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作者 王慰祖)”大眾的電動汽車戰略可以看成是一個自然進化的過程,老的物種慢慢轉變成新的物種,它的進化是一步一步實現的。”8月2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研發中心電動車項目負責人丁力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行的大眾汽車媒體日上對第一電動網作者說。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研發中心電動車項目負責人丁力(Genis Brustenga)
丁力(Genis Brustenga)表示:”電動汽車對大眾集團來說,不是一次變革,而是進化。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大眾將在若干車型中逐漸推進不同程度的電氣化,例如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這些新能源技術是齊頭并進的,它們之間并不是排斥與競爭的關系,對大眾來說,不能將籌碼壓在單一車型或者單一技術上,簡單的認為某種技術以后會是主流,如果錯了呢?”
2天前,同樣在798藝術區,寶馬集團舉行了旗下新能源汽車i品牌的研討會。i品牌目前已經推出了一款名為i3的純電動汽車。寶馬集團i品牌規劃負責人西蒙尼(Simone Lempa-Kindler)認為,i品牌對寶馬來說是完全意義上的變革。對此,丁力表示不方便評論其他汽車公司,但他認為,大眾和寶馬之所以有不同的戰略,是因為大眾是一個大眾品牌,寶馬是一個高端品牌,大眾的任務在于為用戶打造安全可靠、買得起的電動汽車。
大眾媒體日現場
”新技術需要從用戶角度去考慮。”丁力說。大眾將用戶分為三類客戶群體:經常在市外駕駛跑長途較多的群體;大部分時間在市內進行短途駕駛的群體;介于兩者之間的群體。其中第一部分人群可能更適合普通混合動力車型,第二部分人群適合純電動車型,第三部分人群適合駕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丁力在演講中展示了一份數據,該數據顯示,德國常在市外駕駛的用戶比例占到了38%,而中國這一數字為8%,德國常在市內駕駛的用戶占9%,而中國為41%,德國介于兩者之間的用戶為53%,中國為51%。在每日的里程上,德國和中國用戶較為接近,德國為50公里,中國為52公里。
基于對用戶的分析,大眾在車型數量上仍然偏向于插電式混合動力。大眾新能源汽車車型分布顯示,2013年有e-up!和e-golf這兩款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有三款,其中兩款為保時捷品牌車型,一款為今年年初推出的大眾XL1。而2014年開始,大眾將陸續推出6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都是基于大眾集團旗下的經典車型進化而來的。
大眾:全面電氣化
丁力表示:”今年推出的兩款純電動車型已經能夠滿足一小部分常在市內出行的用戶,但這部分群體目前還比較小,更大的用戶群體是第三類人群。另外,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成熟度和使用環境也是有區別的。中國和歐美國家相比,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還沒有到一個讓電動汽車可以自由駕駛的階段,我們也在跟合作伙伴共同推進這方面的進程。”
”一款產品推向市場需要一個正確的時間地點,大眾的目標不是成為第一個推出新產品的公司,我們的目標是推出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在大眾2018年的目標中,還有這樣一個數字讓人印象深刻,這同樣也能看出大眾的嚴謹和現實:2018年,量產電動汽車車型將占到大眾集團全球生產車型的3%。這是車型目標,而非銷量目標!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慰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057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