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這個觀點越來越明顯,甚至已經有很多合作正在走向落地。">
汽車行業,未來的趨勢一定是合作>競爭,這個觀點越來越明顯,甚至已經有很多合作正在走向落地。
過去幾年興起的新造車勢力,目前已經形成了三家頭部企業,其他二線新勢力日子并不好過,這也說明造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是在汽車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科技公司卻逐步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他們入局造車也成為行業中并不新鮮的事兒。
1月7日,據外媒報道,百度計劃組建一家生產智能電動汽車的公司,由吉利汽車的工廠進行生產。其中,百度將擁有新公司多數股權和絕對投票權,吉利持有少數股權。消息人士還表示,新公司將發揮百度在車載軟件、生態,和吉利在汽車工程技術、制造方面的優勢,并改造吉利現有的工廠來生產汽車,新車或將在吉利浩瀚(SEA)架構上進行產品開發。
不過關于該項消息,吉利方面表示不予以置評,但也有吉利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吉利和百度的合作,聽說很早的時候就在談。就在該合作消息傳出后,吉利汽車港股應聲大漲,8日的最大漲幅高達30.68%。
就在百度與吉利合作傳聞后,蘋果與現代聯合造車的新聞也登上熱門。由于電池技術和必要的生產設施會帶來“巨大成本”,蘋果計劃與現代汽車合作生產汽車,開發電池。現代汽車集團回應稱,雙方的討論還處于初期階段。另外也有消息表示,與蘋果談判造車的不止現代汽車一家。資本市場的嗅覺倒是非常靈敏,現代股價在當天早盤交易中大漲18%,創造了自198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與過去汽車和互聯網公司的淺層次合作不一樣的是,當下的科技公司已經更加深入地切入到造車領域,推動著汽車產業走向新的未來。
吉利搭臺,百度唱戲
關于百度與吉利的合作,在去年12月中旬的時候,就已經有傳言露出,當時的消息是“百度與廣汽、一汽在內的多家車企進行初步接洽,商談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吉利汽車也在商談的范圍內。”不過當時吉利方面的回應依然是不予以置評。但目前來看,百度似乎已經將合作目標鎖定在了吉利身上。
要說雙方的合作,其實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接洽。早在2019年,在百度的AI開發者大會上,吉利李書福就為百度站臺,還與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一起演示吉利的車家互聯功能。同時雙方宣布在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領域將達成合作,從吉利博越PRO開始,吉利汽車將開始全面搭載融合小度車載交互系統的GKUI19。
不僅是吉利品牌的產品,去年9月份,領克汽車更新車機系統,就已經把智能語音喚醒從原本的科大訊飛切換成了百度的小度,車載導航也從之前的高德地圖換成了百度地圖。從吉利品牌到領克汽車,百度已經成為吉利的車載系統服務商。
去年10月,作為吉利控股集團戰略投資、獨立運營的汽車智能化科技公司,億咖通科技宣布獲百度領投的13億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過百億人民幣。該公司聚焦汽車芯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高精度地圖、大數據及車聯網云平臺等核心技術產品。而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去年5月,百度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成為億咖通科技董事。可見百度與吉利的合作關系甚深,為此次百度與吉利進一步深入造車事宜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家是國內的龍頭互聯網企業,一家是國內最大的本土品牌汽車制造商,百度和吉利的合作可謂是頭部力量在不同領域的跨區域強強聯合,更加對等的關系似乎也更有利于合作的開展。不難理解,吉利選中百度和百度看重吉利,雙方都有著在各自領域的優勢。
對吉利而言,百度在智能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優勢明顯,這是未來汽車行業在技術方面競爭的關鍵。據百度的公開數據顯示,其旗下Apollo平臺已經斬獲2900項自動駕駛相關專利,測試里程超過700萬公里;在全球范圍內,Apollo GO也是唯一一個在多城市開展Robotaxi等出行服務的平臺,甚至超過了行業先行者谷歌Waymo。
對百度來說,之所以接洽了好幾個車企后最終選擇吉利,一方面除了吉利是國內自主車企老大,同時在與沃爾沃、戴姆勒、寶騰的合作中,確實給對方帶去了更多的商業價值,推動了雙方共同成長,李書福的智慧和“美美與共”的理念,確實讓人敬佩,這非常有利于雙方商業合作和談判的進行。
另一方面是吉利擁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和先進的制造能力,包括CMA、SEA浩瀚這樣行業領先的造車架構,特別是去年9月發布的SEA浩瀚架構,是以用戶出行體驗為核心的純電原創架構,實現了硬件層、系統層、生態層三位一體,擁有全球最大帶寬,是全球最高效的智能電動汽車解決方案,意在為用戶創造高度定制和可成長進化的零邊界智能出行體驗。
浩瀚架構據悉在該平臺架構發布之前,吉利宣稱已經與超過7個不同品牌展開了合作,有16款車型正在同步開發,其中開放、共享本來也是吉利在浩瀚SEA架構上提出的重要思考。雖然我們目前不知道SEA浩瀚架構目前已經共享給誰在使用,但對百度來說,SEA浩瀚架構帶來的吸引力和想象力,遠比其他企業所提供的條件和籌碼優渥。
吉利搭好造車所需要的平臺架構、設計研發、供應鏈和工廠,百度在成熟的平臺上進行軟件的開發和再定義,最大程度上發揮科技公司的主觀能動性,用用戶思維和體驗思維,打造不一樣的智能汽車,這確實讓人期待。
新勢力造車,從粗獷到高階
科技公司加盟汽車產業,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比如阿里與上汽合作的斑馬系統,就成為上一輪SUV競爭的利器,讓上汽乘用車過上了幾年好日子。當然這只是軟件層面的合作,阿里只是上汽乘用車的車機系統供應商,這屬于科技公司和車企較為初級、且領域相對狹窄的合作。
再高一層次的合作,應該是華為和北汽合作,在新勢力品牌ARCFOX上的呈現,雙方的合作從信息化到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利用華為在ICT領域的技術優勢,面向汽車新四化發展方向。而前不久華為發布HI品牌,宣布華為正式進軍汽車行業,HI將成為一個標簽,為合作企業的汽車產品賦能,因此才有了一句“華為不造車,幫助企業做好車”的定位。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更像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只是把這個供應體系擴展到了全行業。
除此之外,去年底還有“長安汽車攜手頂尖科技公司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及高科技產品”的消息,雖然“三巨頭”聯手的合作模式尚未披露,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科技公司華為并不會成為主導,否則就打破“華為不造車”的論斷了。
但此次百度與吉利的合作則有別于過去以往所有的科技企業與傳統車企的合作,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百度可能會占這家合資公司股份的大頭,吉利只占一小部分股權,這也意味著百度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可能比吉利更大。對比來看,上汽和阿里聯手打造的智己汽車中,阿里僅持股18%,而上汽則通過各種方式控股超過50%。
所以說,百度與吉利此次的合作,有可能成為科技公司與傳統公司合作造車的樣本,是造車新勢力從過去常規發展模式向新模式的一次重大轉折——過去幾年新勢力的模式對傳統造車的顛覆,除了驅動形式的變化外并不大。百度可能從骨子里要做的事兒不是和傳統車企競爭,也不是和國內新勢力對抗,而是直接把目光瞄準特斯拉,甚至希望通過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的能力,一舉顛覆特斯拉在汽車圈和科技圈樹立的先進形象。
無論從自動駕駛的能力還是整個用戶生態,百度的確有這個實力,但是智能汽車終歸是汽車,品質工藝、耐久性和安全等方面,可能會成為百度造車的一大短板,門外漢倒在造車路上的案例比比皆是,就連目前勢頭旺盛的蔚來汽車,實現盈利也是路漫漫。更不用說目前新能源的領頭羊特斯拉,其產品的做工、品控,還有故障率,也是較為棘手的問題,何況特斯拉從入門造車到成熟,也用了10來年。
而目前吉利的產能規劃,已經遠遠超過了其銷量的承載量,不斷有新基地投產,力帆、獵豹等車企基地的收購,老車型銷量的下滑,吉利的產能利用率也是一個大問題。將一部分基地和生產制造人員,供應鏈體系提供給百度,這非常有利于百度快速投入到汽車生產制造中,盡可能快地推出產品,同時對吉利來說也盤活了一些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吉利需要鞏固燃油車的地位和優勢,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車上的步伐,幾何、楓葉、極星等新能源品牌勢頭并不明朗,而2020年吉利的電氣化車型總銷量為7萬輛左右,其中大部分是BSG弱混車型,在新能源轉型中出現一定障礙。
依托百度在科技圈的洶涌氣勢,提供SEA浩瀚架構試試水,對吉利汽車未來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車上的拓展和探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就算未來成為了競爭對手,別忘了吉利是架構提供方、工廠提供方,絲毫不用擔心百度汽車搶了吉利汽車的份額。
當然,還有一個利好要素是吉利將在今年上半年登陸科創板,在這個節骨眼上,吉利+百度造車信號,相當于兩大巨頭公司形成了綁定,這對于資本的鼓動作用亦非常巨大,這更加有利于加快吉利邁向科技公司轉型的步伐。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3579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