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與固守,往往只隔著一扇玻璃門。
時至今日,在“后戈恩時代”里經歷茫然與調整期陣痛的日產,也終于對外勾勒了未來十年的電氣化轉型藍圖。這是迄今為止,日產最大規模的一次轉型,是一場能量的釋放,也是一場艱難的自我界定。
雄心勃勃的日產2030愿景(Nissan Ambition 2030)是一個信號,它告訴我們,在完成了自我反思與自我界定后,這家來自東瀛的汽車巨頭終于走出“熬”時代,沖開束縛,在新四化時代全副武裝努力向前沖。
放手一搏的,不止日產一家。
在傳統燃油時代,日產、本田與豐田堪稱東瀛汽車制造的“三巨頭”,這樣的競合格局已經穩穩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在屬于電氣化與自動駕駛的新時代,這三家跑贏同行幾十余載的日本巨鱷,也終于拿到了新“三國殺”的競爭劇本。
新時代的劇本,遠比舊時代刺激。
是轉型,也是反攻
這場跨度十年的新定義,其中心是電動化。
根據規劃,僅僅是未來5年的時間里,日產就將投資約2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128億元)用于電氣化轉型。把愿景的望遠鏡再拉長,我們看到在2050年的時候,日產將實現產品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目標。
所有的目標,都是以產品為基礎的。
日產給自己未來十年的產品布陣畫了一個圈,2030財年將推出23款或更多的電氣化汽車(包括純電動和搭載日產e-POWER技術的車型),其中包括15款純電動汽車。這個圈里的車型規劃,是目前定下的最基礎目標,2030財年,包括英菲尼迪品牌在內的電氣化車型組合比重將擴大至50%以上。
十年,或許還比較遙遠,但是圍繞未來五年的中短期布局,日產也制定了更詳細的產品規劃。其中,該公司計劃至2026財年推出20款電氣化新車,各核心市場電驅化車型的銷售占比如下——
歐洲:電氣化車型75%以上
日本:電氣化車型55%以上
中國:電氣化車型40%以上
美國:2030財年,純電動超40%
在密集發射了一波目標數字的“彈藥”后,日產在發布會現場花了很長時間介紹了在全固態電池(ASSB)領域的押注。首席執行官內田誠介紹,到2028財年,日產將推出搭載內部研發的全固態電池(ASSB)電動車型,并計劃在2024財年在日本橫濱建造試點工廠。
這將給帶來什么變化?
一是充電時間,縮短至原來的三分之一;二是電池成本,計劃到2028財年,全固態電池(ASSB)能將成本降至每千瓦時75美元,同時通過不斷的創新,再往后,降至每千瓦時65美元,以實現電動車型和燃油車型的成本打平。
固態電池是未來,但不是全部。
此次發布會上,日產還提及了進一步開發鋰離子電池技術的必要性,引入無鈷技術,預計到2028財年將電池成本降低65%。
為了建立全球電池供應系統,日產計劃與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到2026財年將其全球的電池容量提高至52千兆瓦時(GWh),2030財年提高至130千兆瓦時(GWh)。
新時代的“三國殺”
在傳統燃油時代,日產、本田與豐田堪稱東瀛汽車制造的“三巨頭”,這樣的競合格局已經穩穩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在屬于電氣化與自動駕駛的新時代,這三家跑贏同行幾十余載的日本巨鱷,也終于拿到了新“三國殺”的競爭劇本。
為什么這么說?
一方面,是真正的“三足鼎立”才剛剛啟幕。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我們就反復強調了日系在新四化時代或將只剩“三家車企”的可能性,新四化時代強者恒強的趨勢,未來僅留三家日本車企,這也許是一個夸大的描述,但是三大日系車企聯盟在當下已隱然成形:
豐田-大發-日野-五十鈴-富士重工-鈴木-馬自達、雷諾-日產-三菱-伏爾加,以及雖然未涉及資本聯姻卻交情頗深的本田-通用。從當年的抱團求生,到如今應對電氣化與自動駕駛轉型的聯姻求勝,日本車企的牽手之路雖然還不知道通往哪個終點,方向卻已經漸漸明晰。
另一方面,是競爭的維度和底層邏輯,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日產2030愿景發布會現場,有一個細節很值得留意。日產宣布將實現制造和采購的本地化,以提高電動車型的競爭力,具體來說,未來要將其獨特的電動汽車制造生態系統,也就是“日產EV36Zero”電動汽車樞紐模式拓展至日本、中國和美國等核心市場。
這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供應鏈去中心化的大趨勢,當然,這也是新時代“三國殺”大戲里贏得競爭基本面的一個比拼維度。
從更長期的視角鳥瞰碳中和之路,工廠的本地化對減少電動汽車制造的碳足跡、以及避免地緣政治方面的風險至關重要。正因為此,舉個例子,哪怕當下困難重重,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和電池供應商也逐漸傾向于在北美建立工廠,讓原材料的開采、加工和裝配不再跨越大半個地球,減少更多來自全球協調與繁復工序的煩惱。
這是一輪新的集體反攻。
從現在對外公開的態度來看,本田計劃到2030年,有40%的新車銷量將是純電動或燃料電池車型,直至2040年正式停產燃油車型,2050年實現碳中和。主要時間節點的劃定,和日產高度重合,特別是2050年的終極目標,這本質上是對日本政府到這一年將把碳排放降至零的戰略性回應。
豐田那邊呢?
很多人可能知道,豐田前段時間拒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簽字,因為主辦方呼吁汽車制造商們聯合起來,在2040年以前終結燃油汽車。目前,豐田并沒有像本田日產那樣,對外清晰地勾勒出邁向碳中和征程的具體時間節點,但是,其野心并不比上述兩家對手小。
在大家都比較關注的純電動領域,豐田已經決定在2025年前講導入35款新電動化車型, TOYOTA bZ純電動專屬系列的7款車型中就有5款車型計劃導入中國。其目標,是到2025年電動化車輛占比50%。
筆者曾經用《必然》里勾勒的“進托邦”來描述豐田碳中和構想,這一點,和豐田一直以來慣于厚積薄發、求穩沉默的風格非常相似。
實際上,就在今年11月的上海進博會現場,豐田展臺就以氫燃料電池技術和純電動技術為重點,向大家展示豐田推進全方位電動化過程中構建低碳社會的各項舉措,看完之后,很多與我同行的媒體朋友們直呼過癮。
本田的劇本
今年4月,59歲的三部敏宏接替了61歲的八鄉隆弘,成為本田汽車的新掌門。自接棒之日起,這位激進的改革者就承擔了公司在新四化轉型時期的艱巨任務,本田一直以來帶著傳統氣息的工匠形象,也逐漸被注入了新的元素。
近日,三部敏宏接受了歐洲汽車媒體的采訪,并向與對方討論了本田未來的電氣化戰略布局、他自己對資本聯盟的看法,以及在執掌本田的這幾年該該如何轉向固態電池的技術思路。
圍繞東瀛汽車巨頭如何在新時代布局,我們不妨來看看本田的思路和布局,細細挖掘,我們會發現,這場屬于新時代的三國鏖戰,又有太多的“戰術”趨同,也有太多的“戰略”終究殊途同歸。
與日產一樣,本田也在押寶固態電池。
“我們仍在考慮,究竟何時可以實際生產和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車型,按照我自己的判斷,固態電池將成為游戲規則的改變者。當然,我們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液態鋰離子電池技術儲備。”三部敏宏透露,本田可能在明年之前,搭建一條固態電池的試點運營線。
“本田將重點監控試驗線的運行情況,從當下的實際情況看,仍然需要評估向固態電池切換的大致時間。正因為此,我目前還無法向外界透露正式搭載動力電池的具體時間。”
本田有求變的基因,但很多人擔心的是,這家以強悍發動機技術聞名全球的汽車制造商,在新的時代,它又怎能放棄所有的品牌資產和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呢?
在三部敏宏看來,通往碳中和的賽道上,本田擁有的最好的資產不是發動機本身,也不是一直以來的技術優勢,而是一直在致力于技術迭代與創新的人力資源。
據悉,昔日致力于發動機研發的技術從業者們,已經被重新分配到燃料電池或固態電池等新領域,整個本田的人力資源政策,也已經向新四化時代傾斜。
最重要的是,本田足夠理性。
美國是本田的最大“搖錢樹”,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家公司近一半的營業利潤是在美國賺取的。
很多讀者已經知道,拜登在上任后對美國汽車制造業提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轉型目標,到了2030年,電動車銷量將占比50%。那么,在已經到來的新四化時代,本田又該如何審視美國市場?
在三部敏宏看來,美國政府和整個行業都在急于實現電氣化,尤其是在拜登上任總統之后。“這仍然需要時間,所以,我們現在不想把太多的精力集中在大力推進美國的電動化轉型上,讓自己疲憊不堪。本田的電氣化轉型,仍處于初始階段。”
很多固有的思路,已經被重新考量。
提及全球的電動化浪潮,三部敏宏強調了“結盟”的重要性,本田不應該獨自完成電氣化轉型任務,而是要積極擁抱與通用汽車等伙伴的合作,通過大規模量產來降低成本,并確保業務的更多可行性。
“或許,你會認為結盟的方式沒有那么高效,但就目前而言,與通用汽車合作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作為三部敏宏的前一任首席執行官,八鄉隆弘并不贊同本田與其它公司在資本上深度結盟、或是交叉持股。但是在三部敏宏看來,保持獨立性并非一成不變的鐵律,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推翻之前的很多想法和經營思路。
——“當我們談論電動汽車時,僅僅談論產品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談及電動汽車帶來的所有價值,包括軟件的那部分。”
——“我們必須改變商業模式本身。”
在接受歐洲汽車媒體采訪時,三部敏宏也在言語中體現了自己超前的大局觀。這是他為新時代的本田初擬的轉型劇本,但也是整個日系汽車巨頭與往日揮手、奔赴下一趟產業列車的最真實寫照。
新時代的日系“三國殺”,想必也將比傳統燃油時代更加精彩。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6251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