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一直處于跟隨地位。智能化和電氣化浪潮的涌現,讓中國汽車工業成功“換道超車”,一躍成為這場變革的引領者。
正在舉辦的2023上海車展就是最直觀的證明。作為疫情后舉辦的首個面向全球的國際A級車展,本次車展不僅吸引了各大跨國車企和Tier1悉數參展,多家海外車企甚至還通過包機的方式支持管理層來中國參展,為各自品牌發布會“助陣”,同時親身感受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的這些變化。
此次上海車展期間,采埃孚董事會六名成員中就有三分之二匯聚上海。據悉,這也是采埃孚集團管理層參加上海車展陣容最強大的一次,規格之高、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伴隨著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過去幾年里,采埃孚一直在積極踐行"在中國,為中國"的發展戰略,以實現“中國引領”的新發展目標。為此,采埃孚一方面大力推進本地化戰略,包括管理人才的本地化、核心研發的本地化以及全面供應鏈的本地化,以更好地適應“中國速度”和“中國效率”。
另一方面,本著開放的態度,采埃孚也在持續推進與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共建。本次車展上,采埃孚就分別與東軟睿馳以及地平線兩家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建生態圈,目標通過合作共贏創造更大的附加值。
踐行中國引領,采埃孚迎來“新朋友”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創新中心,采埃孚集團與中國一起,走在全球科技的前沿。我們對中國市場有長期承諾,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在車展同期舉辦的發布會上,采埃孚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柯皓哲博士再一次重申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持續加碼布局的決心。
此次分別牽手東軟睿馳以及地平線,正是采埃孚進一步深化本土戰略的重要體現。
“以采埃孚作為硬件及系統載體,應用地平線的芯片,再結合東軟睿馳的軟件技術,在采埃孚先進制造能力的加持下,可以給主機廠提供更多的價值。通過我們三方穩固的合作,肯定比各家在一起PK要好得多。”談及此次合作對于汽車行業的促進作用,采埃孚中國區電子與駕駛輔助系統工程副總裁邢勛如是說。
尤其當前汽車行業內卷持續加劇,新車、新技術導入速度越來越快,疊加降本訴求,使得整車廠的需求也在日趨多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難憑一起之力完全滿足整車廠的多元化訴求。
正因為如此,在智能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當下,產業鏈的合縱連橫幾乎成了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具體到采埃孚,通過此次與東軟睿馳以及地平線的合作,一個核心訴求是加速中國版“采睿星”的量產落地。
簽約儀式現場,圖片來源:采埃孚
作為面向“軟件定義汽車”及全新電子電氣架構需求而設計的高性能計算平臺,中國版“采睿星”高性能計算平臺解決方案專為中國客戶量身打造,目標通過可擴展的計算平臺支持高性能的領航駕駛輔助系統,使客戶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靈活配置6-12個攝像頭、5-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傳感器,甚至擴展激光雷達應用,從而支持更多場景的應用。
為此,采埃孚將與東軟睿馳在域控制器、高算力平臺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具有高可擴展性的軟件方案,加速軟件功能的開發效率和快速迭代驗證,從而保證快速向客戶交付穩定、高質量的產品。
在此過程中,采埃孚計劃選用地平線征程?5及下一代芯片進行開發,以滿足不同客戶對于性能及不同時間節點需求。據悉,第一款基于征程?5芯片設計的計算平臺將在2024年第三季度交付。
采埃孚高性能計算平臺解決方案,圖片來源:采埃孚
除了合力研發高性能計算平臺,邢勛指出,未來采埃孚與東軟睿馳也可能在其他領域開展一些深度的合作,包括共同開發一些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以更好地應對下游車企的降本增效需求。
“過去兩年里,我們發現市場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整個市場慢慢從之前拼超高算力平臺轉向拼高性價比方案,所以我們也希望把投入降到一定的范圍,給主機廠提供更低成本的方案,實現更好的體驗。”邢勛表示。
其中,軟件算法的優化,將是兩家公司發力的重點。據東軟睿馳總經理曹斌透露,目前雙方已經有一些合作項目正在推進當中,包括基礎軟件與芯片的適配,充分挖掘芯片的潛力,以實現更高的運行效率,從而應對當下行業日益嚴苛的降本需求。
“因為在智能化產品里面,硬件是為了軟件服務的,當軟件優化的足夠好,硬件就可以更節省。”談及背后的邏輯,曹斌指出。不僅如此,在他看來汽車行業不同于其他傳統行業,后者強調的是規模效應,量大就便宜,汽車行業現在的降本更多來自于創新,比如特斯拉已經打了個好樣板。
布局智能駕駛,本土團隊成績亮眼
對于采埃孚而言,中國團隊已然成了集團擁抱智能化的“先鋒軍”。
過去兩年里,在自動駕駛、軟件定義汽車等核心領域,采埃孚多項新技術均是由中國團隊完成“全球首發”。
比如采埃孚的4D成像雷達,作為中國4D成像雷達的首發量產項目,同時也是采埃孚4D雷達的全球首發量產項目,已于2022年9月率先在上汽飛凡R7上完成量產。
4D 成像雷達開發環境及組件,圖片來源:采埃孚
為幫助實現更好的信息共享與自動駕駛技術升級,此次車展上,采埃孚宣布正式向客戶開放4D成像雷達開發環境和帶標注的數據集。據了解,采埃孚4D成像雷達開發環境是一款可用于開發感知算法并提供雷達輸出物顯示的工具軟件,可以提供包括點云、開發接口、開發者套件以及數據集等核心能力支持。
4D成像雷達帶標注的公開數據集包括雷達的真實點云數據及激光雷達標注數據,可用于幫助客戶加速應用4D成像雷達的進程,同時支持客戶基于數據庫信息,根據自己的算法開發新功能。
同時采埃孚還宣布,今年將在一家中國自主品牌平臺上首推coDRIVE L2+級自主駕駛系統,相應車型將于2023年在中國和歐洲市場先后推出,滿足國內及歐洲GSR法規和NCAP要求。
據了解,coDRIVE系統搭載了采埃孚最新的“采智星”計算平臺,該平臺也是由采埃孚中國團隊研發,對比“采睿星”系列,前者更著眼于當下終端市場對于輔助駕駛的需求,整體更關注性價比。
具體來看,在行車方面coDRIVE系統借助Mobileye的EyeQ4?技術和本地化的道路體驗管理(REM?)地圖數據,首次實現了高速公路領航輔助。泊車方案則是基于天瞳威視的感知算法,結合采埃孚豐富的規控經驗,實現記憶泊車功能落地。除此之外,商泰汽車作為一家專注于汽車智能系統軟件開發商,在底層軟件方面也為采埃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開發協助。
采埃孚可擴展算力平臺,圖片來源:采埃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瞳威視,除了與采埃孚的合作關系,同時也是其在國內較早投資的本土初創公司之一。談及背后的思考,邢勛指出,這主要是由于國內賽道跟國外賽道存在較大的差異,需要一些完全不同的打法。
“國內初創團隊很多,打法比較靈活,這對我們的沖擊其實非常大。過去我們也在思考到底如何適應這個環境,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也用中國元素來做這件事,就是如果我們不能把自己變成初創企業,就投資一家初創企業,和這家初創公司去合作,把我們的整體年齡層次拉低,做事方式拉快,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邢勛表示。
而除了持續推進技術迭代,在自動駕駛領域采埃孚也在不斷拓展新的業務模式,比如與客戶更密切合作的Tier 0.5模式,包括軟件算法合作開發、數據閉環、數據管理、測試等,以更好的賦能中國客戶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與東軟睿馳的合作始于國內市場,邢勛指出,未來雙方的目標將不只是服務中國的整車廠,還包括合資車企。
“我們一直在強調中國造車新勢力,中國主機廠的速度,但其實‘大象’也會轉身,而且轉身速度正在加快。因此我們跟東軟睿馳的合作,除了服務本土車企,還有一個目標是幫助‘大象’轉身。”
此次上海車展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以一汽奧迪、寶馬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合資/外資車企均以全電動化陣容參加本屆上海車展,大眾帶來全新的ID.系列轎車準量產車型,豐田則完成了bZ純電動專屬系列的兩款新車——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智享跨界和bZ FlexSpace Concept悅動空間的全球首秀,充分凸顯持續強化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決心。
不過,由于此前采埃孚和東軟睿馳在業務方面多多少少有一些重合,未來基于“合作共贏”的新發展目標,意味著雙方在“做”與“不做”之間都要重新做出選擇。
打破與重構,一個新的汽車產業鏈生態正在逐步形成。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Vivi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01279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