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車市從疫情中緩過勁來。今年上半年以來,汽車行業重磅新聞接踵而至。科技公司、手機巨頭紛紛踏入造車之門,各路企業代工潮越漲越高。可以預見德海,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科技創新公司的格局已經悄然成形。
但有光之處便有影,車市總體向上的過程中,總少不了一路上的磕磕碰碰。特斯拉剎車失靈,蔓延全球的“芯慌”,在主流市場邊緣的車企的破產,帶給了汽車行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經驗總結。
正如某車企大佬所言,“三大造車格局在造車領域里面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優勢,也存在亟待補充的短板。”取長補短、融合發展,共同擁抱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新時代或是最好的“解藥”。
特斯拉“剎車門”
如果說近半年來各種車市新聞是群星,那特斯拉剎車失靈事件就像一個黑洞,把它們的光亮都給吞噬掉了。
事態的擴大化以4月19日的上海車展維權事件拉開帷幕,“粉轉黑”的維權女車主處于風暴中心。女車主表示,事故本身對她和家人影響較為有效,她被逼上過激維權道路,主要因素是特斯拉的傲慢態度。
女車主本人大概也想不到,車頂維權事件引起“蝴蝶效應”,公眾對最初的新勢力特斯拉的質疑也越來越泛化。從最初張女士質疑后臺數據不完整,再到官方介入、各方責令特斯拉公開行車數據,隨后特斯拉公開的數據遭到專業人士的普遍質疑,……
這件事背后的核心是科技如何正確運用。
從沒有任何一場民間維權能產生如此持續、深刻的影響。維權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個人隱私權、消費者權益的廣泛討論,甚至促進了《信息安全技術網聯汽車采集數據的安全要求》標準草案的發布。而這些討論與行動,無不是為給蒙眼狂奔的科技設一個合理的柵欄。
全球大面積“芯慌”
缺芯,對全球車市造成極大損失,直接導致芯片價格飛漲,引發車企關廠減產潮。因為缺芯,芯片價格飛漲,許多企業拿著現金也提不到貨;大眾、豐田、通用等多家車企陸續宣布,因半導體芯片供應短缺調整生產計劃。
日本瑞薩電子火災、廠商囤貨等一連串變動,動搖了整個芯片生產的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芯片產業的產業鏈長而廣,分工協作高度精細化。
雖然科學性強,但正因分工精細等特點,所以這種分工體系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危機。在面對雪災、疫情這類黑天鵝事件時,這種分工在芯片產業顯示出了脆弱性。
缺芯讓企業重新思考如何應對黑天鵝事件,提高產能與供應鏈管理的精確性,也讓我們明白一味追求效率并不對。
華為賣車
太陽底下,科技創新公司入局“賣車”“造車”已非新鮮事。華為造車的傳聞就在坊間流傳甚廣,但關于造車,華為所有的對外口徑統一: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不過,華為賣車的步子邁得又大又快,讓人懷疑,其現在賣車是為了以后更好地造車?畢竟,有了動力系統、EE電子電氣架構和自動駕駛的方案,在賣車的方式上,除了“殼子”,華為的解決方案可以將汽車的其余部分包圓了。
華為這樣的科技創新公司賣車的背后,是汽車價值更多地由軟件決定的現實,也是科技創新公司在造車格局上三分天下居其一的表現。
小米造車
3月30日,小米的雷軍表示,造車將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小米去年已經是全球第三的手機廠商,小米再難以保持高速增長的狀態,需要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智能電動車成為當下的投資風口,這塊十萬億級的“肥肉”引來互聯網科技公司、手機巨頭……的垂涎,加之智能化時代,手機與汽車之間在軟件層面的關聯性越來越強,手機巨頭小米、OPPO造車也就幾乎成為一種必然。
要扎實地做好汽車,需要“創業精神”去細心打磨。科技創新公司紛紛入局,與傳統整車企業合作造車、面對新的競爭的當下,是造車投入大、周期長的現實。
無論是造車新勢力的“三駕馬車”蔚來、小鵬、理想還是現在的小米,抑或是有造車嫌疑的OPPO,想要扎扎實實地造出好產品,都需要用雷軍這樣馬不停蹄拜訪比亞迪、長安、上汽等車企學習的“創業精神”作支撐。
2021年4月30日,獵豹汽車成為破產執行人。6月29日,眾泰汽車新增了破產案件、破產審查案件。
兩家車企都曾有過各自的“巔峰時刻”,但在市場的激烈競爭當中卻紛紛跌落塵埃。在這個過程中,讓人遺憾的是,面對危機時,兩家車企都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在經歷銷量的一路下滑、質量問題頻出時,獵豹汽車甚至用“水軍”來控制輿情;而眾泰汽車在面對債務問題、瀕臨退市時,也只是簡單粗暴地尋求外界資本投資來“續命”。
眾泰、獵豹的破產重組,讓外界質疑游離在退市邊緣徘徊不前的車企有何存在的意義。同時也給車企一個警示:沒有技術與實力支撐,車企只是一個沒有內臟的空殼;打磨品質與服務永不過時。
寧德時代過萬億市值
5月31日,寧德時代市值突破萬億大關,成為首個市值破萬億的科技股。這兩年,科技股市值屢創新高,加上新冠疫情后,受到重挫的A股市場從3月份開始反彈以及寧德時代在電池領域的優勢等因素,都使新能源車行業的龍頭股之一寧德時代股價大漲。
寧德時代過萬億市值,科技股行情愈發火熱,也引發了市場對科技股投資價值的持續熱議。從行業與政策來看,寧德時代市值創歷史新高的背后,是我國的新能源車行業前所未有的發展。
蔚來、小鵬、理想的成功上市,銷量走高和股價上漲的市場表現,小米等一眾互聯網巨頭入場,都使投資界對新能源車行業預期增高。
碳達峰、碳中和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在2030年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在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等政策規劃中,“雙碳目標”成為重點任務、重要目標。
要實現“雙碳目標”,一方面要通過節能減排控制“增量”,另一方面需要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等方式來調整和優化結構。
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風向標,新能源車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投資的風口。在市值上,雖然銷量難以與傳統車企比肩,但新能源車企的市值卻大有將其趕超的架勢;在銷量上,2020年一度面臨停工停產的眾多造車新勢力,紛紛恢復生機股價飛漲。
而市場和政策的同時發力,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窗口期。可以想見,“雙碳目標”雖逼著車企轉型升級,但也蘊含著極大的機遇。車市或是其他相關產業,只有順應潮流,逐漸轉型升級,才能抓住其帶來的機遇。
代工潮興起
近幾年國內代工潮越漲越高,小鵬曾被海馬代工,蔚來到現在還在找江淮代工,吉利宣布成立新的子公司開啟代工戰略……
汽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未來屬于大規模的頭部車企們的天下,而代工是一條擴大規模的捷徑。造車賣車環節當中,整車制造燒錢又缺油水,投入大量資金到整車制造當中,不利于資金鏈的快速回流,更不利于車企初期的擴大規模。
因此,代工潮的來襲也就不難理解,而其背后,更折射出代工邏輯的改變。燃油車時代,汽車制造的門檻體現在硬件端,考驗的是工藝水平;電動化趨勢下,汽車制造的難度向軟件端傾斜,代工難度表面降低,實則提高。
最牛投資機構合肥
在京東方“萬人嫌”的時候,合肥一路扶其上位。后來京東方落戶合肥,并促進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落戶合肥;投資長鑫存儲的系列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搶救生死存亡一線間的蔚來,推動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
最牛投資機構合肥讓無數風投機構汗顏,更讓外界佩服其眼光的毒辣,甚至,外界干脆給合肥起了個響亮的稱號“賭城”。實際上,合肥有著科學的投資邏輯,在投資過程中優化決策機制,加快決策流程進度;也有“放長線,釣大魚”的長遠戰略規劃,看重企業對相關產業鏈發展的助力。
最重要的是,合肥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合適的戰略,走短平快路線,引領產業的發展,繼而打通上下游的關鍵節點,一步步促進產業鏈的全覆蓋。
合肥的咸魚翻身讓無數投資機構驚訝,更讓它們反思:不盲從,保持獨立思考,眼光放長遠,走適合自己的路線。
總之,中國的宏觀經濟向好的大勢下,汽車行業以三大造車格局的態勢發起沖刺,政策倒逼車企轉型升級。汽車行業也在新一輪的攀爬中,開始了登高或是跌落的競爭。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5121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