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用這句話形容2022年的現代汽車集團,再合適不過。
進步是明顯的。近幾年來,現代汽車集團的發展確實值得肯定,一路穩扎穩打,不僅在全球銷量不斷攀升,也讓其在汽車圈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突破新的高度,頗有一種“悶聲發大財”的格調。
2022年,現代汽車集團全球累計銷量為684.82萬輛,繼豐田、大眾之后位居全球第三。其中,現代汽車全球總銷量為394.4萬輛,相比上一年增長1.4%;起亞全球總銷量為290.4萬輛,同比增長4.6%。
如此矚目的成績,讓現代汽車集團在北美、歐洲等市場的份額逐步攀升的同時,也改變著品牌在這些主流汽車國家中的市場形象,并逐步成為傳統車企巨頭中的一員。
逐漸成為領先集團
對于剛過去的這一年,全球車市的發展其實并不順利。疫情反復讓生產受阻、芯片緊缺導致供應鏈出現危機,再加上地緣政治的影響,讓全球乘用車銷量受到萎縮,6540萬輛的全年總銷量相比2021年的8105萬輛出現了大幅下滑。
因此,在逆境中的增長更顯可貴。更重要的是,不僅在銷量上得以提升,現代汽車集團的盈利能力也在同步增加。
根據集團相關財報顯示,現代汽車2022年度總營收達到142.5萬億韓元,同比增長21.2%;全年營業利潤為9.82萬億韓元,同比增長47%;凈利潤為7.98萬億韓元,同比增長超過40%。同樣,起亞的表現也很亮眼,營業收入達86.5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23.9%;全年營業利潤為7.23萬億韓元,同比增長42.8%。
無論是總營收還是營業利潤,現代和起亞都能保持兩位數的增幅,在傳統車企中都是獨樹一幟。
抽絲剝繭,利潤大幅提升的背后,是現代和起亞兩個品牌正在逐漸摘掉“性價比“的標簽。以美國市場為例,現代汽車品牌2021年在美國市場的平均售價為34,833美元,同比而言,日產均價為33,906美元,而本田為34,297美元。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現代汽車已經逐步向日系車看齊。
同樣,現代汽車在可靠性方面的表現也讓人刮目相看。現代汽車集團已經連續兩年在J.D.Power“車輛可靠性研究”中排名第一。在這項美國權威質量調查機構進行的研究中,2022年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起亞、現代、捷尼賽思分別摘得可靠性排名的第一、第三和第四名。
在歐洲,縱使2022年歐洲市場規模出現萎縮,減少至1128.6萬輛,但現代與起亞逆勢而上,銷量同比增加4.2%,達到106.09萬輛,市占率更是達到9.4%,創下歷史新高。兩個韓系品牌,正在不斷擴大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將品牌高度推向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汽車集團最大的單一市場,北美市場依然出現大幅增長。數據顯示,現代汽車和起亞2022年分別在北美售出94.9萬和85.9萬輛新車,同比增幅均超過10%,兩個品牌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均處于5%左右。
同樣,印度市場也表現出色,成為現代汽車集團海外第三大重要的出口市場。在這里,起亞的成績更是令人吃驚,同比增長40.9%,年銷量達到了25.5萬輛,進一步提高品牌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沒有中國的成績,不值得驕傲
與現代汽車集團在全球市場的蒸蒸日上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現代和起亞在中國的頹勢。
2022年,是現代汽車在華合資公司北京現代市場銷量連續下跌的第六個年頭。雖然北京現代沒有發布全年的銷量,但數據顯示,現代汽車品牌去年在華總銷量為25.4萬輛,相比2021年又出現了大幅下跌。
另一邊,起亞的情況也沒有什么不同。2021年,起亞在華銷量僅為16.3萬輛,去年,起亞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已經跌破了10萬輛大關,市場份額更是一落千丈。
考慮到,中國乘用車市場在2022年達到了2383.6萬輛和2356.3萬輛的產銷量,起亞和現代的銷量加起來,不及總市場份額的2%。在一片“漲升”的成績單中,中國市場的表現恐怕已經成為了現代汽車集團的一個痛點。
為此,從2017年開始,現代汽車集團的業績報告在討論全球銷量的時候,都會單獨列出除去中國市場的全球銷量表現及同比變化。
毫無疑問,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對于現代汽車集團在全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從銷量增長的表現來看,似乎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邊界。2022年,除中國市場外,現代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4.2%,而如果將中國市場囊括其中,則僅增長1.4%。
雖然,將中國市場的銷量納入其中與否,只是一個“算數小游戲”。但在這些數字的背后,實則是一個個壓力的堆積。現代汽車曾表示,2022年四季度,全球工廠除中國外產能利用率較上一季度上升7.6個百分點至96.8%。而在中國,繼2021年位于順義的工廠賣給理想后,2022年重慶工廠也已停產。
細細推敲,現代和起亞在中國和歐美市場表現的分化,顯然與市場環境的差異不無關系。2022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劑是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過688萬輛,同比增長達到93.4%,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6%,已經讓燃油車市場的規模出現明顯萎縮。
相較而言,雖然現代汽車的全新純電動車型IONIQ 5和IONIQ6在2022年全球銷量合計超過10萬輛,而 起亞EV6的全球銷量也將近8萬輛。但這幾款純電動車型,到現在也還沒有進入國內市場,目前兩個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混動、純電動車型毫無存在之感,年銷更不足千輛。
因此,現代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也在加速新能源產品的布局。北京現代將逐步實現48V輕混和全混在中高級轎車和SUV車型上的全面適用,并實現全系20%產品為純電車型的布局計劃。除此之外,北京現代也將依靠現代汽車電動化領域的最新成果E-GMP平臺進一步深化電動汽車領域發展,基于該平臺打造的IONIQ 5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引入中國市場。
誠然,中國市場已經在新能源領域成為全球最為競爭激烈的主要市場。一方面,中國市場的體量過于龐大,新能源的占比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中國新勢力品牌在新能源車型的定義和設計上變得越來越“卷”。這無疑讓已經在電動化領域布局較晚的現代汽車集團感受到壓力。
孔子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如果將中國市場避而不談,則很難理解和明白中國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游戲規則,又該何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呢?
在如今的中國品牌陣營中,比亞迪可以做到“油電同價”,蔚小理在不斷突破產品的定義,吉利、長安等則正在用新能源產品沖擊高端市場。當這些頭部品牌開始在海外市場大舉進軍,與現代和起亞進行短兵相接時,必將遇到新的市場難題,將讓兩家韓系品牌更加被動。
俄羅斯就是例證之一?,F代和起亞曾是俄羅斯市占率第一的車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去年銷量跌幅近6成,份額由28.3%降至11.2%,取而代之的則是中國品牌的崛起。2022年,中國品牌在俄羅斯的銷量快速增長,市場份額從年初的9%增長到年底的37%。
曾經,現代和起亞以極強的性價比為標簽,在中國市場迅速積累市場和口碑。隨著自主品牌的快速進步,讓這倆家韓系品牌陷入了一種發展怪圈,產品和市場節奏似乎總是脫節,包括捷尼賽思在內,現代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的動作似乎慢了半拍,尤其在電動化方面。
但顯而易見的是,越是處于逆境之中,越不能輕易放棄,對此現代汽車集團也在努力。在2023年的銷量預期中,現代預計將增長9.6%達432萬輛,中國市場同比增長20.5%達30.6萬輛,也是期望增幅最高的地區。
起亞方面同樣也期待中國市場的大幅改善,預計2023年銷量同比提升近80%達到17萬輛。起亞全新K3已經上市,吹響了反擊的號角。而按照按計劃,起亞還將在6月及11月發布兩款純電車型,重整一二線城市銷售網絡,并通過擴大出口量充分利用中國工廠閑置產能。
如今,對于現代和起亞而言,中國市場似乎已經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環,也對其未來發展的影響更加重要。更緊迫的問題是,面對電動化轉型,需要更加全身心的投入,這很顯然將會影響到能否讓其在中國市場重振旗鼓。往大了說,這對于全球目標的實現,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96695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