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化成為新能源汽車下半場角逐的關鍵,自動駕駛在中國汽車產業中的位置也變得舉足輕重。
但眼下,“寒氣”正在自動駕駛行業蔓延。尤其是今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的自動駕駛企業都經歷了不少風波。
比如,截止到今年十月份,在萬眾矚目下上市的Mobileye估值蒸發超3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50億元);福特和大眾共計投資26億美元、估值一度達到70億美元的美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rgo AI宣告倒閉;上市不到一年的Aurora尋求部分或整體將公司打包出售;Cruise被迫裁員。
進入到12月,由現代汽車與安波福聯合成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tional被曝在11月底解雇了數十名員工。無獨有偶,此前不久, Nuro宣布了裁員計劃;Aurora也被曝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包括暫停招聘和裁員。
以上種種事件恰恰驗證了相關行業預測:隨著自動駕駛正在進入下一賽段,預計在2023年前后,自動駕駛產業進入快速淘汰期。在此階段,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可能會走下坡路,甚至還會有瀕臨破產的風險。
于此,位于自動駕駛賽道的玩家需要抓住哪些契機,才能在大浪淘沙之后依然屹立在藍海之中?
在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圈中,主機廠的發展是最重一環,其既要為自動駕駛技術企業提供測試載體,也要為商業化以及用戶提供出行載體。在自動駕駛賽段,車企競爭力的其中之一在于主機廠的能力。當下,對于主機廠來說,不僅要加強自動駕駛的掌控力,也要加速自動駕駛汽車量產保持生態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主機廠也正在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行業變化實現轉型:過去,一、二、三級系統供應商和零部件供應商,為主機廠提供線性的供應鏈體系,正逐漸變成產業互相融合的網狀體系;新能源汽車智能化也讓主機廠不得不重視科技企業與日俱增的力量。在這場變革中,主機廠為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其多元化的需求也開始增多,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解決方案正成為剛需。
資源整合及技術服務落地供應商虹科以汽車業務起家,在汽車行業深耕超過27年,致力于為汽車產業鏈各個環節提供核心關鍵方案及技術落地。虹科不斷發展和完善面向汽車行業的產品方案矩陣,除了非常成熟的汽車總線業務,虹科結合市場趨勢及需求,積極引入車載以太網/TSN,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生產制造核心技術及設施、后市場高效運營平臺及工具等,持續突破技術高地,始終致力于為市場帶來創新、前端、可靠的方案。至今,虹科已與國內超過2000家的主機廠及零部件廠商、供應商的客戶達成合作,虹科云課堂汽車專題培訓課程線上播放量累計超過100萬次。
圖為虹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圖源:虹科官方
“變革”中主機廠
近年來,新四化深刻影響汽車產業發展。當軟件定義汽車、面向用戶價值服務的新概念,打破了傳統汽車產業鏈的邊界,新業態的構建也對主機廠提出了新的要求。
眼下,主機廠正在面臨來自科技公司和以芯片為代表的供應商方面的雙重壓力。
首先是科技公司。科技企業進軍汽車行業早已不是稀罕事,早在2020年,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宣布長安汽車將與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以及高科技高端產品。時至今日,僅2022年1月,就有百度集團宣布將和吉利控股集團共同組建新汽車公司;緊隨其后,1月13日,由上汽集團、阿里巴巴和浦東新區三方聯合打造的汽車品牌智己汽車發布。
顯然,科技企業正加快腳步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并通過與車企捆綁合作的方式,逐步在汽車產業鏈上站穩腳跟。在智能化、電動化、數字化的產業變革時刻,軟件正在深刻定義汽車。智能駕駛成為汽車產品贏得行業認可的關鍵要素,這也成為科技公司滲透至汽車產業鏈的關鍵。
與此同時,傳統主機廠和科技公司之間的關系也在變得微妙,比如主營業務的轉變。當軟件和系統在一輛智能汽車中的比重逐漸升高,科技公司和傳統主機廠也逐漸各執其詞。實際上,“造車和算法究竟哪一個更難”的問題,也是“硬件和軟件哪一個在汽車產業中更重要”的問題。對此,一汽集團研發總院代理副院長、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周時瑩曾直言:傳統主機廠和科技公司的競爭依然是存在的。
再看以芯片為代表的供應商。在傳統的供應鏈關系里,主機廠跟一級汽車供應商(Tier1)進行溝通,Tier1再整合二級供應商(Tier2)零部件給到主機廠。按照如此供應邏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機廠不會與二級供應商進行溝通。比如在輔助駕駛階段,位于Tier2的算法公司、芯片公司根本沒有機會與主機廠直接對話。
然而如今傳統的生態鏈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在自動駕駛領域,越來越多的新角色涌入,甚至出現包括Tier0.5、Tier2.5類的新角色,集成商、算法商、芯片商、解決方案提供商、整體打包商等角色也都開始出現。
其中,伴隨芯片在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中的重要程度越來越深,芯片廠商在供應商名單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靠前。目前,行業內認為主機廠和芯片廠商之間的關系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軟件和硬件強耦合;另一類為軟件和硬件分離。
實際上,眼下以特斯拉和比亞迪為代表的車企主機廠自研芯片早已司空見慣。但放眼整個行業,該案例占比仍然較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研發成本投入,且眼下中國自動駕駛行業內的車企大多尚未具備盈利能力,短期內無法將算法做得很成熟。換言之,把芯片和算法融合在一起,以實現“算芯一體化”的軟硬件結合,是主機廠能力的挑戰。
無論是科技企業還是以芯片廠商為代表的供應商,主機廠在智能化變革中的自我革新都殊途同歸:軟硬件的雙重能力,將成為主機廠在浪潮的一次又一次沖刷下依然堅毅的重要原因。
虹科早已觀察到該趨勢,并認為軟硬件實力兼具的主機廠能夠在未來自動駕駛賽道中走得更遠。此前虹科CEO陳秋苑曾表示:“國內有一個微妙的趨勢變化,以前大家都想著賣產品,現在大家都慢慢地在做一些應用案例的集成。供應鏈層面,硬件廠商與軟件供應商的合作與滲透愈加明顯。”
事實也確是如此。當汽車產業產品的需求發生變化,虹科的價值也愈發顯著。從硬件資源整合商的定位到產品融合與服務協同,虹科旨在賦能技術落地。陳秋苑直言:“我們擁有國內外中高低端多種軟硬件資源,理解客戶多元化需求并將適配的產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本地化落地,以給到客戶更全面、更具參考意義的選擇。客戶買到的也不只是一個硬件產品,而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圖為虹科大中華區版圖;圖源:虹科官方
圖為虹科海外版圖;圖源:虹科官方
“軟硬兼施”,賦能主機廠資源整合
“軟件定義汽車”已經不是一句口號。主機廠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服務商都明確的是:軟件對于汽車的價值越來越大,甚至可以說是未來更長期的價值收入來源。特斯拉足以證明這一點。
特斯拉的全自駕駛軟件套餐(FSD)將從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以訂閱的模式收費,而不是作為一次性支付1萬美元購買的附加服務。這將為特斯拉在改善自動駕駛技術的同時,增加經常性收入。可以說,特斯拉的盈利模式并不是造車,更關鍵的是智能軟件。
據戰略咨詢機構麥肯錫預計,軟件在D級車(或大型乘用車)的整車價值中所占比例將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將占到整車價值的30%。
這可以為主機廠提供啟發:軟件不僅是鞏固其智能汽車產業鏈中地位的能力,更是其在汽車產業鏈長久發展的盈利工具之一。
兼具軟硬件能力的完整解決方案,正是虹科一路走來堅持在做的“難而正確”的事。
圍繞為主機廠軟硬件實力的雙重賦能,虹科一直不斷發展和完善面向汽車行業的產品方案矩陣,且這些產品滲透到汽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目前,虹科已經形成了從研發測試、生產制造、到汽車后市場環節的全域產品覆蓋。
l 研發測試環節:虹科車載以太網/TSN、 汽車總線測試工具、車規級激光雷達、GNSS仿真與測試、時間同步
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傳統總線本身帶寬和延遲存在限制,已經難以滿足未來智能化時代網絡的需求,汽車以太網憑借著更高的性價比成為應用趨勢。虹科提供了靈活、便捷的車載以太網方案,涵蓋從100/1000base-T1到2.5G/5G/10GBASE-T1等速率和業內通用接口H-MTD和MATnet等,助力客戶能夠廣泛而有效地測試現代車載電子元件和網絡。此外,虹科提供的TSN網絡仿真測試軟件方案RTAW,支持汽車通信網絡拓撲的精確時間模擬,內置高階算法能自動優化網絡性能配置。目前支持全面的TSN協議: 8021Q、Qav(CBS)、Qbv(TAS)、Qbu(搶占)、CB、Qci、Qcr(ATS)、AS-2020等,能夠有效為客戶新一代的智能汽車提供完善的EE架構設計優化方案。
圖源:虹科官方
在研發測試環節,虹科ML車規級激光雷達適合各種移動設備,全面適應新一代的ADAS。據悉,其使用純固態技術,沒有機械運動部件,能夠在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表現,具有強大的性能和耐用性。
圖源:虹科官方
此外,虹科為汽車硬件在環仿真測試,自動駕駛與智能網聯、導航定位模擬、干擾抵抗測試提供最新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測試解決方案。可以測試復雜的GNSS系統,如:差分式GNSS,如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RTK),接收器欺騙緩解評估,多天線車輛,姿態測量,簡單或復雜的GNSS接收機陣列。這套系統具備靈活的軟件定義架構,不用配置專有硬件,可實現軟硬件解耦;同時軟件可打開多個實例,同一個軟件可以構建多個模擬。具有極低的延遲,從收到命令到生成RF信號,延遲可達到10ms,甚至5ms,支持所有GNSS星座模擬(北斗,GPS,Galileo,GLONASS等),并且用戶可以自定義波形。
圖源:虹科官方
l 整車制造環節:虹科車載一體化天線、涂層厚度無損檢測、材料與涂層紫外固化、高速焊接監測OCT系統掃頻源、HPC云平臺
針對自動駕駛整車制造,虹科一體化集成4G/5G LTE,WIFI,GNSS多功能天線,搭配符合UN ECE R 118 標準的電纜饋送;天線符合 IP66 和 IK10 認證;支持黑色白色指定,線纜長度可靈活選擇。
為了滿足汽車行業高標準的在線質量控制流程,虹科還提供基于太赫茲與光熱技術的車身涂層厚度測量方案,能夠精準提取更多涂層厚度信息、實現涂層數據可追溯、降本增效,顯著優化涂裝工藝過程。同時,虹科高功率、高均勻度的UV光源能夠完美搭配汽車生產中應用UV膠(紫外光固化膠粘劑),助力生產制造環節提高固化的可靠性與固化膠的材料性能,極大降低了產品的不合格率。
圖源:虹科官方
令人關注的是,虹科1.7MHz掃頻OCT激光器,提供用于電動汽車領域高速焊接監測OCT系統掃頻源。其中之一的應用是焊接各種材料組合和幾何形狀的母線時焊縫必須足夠深,以提供足夠的連接橫截面,以實現最小的電阻和最大的強度,在電池激光焊接過程中,焊接深度測量可以隨時精確確定和控制焊接深度,并省去昂貴且耗時的縱向磨削以確保質量。此外虹科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簡稱OCT)可與激光加工系統同軸集成,在電動汽車生產和電池焊接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l 汽車后市場環節:虹科測試診斷專用示波器、商業BI系統
在汽車后市場環節,虹科正在為未來車輛測試可能出現的挑戰做準備,但也并未忽略維修和診斷傳統車輛的機會。虹科汽車專用示波器通過高效采集和分析電流電壓信號,能夠在免拆情況下快遞定位汽車故障,可診斷故障類型包括:傳感器、執行器、通信網絡、點火系統等電路故障,振動異響故障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虹科最新的Pico4425A示波器套裝是專門面向新能源汽車測試診斷設計,能夠有效解決電動汽車遇到的新型疑難雜癥:充電錯誤,接觸器故障,逆變器故障,絕緣和連接故障等等。
圖源:虹科官方
陳秋苑曾表示:“國際形勢變得復雜,中美貿易、缺芯等現狀倒逼著用戶去考慮供應鏈的閉環問題,這同時也是個培養中國自主供應鏈的好時機。”
實際上,當中國自主供應鏈獲得新的機會,“虹科們”作為其中關鍵環節的參與者之一,也同樣迎來了又一個春天。處于潮水中的虹科要如何打造自己的競爭壁壘?正如陳秋苑所言:“基于資源整合而形成的生態圈是虹科的護城河。”
如果您想了解關于虹科的更多技術,可以關注他們將于1月9日舉辦的車載以太網及TSN技術直播,進行更多交流。
圖為虹科直播間二維碼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苑晶銘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91985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