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杭州,記者 羅祎辰)訊,9月1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吉利汽車的招股說明書,意味其科創板上市計劃已進入沖刺階段。
若一切順利,吉利汽車或將成為首家實現“A股+H股+歐洲”三地上市的整車企業。在這種三地上市模式的背后,是公司掌舵人李書福一貫的非常手段。這位深諳資本運作的浙商大佬,屢次因頗激進的跨國并購引發外界矚目。
李書福-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來源:官網
在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浙商博物館館長楊軼清看來,李書福對資本工具的充分運用以及敢于搏一把的性格在浙商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他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李書福的特別之處在于:“第一,他對于資本工具的理念是建立在實業基礎上的,這也使得企業能相對穩健運行;第二就是他特別大氣,愿意承受高杠桿的風險,這又和傳統穩健型的實業浙商不太一樣。” 楊軼清表示,傳統的實業浙商是比較務實、謹慎、低調,沒把握的東西不太會碰,李書福也很務實,但又大膽而且充滿理想主義。
回顧李書福歷經20多年打造的資本版圖,汽車產業是絕對核心。1996年成立吉利控股集團,李書福首次進入汽車產業,后經約十年發展,吉利汽車成為中國民族汽車工業代表之一。
積累了一定實力后, 李書福將目光投到了國外 ,掀起了國內整車廠進擊海外的序幕。
2009年-2010年,吉利先后收購自動變速器公司DSI和沃爾沃汽車100%的股權,后者更是讓李書福在全球資本市場一戰成名。民生證券汽車組首席分析師鄧健全表示,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品牌的意義在于是國內廠商首次收購
海外中高端乘用車品牌。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業務板塊,來源:官網
僅沉寂幾年后,李書福又于2017-2019年主導完成對英國跑車品牌蓮花、馬來西亞汽車制造商寶騰以及戴姆勒的部分股權收購,并順勢收購了一家飛行車公司太力(Terrafugia)。
一系列收購完成后,資產開始逐漸發揮協同效應。這些汽車品牌成為吉利在歐洲、東南亞市場的橋頭堡,推動整個集團業務實現國際化;吉利也在借此實現國外汽車品牌國產化,除與沃爾沃聯合打造的新品牌LYNK & CO已在國內上市多年,蓮花汽車國產項目將落戶武漢,全新一代純電動smart項目也確定將在國內生產。
李書福也借由這些資產逐步拓展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落戶武漢的蓮花汽車項目將于2024年投產,新車定位高端,上市后將直接與特斯拉等展開競爭;與奔馳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資公司也預計將在2022年推出全新一代純電動smart。
鄧健全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行業公認吉利在國內新能源領域處于領跑地位,而且相對聚焦:“吉利主打新能源乘用車,也沒有往產業鏈上下游做太多延伸,和比亞迪的做法還是有明顯不同。”
招股書顯示,在大手筆收購國外乘用車資產之外,李書福還通過銘泰投資、吉利科技兩大主要集團等,完成對文化、教育、醫療、旅游、汽車渠道、汽車網聯等多領域的布局。
其控制下的企業中包括曹操專車及耀出行、太力飛行汽車、億咖通科技、時空道宇、碳循環等智慧立體出行業務單元,在共享出行、飛行汽車、車聯網/車載芯片/操作系統、衛星通訊、鋰電池梯次利用、充換電基礎設施、碳循環制甲醇等創新商業模式及前沿技術方面均有布局。
縱觀李書福歷時20多年打造的汽車產業王國,無論是在國內發展時期,還是順利出海后,其開疆拓土腳步似乎從未減慢。就如楊軼清對他的評價:“(李書福)他對一時的得失顯得不是很在意,到了應該以守成為主的時候依然選擇進攻。”
基于雙方多年交往的經驗,楊軼清2017年前就曾在《浙商制造——草根版MBA》一書中提到:“李書福說,無限的風采、無限的美麗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當你知道失敗了也沒意思,當你知道成功了也沒有意思,成功與失敗之間那才有意思。”
來源:財聯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25240
以上內容轉載自財聯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