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米造車的這三年,業內的質疑聲也好,還是透露出的滿滿期待,到了今天,相信早早就超過蔚小理等首批新勢力入場時的民間討論度。
在各大平臺,當 小米SU7這款車的實拍圖不斷被人送上關注焦點,與之一起產出的購車選擇題,時不時也會出現我們眼前,誰都清楚,繼華為之后,中國車市再次出現了一個頭頂光環的攪局者。
對于這樣的現象,有人會覺得,在這個中國車市紛爭四起的年代,小米汽車的出現只是點燃人們想看市場打臉雷軍的熱情。眼看手握三款新車的高合都能在激流勇進中倒下,此刻的小米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可以讓外界認定,市場會給予它生機。
但,中國車市從來都不會按既定的思路出牌,不會因在局者的圍剿而激不起新的浪花,難道不是嗎?
小米汽車能在環境巨變的三年間,并沒有透露出要退出的意思,每一步又都有著很明確的規劃,想必任何一個看透市場浮華掠盡的旁觀者都應該認同的一點是,小米和雷軍其實都值得被期待。
對于雷軍個人而言,如果小米SU7可以首戰告捷,這不僅預示著他最后一次創業將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更代表了科技公司躬身下場造車,終究迎來了一個可期的未來。
而對于中國汽車來說,小米將為那些全球汽車大佬給出一個新的轉型范本,并從源頭改造中國汽車的發展史。
練習時長達3年,小米入場已有準備
這個3月,中國車市異常熱鬧。價格戰下,人人都高喊著口號要對自己所在的細分市場發動總攻。
比亞迪、吉利、長安等中國車企一呼百應,接連用低價圍剿著傳統車企,又對后來者落下了堅實的防線。
出于這樣的情況,外界總有不少聲音對即將入局的小米予以質疑。
產品上,作為中級轎車的小米SU7,落在了一個競爭最激烈卻又最固化的市場。在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大眾帕薩特等傳統強者還未倒下以前,新勢力要想形成破竹之勢至今都是一道難題。極狐阿爾法S、飛凡R7、昊鉑GT等車型不溫不火的表現其實都在說明這一點。
的確,市場的局限性是小米SU7登場后必須面對的現實。
但舊時代總是會迎來一個足夠有力的破局者吧?這一次,賭上雷軍所有期待的小米SU7,從一開始就拿出了最大的誠意,甭管是不是堆料,科技公司屬性大量加持的產品風格,就很值得玩味。
我們很清楚,當下的消費者需要怎樣的純電中級轎車。足夠快的加速、足夠優秀的智艙體驗、足夠聰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缺一不可。可從雷軍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小米SU7并不是一款沒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細分市場中,論實力對等,能對小米SU7形成攻勢的對手其實還有不少的。
只不過,相較之下,從小米SU7這樣一款作為雷軍下場造車后拿出的第一款車來說,據其目前公布的產品信息來說,還是合格的。
至于說,人人都拿后排乘坐空間看衰小米SU7,是否存在有意帶起輿論節奏的意圖,25日之后,待到新車到店后也就能有一個定論了。
“最近不少朋友都問,現在的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小米汽車有信心打開市場嗎?當然有信心,因為,我們是小米汽車,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月中,當雷軍在社交平臺上很誠懇地說到這樣的話,說到底,其實也是意在點明,在這個多方鏖戰的時間點,小米SU7不是頭腦沖動后的產物。
“汽車百年賽道,中國汽車的旅程才開了個頭,前面還會又更多精彩的故事。”說出雷軍的心聲,但也在告訴我們,小米SU7的出現是后造車時代倒逼外資車企向前看的又一觸點。
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勢力倒閉潮中,它可能會飽受質疑,被友商認為是一款遲到的作品,可新舊時代交替之際,中國車市還是需要一個真正出身于科技領域的產業先鋒。
最近這10年,因產業更新和轉型所需,中國車市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人。
小米自然不是第一個想要進入汽車產業的外來者,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想要吃汽車這碗飯的人,但時至今日,我們如此期待小米,期待雷軍可以顛覆行業,不就是想,中國汽車行業可以不再聚焦于傳統的發展邏輯中嗎?
說了這么多,論全新汽車生活的發展方向,當小米SU7可以嫁接上此前所建起的一系列米家生態;論消費人群的把握,當小米SU7可以用最互聯網的思維將年輕人串聯在一起。
論新渠道的派生,依托小米強大的市場下沉體系,當“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的承諾并非玩笑,我愿意相信,小米汽車是那個可以在層層包圍中脫穎而出的新玩家。
市場局限性,是留給小米SU7的坎
“小米汽車從0到1,跟14年前小米手機從0到去,小米的成長階段和面臨的用戶期待不同。小米汽車要做出點不一樣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智能科技。”
一開始,聽到這些話,外界的確是抱有懷疑的。對于智能化發展的研判,不說“蔚小理”這樣的頭部新勢力,華為的入場,都夠小米汽車緊張起來。
但說實話,誰又能敢篤定,同為科技公司的小米不會在這一方面上后發制人呢?
智能化的定義一直被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上,無論是誰都是按照這個路子向下走,行業進入到現在這個階段,都沒有催生出一個更為講究和破圈的新答案。那小米又在做什么呢?
其實早在2013年,雷軍就對互聯網發展有一個基本判斷:第一階段為互聯網,第二階段為移動互聯網,第三階段為物聯網。可以說,靠低價產品撬動市場,從來都不是小米向上發展的核心思路。
必要時,只要形成萬物互聯的優勢,在鏈條上再添加一個鏈節,只會是順理成章的。
如今,只要你足夠了解小米,或將意識到小米SU7只是小米一整個生態鏈加強自身吸引力的一環。對比同類產品只講技術實力的玩法,小米汽車顯然站在了更高一級的產品推介位上。
通俗點說,在不具備成體系的產品優勢時,對于任何一個純電新品,只要品牌本就不具光環,輿論上又引發不了任何波瀾,想要賣得出來,低價入市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而在20萬左右的純電轎車市場,一系列同級產品“出道即巔峰,直至陷落”的慘烈,幾乎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反觀小米SU7,不用多說,經小米之手,新車一定會秉承“全屋智能,從米家開始”的生態建設思路,讓產品不再局限于產品本身。
動用車機系統鏈接上所有米家設備,打通“車 家 生活”的最后一環,可以是小米SU7不與人同的一個顯著優勢。
要做就做最大的市場,聚焦到消費者的剛需之上,反而會讓事情變得簡單。可以說,小米SU7的產品研發邏輯很小米,也就顯得很現實派。
隨著中國新能源車開始向著理性發展,對于均衡性發展的追求比往日來得更為執著,相信,一直堅持性價比之路的小米,并不會因創新度不夠而失去大部分潛在用戶。
當然,話到這里,如果小米SU7并不能延續以往的路徑去定價,要以純電轎車的身份完成原始積累,事實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一細分市場的純電滲透率在除去特斯拉Model 3之后本就不高,而當智界S7都選擇要重新發布了,小米SU7的入市必然要慎之又慎。
“小米SU7標準版配置遠超 Model 3,而且產品上市初期,采購成本非常高。定價上,確實有些壓力,希望大家理解。”
出于市場大環境,也許這就是雷軍在對潛在用戶給出的暗示,但也很明顯,以小米自己的立場,對于小米SU7未來的市場表現同樣是心存忐忑的。
只能說,鑒于整個小米集團眼下良好的財務狀態,小米SU7用以試錯的成本還是有的。
2023年財報顯示,小米總收入2710億元,經調整凈利潤193億元,同比增長126.3%。現金儲備則達1363億。
同時,雷軍也宣稱,為了持續推進「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研發投入 191億元,增長19.2%,研發人員總數17800人,占比53%……這些其實都在為小米汽車的發展鋪墊著。
此刻,距離小米SU7上市僅僅只剩一周,市場給予的期待必定只增不減。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將以一個怎樣的姿態著陸,屆時也一定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
所以,值此小米尚未實打實地入駐各地的小米之家并交給消費者檢驗之時,再多的唱衰還是過于局限。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算是對小米汽車該有的尊重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23695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