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飛凌首席營銷官Helmut Gassel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包括尚未確認的訂單在內,2022年1-3月英飛凌積壓訂單金額已經從去年四季度的310億歐元增長了19.4%,達到37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633.62億元),該數字是英飛凌2021年營收(111歐元)的三倍有余。
Helmut Gassel進一步指出,這些訂單中有超五成是汽車相關產品,75%的訂單在未來12個月內才能交貨,積壓訂單顯然已遠遠超出英飛凌的交付能力。
“目前整體環境比去年更具挑戰性,結構性驅動因素導致汽車、工業、可再生能源和智能設備需求非常強勁,特別是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將為芯片業創造出新的需求。”Helmut Gassel表示。
圖片來源:英飛凌
據了解,在電氣化過程中,汽車半導體增量市場絕大部分都在功率半導體,其中IGBT是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和直流充電樁的核心器件,其成本占到新能源汽車整車成本的10%,占充電樁成本的20%。
而在IGBT分立器件和IGBT模塊領域,英飛凌是當之無愧的龍頭,其2020年的市占率均為全球第一,占有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
基于全球車用功率半導體持續景氣,英飛凌近日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也好于市場預期,其營收為3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4.08億元),年增22%,凈利潤4.6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27億元)。
同時,英飛凌還上調了對下一財季和整個財年的營收預期,預測第三財季收入為34億歐元,2022財年全年的營收預期135億歐元,此前預期為130億歐元,這是英飛凌今年第二次上調全年展望。
圖片來源:英飛凌
為了緩解供需矛盾,該公司也在提高產能方面不斷努力。
今年2月,英飛凌曾表示,公司計劃投資2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1.87億元)在馬來西亞新建一座前端晶圓廠,以增強在碳化硅和氮化鎵領域的制造能力。
英飛凌表示,一旦裝備齊全,新工廠將通過基于碳化硅和氮化鎵的產品創造20億歐元的年收入。預計該工廠將于2024年夏天準備好設備,第一批晶圓計劃在2024年下半年出貨。
去年9月,英飛凌還宣布其位于奧地利菲拉赫的300mm薄晶圓功率半導體芯片工廠正式啟動運營。據了解,這座工廠總投資額為16億歐元,是歐洲微電子領域同類中最大規模的項目之一,也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半導體器件工廠之一。
在接下來時間里,英飛凌還計劃將奧地利菲拉赫的6/8英寸硅半導體產線改造為第三代半導體產線。
圖片來源:英飛凌
事實上,英飛凌也不是唯一一家超負荷接單的IGBT大廠。
據報道,安森美深圳廠內部人士5月透露,車用IGBT訂單已滿且不再接單,2022-2023年產能全部售罄,不排除訂單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超額下單。“我們現在已經不接單了。沒有足夠的產能,接單也無法交付,還要面臨違約的風險。”
據悉,目前IGBT缺貨已高達50周以上,供需缺口已經拉長到50%以上,IGBT訂單與交貨能力比最大已拉至2:1。
而就在2月,英飛凌已向經銷商發布通知函,表示2022年供需失衡貫穿全年,為了應對旺盛的需求,尤其是在汽車芯片領域,英飛凌將再次大幅增加投資,在近兩年以每年50%的大額投資進行擴產,預計到2022年達到24億歐元,以緩和供需緊張的問題。
圖片來源:英飛凌
對此,也有半導體從業人員表示:“本土半導體廠商或將迎來產品結構、客戶結構持續升級,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盡管相較英飛凌這樣的巨頭廠商,本土企業無論是在核心技術還是量產經驗上,均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本土企業不斷加大在功率半導體領域的布局,國內企業在汽車功率半導體方面的“失聲”情況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特別是疫情以來,在缺芯和漲價的雙重壓力下,部分自主車企開始給予本土企業更多的關注,為國產替代提供了新契機。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受國際貿易形勢影響,海外零部件供應仍存在些許不確定性,從供應鏈安全角度來看,本土替代更具戰略意義。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Jeff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75769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