國的情況,也有出于這種考慮的因素。
據德國媒體報道,大眾勞工領袖、集團監事會成員Bernd Osterloh此前曾要求斯柯達停止從大眾獲得最新技術。而大眾品牌內部人士則淡化了此次斯柯達先發的意義,并表示:“在時機方面,我們之間的差距并不大。”真的是這樣的嗎?
梅博納敢于搶在ID.4前發布,不能不說意味深長。這恐怕也是他下臺的原因之一吧。畢竟,本來斯柯達在電氣化方面仍然落后,這一事實也不會單單怪到梅博納頭上。
而外媒認為,梅博納的“鍋”主要在于沒能控制兩個問題:中國是斯柯達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但自從豐田卡羅拉進入以來,不僅是中國市場感受到壓力。第二,在擴大銷售的過程中,斯柯達不得不面對產能瓶頸和交貨時間長的問題。現在,計劃中的土耳其新工廠也在7月初宣布放棄。
其實,不僅僅是梅博納,大眾汽車集團高管團隊的大調整仍在繼續。由于重要的ID.3和Golf 8車型投放市場存在問題,之前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不得不放棄大眾品牌的管理,保時捷CEO奧利弗·布魯姆(Oliver Blume,現年52歲)得以成為該集團中最成功品牌的BOSS。
中國的落寞
我們再來看斯柯達在中國的境遇。斯柯達是大眾集團旗下在華投產的第三個品牌。但是目前情況堪憂,價格下探、銷量下滑、品牌下跌,2019年斯柯達在華銷量為28.2萬輛,同比下滑17.3%。
雖說2019年初上汽大眾斯柯達方面曾提出了年銷50萬輛的目標,但是時間到了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斯柯達銷量僅為7.74萬輛,下滑38.5%。
回顧歷史,我們能看到,跟上汽大眾(當時的上海大眾)簽訂入華協議的一年后的2006年,斯柯達開始了中國投產計劃,并且相繼引入了明銳、晶銳、昊銳、昕銳,國產之路一直很順利。而明銳國產帶來的輝煌和眼下的落寞,則讓入華15載的“德系品質”斯柯達無比尷尬。
曾經,明銳的強勢表現把斯柯達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而第二代明銳登陸中國后,由上海大眾負責生產銷售,最高月銷量甚至超過了3萬輛。但從第三代明銳(即2017款)開始,斯柯達開始讓消費者不理解。第三代明銳的減配,包括柯迪亞克和明銳旅行版,諸如此類的做法,讓斯柯達入華十年來打下的口碑基礎,慢慢被消耗。
而隨著2019年捷達品牌的獨立,我們看到斯柯達在中國,路似乎越走越窄,越來越慢。“大眾似乎有意讓斯柯達進行市場下探,通過降低產品定位和售價讓斯柯達和大眾品牌進行錯位競爭,同時打壓自主品牌。”我的同事小伙伴有如此直覺。
?
但目前主流自主品牌早已飛速成長起來,斯柯達并無太大優勢。而這次斯柯達的先發、梅博納的離職,都讓我們感覺得出,大眾實際上一直在壓著斯柯達的風頭,斯柯達不僅僅是在中國成為一個“瘸腿”的品牌。
這次斯柯達Enyaq的提前發布,讓我們從這種不尋常的舉動中看到了這個百年品牌不甘于下的崢嶸,偶爾也會有犀利的光芒閃現。這是一種抗爭,一種不服氣。接下來,大眾怎么來應對這個長大了的“小弟”呢?
文/王小西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2403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