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想買一輛電動汽車,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日,一個名為綠色和平的組織,在德國865家大眾經銷商中,隨機選擇了50家進行到店調查。他們分為兩組走訪,其中一組向經銷商明確提出,自己在ID.3和Golf 8之間猶豫不決,而另一組則表示,目前沒有明確的選擇對象。
不過,雖然如此,這些“消費者”們卻都給出了完全符合“ID.3潛在用戶”的購車需求,比如,每日不超過200公里的出行路線,有能夠安裝充電設備的車庫,且擁有足夠的預算等。面對這些條件,在大眾汽車積極推行電氣化轉型的當下,ID.3無疑應該是經銷商的“首推”車型。
但,結果卻令人吃驚:在第一組調查的25家經銷商中,有7家向調查者推薦了ID.3,而到了另一組,25家中就只剩下了一家。也就是說,在此次的50家經銷商中,只有8家愿意向消費者推薦ID.3,占比僅為16%。
不僅如此,所有調查者還向經銷商提了5個有關電動汽車的問題,包括充電基礎設施如何安裝,充電時間,以及電動汽車是否更容易燃燒等。但對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經銷商給出的回答竟有48%是錯誤,或者是無法給出答案的。更有甚者,還會故意說出一些關于電動汽車的負面消息,以阻止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
如此看來,在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為了電氣化轉型,而與監事會據理力爭的時候,決定著這款車型生死的經銷商們,卻默默打起了退堂鼓。
經銷商:電動汽車無利可圖
經銷商之所以對ID.3閉口不提,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賣電動汽幾乎無利可圖。
據了解,隨著ID.3的推出,大眾也在歐洲建立了一種新的銷售模式,經銷商不再需要購買汽車,只充當代理商,每賣出一輛車,大眾都將為其支付一定的傭金。而代理商模式意味著,任何要購買ID.3的人都必須等待經銷商先訂購汽車,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他們沒有任何拿到折扣的余地。
“燃油車的基本利潤率為14%,而ID車型的傭金僅為6%。”不僅如此,一位銷售人員還透露,按照規定,在線上出售的ID車型,經銷商應該也能獲得傭金,但到目前為止,公司并沒有標明具體的獎金或者配額。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電動汽車會成為大眾經銷商們最不歡迎的物種。甚至在今年夏天,大眾集團為客戶減少產品增值稅時,經銷商們也將ID.3和e-Up排除在了促銷活動之外。
事實上,面對著經銷商們的反應,我們多少是有些吃驚的。因為在大眾此前的宣傳中,他們表示集團為經銷商的培訓投入了“七位數”之多。但這百萬投入不僅沒能讓經銷商們得到合理的報酬,同樣似乎連基本的產品知識也沒能普及。
但其中也不是沒有例外,在此次探訪中,一位位于德國Tarmstedt的經銷商,便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實現了47%的電氣產品銷售,即每賣出一輛燃油車,就大概有一輛電動汽車能夠被賣出。
由此也可以看出,或許對于ID車型,大眾不是沒有普及,也不是沒有強調它的重要性,只是經銷商們不愿意接受而已。不然只要真心想出售電動汽車,他們一樣也可以交出占單店銷量近一半的成績。
而這樣的態度,直接影響了ID.3在德國的銷量。11月份,ID.3在德國的銷量為2439輛。雖然從絕對數值來看,這已經不算是個小數目,但在排名上,其不僅遠遠落后當月賣出了4287輛新車的雷諾ZOE,甚至也沒能比過來自韓國的現代Kona。
艱難的變革
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有關經銷商抗拒向電氣化轉型的新聞了。
除了銷售利潤可能更低之外,電動汽車幾乎不需要保養,也很少需要到店進行維修的屬性,也使經銷商們少了一筆可觀的服務費,所以對于這種“一錘子買賣”,經銷商們時常怨聲載道。
上一次爆發類似沖突的,是通用汽車。面對凱迪拉克品牌將于2030年變為純電品牌的消息,其位于美國的經銷商們首先表示了抗議。
而比起大眾那種“放任自流”的態度,通用則進行了一輪“收編”——愿意出售電動汽車的,需要花費20萬美元來升級其服務設施,以服務于電動汽車;而不愿意的,通用將開出30萬到1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店面,并立即關閉其業務。
最近,這輪表態有了結果。初步來看,在880家凱迪拉克經銷商之中,大約有150家愿意接受通用汽車的收購方案。如果數據準確的話,那么已經有17%的經銷門店正在做著退網的準備。
而從這樣的結果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似乎對于一些品牌的經銷商來說,他們對于電動汽車還沒有建立足夠的信心。以卡迪拉克為例,只出售燃油車的時候,凱迪拉克在北美的銷量已經日趨下降,每年僅為15萬輛左右的水平。
15萬輛汽車對比880家門店,也就意味著其中有大批經銷商門店的年銷售數量,可能只在100輛上下。燃油車時代尚且如此,轉為電動汽車時代,他們的信心難免更加不足。畢竟,他們無法保證,凱迪拉克會不會是下一個特斯拉。
而大眾汽車則是另一個極端。作為燃油車市場的絕對王者,2019年大眾在德國的銷量為66.8萬輛,同比增長3.7%,穩居行業第一。而在年度總銷量前6名的車型中,更是有5款都來自大眾。
“走量又賺錢”,或許是大眾經銷商們一直以來最引以為豪的事情。而當電動汽車時代到來,無論是銷量還是利潤,這樣的局面都有可能被打破,他們無疑會對此產生抗拒心理。
而類似“花錢不討好”的例子,不是沒有。
早在2013年,寶馬準備推出i3和i8時,其經銷商便被告知,如果想出售i系列產品,則需要投資約10萬美元用于升級部門設備,其中包括方便拆卸電池組的液壓升降機,以及在服務區內建立充電站。
當時,大約有85%以上的寶馬經銷商都選擇接受了這筆投入,成為了BMW i的認證經銷商。而最終的銷量卻顯示,起碼在短期內,這次投資“打了水漂”。
“德國經銷商和美國的一些經銷商十分相似。”一位相關人士透露,“他們與傳統OEM,零部件供應商,石油公司,市政廳,甚至是設計和開發加油站的公司,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一起吃飯,互寄圣誕禮物卡……這也就使得他們從未考慮過支持電動汽車的舉措,而其他國家的經銷商應該也同樣如此。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允許制造商在每個州內建立直營網絡。”
從上述人士的口中我們不難得知,經銷商體系就如同車企一樣,已經有了非常龐大且關系復雜的網絡,想要推翻重來,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越是亟需轉型的企業,這樣的問題就越突出。曾經幫助他們拿下市場的“伙伴們”,如今卻站在了兩個利益的戰壕之中,由此產生的推拉與拖延,無疑會對銷量產生很大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傳統制造商們紛紛發布了他們所謂的‘特斯拉殺手’,似乎因為這些產品的出現,特斯拉便再也沒有優勢了,但事實證明,這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位相關人士表示,“傳統經銷商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可能無法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完成,甚至需要數年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特斯拉又會發展成為什么樣子呢?”
由此,我們也不禁想到,等到這些全球企業將產品推向中國時,是否也會遭遇一次全新的對抗與改革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34521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