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環境如此多變的情況下,誰又能時刻保持警惕,時刻舉刀沖向未來呢?身在中國,以吉利、長城、比亞迪為首的自主車企,很有信心地在告訴我們,它們就是中國車企的執牛耳者。從掌握燃油時代最后的余暉,到把握電氣化發展的大方向,一個不落地死守著現有的地位與話語權。
但于此同時,隨著上汽、東風在旗下合資子公司不同程度地出現式微,同為國企的廣汽集團倒是學著在持穩中伺機而動。豐田和本田的助力是一貫有之的,更重要的還在于,廣汽近年來在新能源領域所取得的成績,的確有著一定的造血能力。
而據廣汽集團近日公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也切實地反映出了這樣的情況。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對集團的貢獻不言而喻,埃安自從獨立之后的表現或將在集團之后的發展中,成為多維拓寬的源動力。
“兩田”維穩當下
整個報告期內,廣汽集團實現合并報表營業總收入756.76億元,同比增長19.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73.35億元,同比增長約22.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約59.77億元,同比增加約24.33%。
單從絕對數據上看,和主流汽車集團相比,廣汽的盈利能力并非極為出眾。但有一點必須承認的是,自2019年起,廣汽的發展可謂是穩中求勝。在營收和凈利上,同比增長的勢頭均在20%左右,就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熟知廣汽集團當下發展模式的人,大抵會將原因依舊歸結于“兩田”在集團中所起到的作用。自從市場進入高度分化的階段,日系車企瘋狂收割由韓系、美系讓出的市場份額,自然會助推擁有日系品牌的集團名利雙收。廣汽也就能從中獲益不少。
但縱觀整個日系車的市場版圖,論產品端的換新、論營銷手段的多樣性,乃至在用戶層面上的維護,不說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做得有多么出色。至少通過其銷量和利潤貢獻全面上漲的事實,我們是能得到一些有效信息的。
換言之,即便在廣汽集團的財報中,很難找到此方面投入的具體數字是多少,一旦結合這兩家在過去一年中所做出的思考,兩者能以良好的態勢步入2022年,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在豐田和本田的全球計劃中,去年都不是一個需要瘋狂革新的年份。一方面,各級產品尚處生命旺期和消費者對日系品牌的好感還在日益提升,似乎真沒必要大范圍去更新旗下產品線。另一方面,受疫情和芯荒的雙重影響,能維持現狀對于二者來說,反而更重要。
然而,事實卻是,廣汽豐田借著中期改款的 凱美瑞、全新一代漢蘭達的火熱勢頭,一并帶出了賽那這款有著“利潤奶牛”潛質的全新車型;廣汽本田則在凌派、雅閣和奧德賽都身處中期改款之際,用型格搶走了整個合資A級車的全年熱度。
在報告期內,芯片短缺、原料價格上漲、疫情反復等沖擊,成了兩田不得不面對的癥結,是真的。可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強化成本管控等措施,實現經營效率的穩步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
廣汽豐田的全年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了7.62%和8.23%,達到了823,296輛和828,000輛的同時,其營業收入也同比增長了16.89%至12,946,453萬元。而廣汽本田的產銷則為787,109輛和780,266輛,實現營業收入11,481,025萬元。
受制于自身體系和對供應鏈維系的差別,兩者的確還是有著一定差距,可對于廣汽集團來說,身在如此多變的大環境中,有人能為之堅守住自己的基盤領地,又怎么能不算一件幸事?
尤其是在合資板塊中,當廣汽始終無法將廣汽菲克從泥淖中拽出,無法為廣汽三菱輸送再多的給養,當下的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已經足夠給力了。
如若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做提升,廣汽在公告中也表達得很清楚了。“聚焦二次騰飛,推進協同一體,打造自主廣汽”看似仍像一句口號,橫向對比中,傳祺和埃安的體量也未達到一流的水平之上,可似乎并不妨礙,廣汽對自己的自主業務充滿信心。
“埃安”決定未來
在現行視角下,由于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的存在,廣汽集團在過去一財年的表現,的確遠比大多數合資企業來得更為出色。而2021年度全集團汽車產量213.81萬輛,同比增長5.08%、銷量214.44萬輛,同比增長4.92%、國內市場占有率提升至8.16%等數據統計,也無一不在為之佐證。
甚至,基于對未來市場的預判,在報告中還能獲悉,廣汽豐田新能源車產能擴建項目一期(20萬輛/年產能)、廣汽研究院化龍研發基地建設項目、時代廣汽動力電池建設項目一期、廣汽愛信變速箱項目、廣汽豐田發動機TNGA系列發動機建設項目、廣汽零部件(廣州)產業園建設項目均已按期完工投產。
這將意味著,圍繞整個合資業務,廣汽必然會圍繞集團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發展規劃再做提升。但與此同時,無論你承認與否,廣汽在2021年針對自主業務的投入和展開,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其一,作為自主板塊的支柱品牌,廣汽傳祺在吉利、比亞迪、長城全力擴張的同時,依舊推出了一系列的全新產品。GS4 PLUS、第二代GS8、M6 Pro等全新或改款車型接連出現,是我們可遇見的。
另一方面呢,廣汽傳祺影豹的一炮而紅,倒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單月銷量持續增長的趨勢下,影豹幾乎成了傳祺拭除過往糟粕的唯一支柱。而全年過后,廣汽傳祺額總銷量確是達到了32.42萬輛,同比增長10.35%。
有一說一,在過去的三年間,受GS4的影響,傳祺幾乎將所有重心傾斜到了MPV市場。期間,每一款新車型的推出更像是走過場。所以,影豹的熱銷看似有著細分市場熱度的助推,實則是整個傳祺賭上一切所造就的。當然,傳祺依舊要警惕的是,高光后的陰影也該被注意。
營銷上追求極致出圈的思維,在新車效應漸緩之后,不可避免地會被視作影豹繼續向上的桎梏。往后,在深挖影豹本身的市場潛力之際,由第二代GS8開始所引發的技術升維,亦需被重視起來。
也許在后續發展中,豐田THS混動技術或將成為傳祺在品牌迭代中的關鍵著力點。但從燃油時代跨越至電氣時代,從廣汽傳祺躍升至廣汽埃安,這就是廣汽的必經之路。
事實上,2021年,廣汽全年的研發投入也大大超過往年。超5億元的投入,悉數聚焦在了新能源產業之上。除了在廣汽傳祺身上落實混動技術的,廣汽埃安儼然成了承載廣汽集團發展自主業務愿景的最大舞臺。
細數一下,最高續航達1008km(CLTC綜合工況續航)的AION LX Plus上市了,超倍速電池技術、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均已實現量產、車云一體化集中計算電子電氣架構「星靈架構」于去年廣州車展發布了、L4自動駕駛(Robotaxi)已開展常態化測試和示范運營……
廣汽埃安加速向新勢力轉變的決心,可謂是愈發高漲。不管今年是否能如期完成年銷20萬輛的目標,單論去年120,155輛的累計銷量和整個廣汽集團今年對埃安所寄予的厚望,都能映射出一些廣汽集團對自主新能源事業發展的態度。
“埃安的混改目標,至少要把現在的‘蔚小理’變成‘埃小蔚’!”而近日,隨著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年報交流會上,針對埃安的發展落下如此深刻的回應。我想,用銷量來對“蔚小理”現有的格局施壓,就是埃安加速改變整個新能源市場格局的使命。
而集團還指出,全面市場化的埃安將成為智能化領域的領導者。鑒于目前埃安的混改順利推進,700多位員工出資近18億元進行持股,接下來預計埃安會在9月進行A輪融資,明年將加速IPO。這亦在表明,以埃安為焦點的新能源推進之路,或將成為廣汽當下需要著力的重中之重。
如今,進入新的財年,廣汽集團仍然會延續著往日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廣汽菲克的話語權交予Stellantis集團后,“兩田”或將承擔起更大的職責。只是,在跨過2021這一財年,廣汽集團借自主之名再尋發展的決心,我們也必須看到:傳祺與埃安的明天為何,必然會決定廣汽集團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仍被疫情和“芯荒”夾擊的2022年。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7182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