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各大車企在行業電動化轉型中所敲定的全新戰略或保守,或激進,其目的都在于,緊隨新四化的社會發展腳步,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中占得先機。
扎根于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汽車企業,很是喜歡強調自身的行業地位,并將其視當作了與新人火拼的籌碼。大眾、寶馬、奔馳等有一個算一個,對于品牌情緒價值的維系,依舊和過往保持著一致。
相比之下,看著亞洲市場對電動化的考慮愈發堅決,強如日韓車企,一邊同樣有著極強的自我認知,另一邊,在中國新能源發展浪潮中,卻也一步步地將歷史包袱放下,開始從頭審視行業的未來趨勢。
2023年早些時候,本田汽車就在社長三部敏宏的規劃下,給出了自己落實電動化轉型的詳細列表。
那今時今日,不管業內的動蕩會對在局者造成怎樣的影響,對于本田而言,全面跟進行業發展節奏與加強自我進化,總是現階段需再三考慮的東西。
全新純電品牌“燁”、新一代純電動車的全新“H”標識,以及全新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Architecture W)的集中發布是本田用以統籌當下,更好啟迪未來的具體體現。
那綜合看來,這一次,當本田所有事關電動化轉型的全新企劃,逐一和中國深度綁定,我們或將明白,隨著全球汽車巨頭的全力投入,中國當下的新能源市場格局不會一成不變。
“至2035年,本田在中國的純電動車銷量占比將達100%。”
或許這是本田(中國)本部長,兼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及本田技研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五十嵐雅行所給出的愿景,但站在本田的視角,如此計劃的背后,誓要在華做出一番改變的決心,無疑是顯而易見的。
新品牌,新期待
自從中國車市全力押注電動化轉型,合資公司在面對如此積極的市場突進時,的確是有所緊張的。這不僅是對過快的市場變遷產生了一定的茫然感,也算是因全球各區域的產業進程出現代差,而對消費趨勢的洞察無法做到實時跟進造成的。
為此,在中國,大眾、豐田、本田等一線車企,一直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以什么方式才能將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嫁接到中國市場?
迄今為止,借助中方的力量,它們已挖掘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通過產業鏈的完善加以降本、聯合中國科技公司探索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或是索性與中國新能源車企攜手打造新車,諸如此類正在落地執行的措施,多多少少讓我們看到些不同以往的市場景象。
而于本田汽車,從帶領兩家合資公司分別推進電動化轉型,到如今站在一個更為宏光的角度,去敲定自己接下來的發展之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和分析,最深層的筆觸總會落在,如何將本田的基因以一種更中國的方式,根植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藍圖上。
所以,無論全新電動品牌“燁”的誕生是本田基于何種想法促成的,背靠中國車市這個全民皆電的大環境,“電動”本田的全新底色都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卻自成一派。
“激發本真”,本田用這四個字向我們傳遞了新品牌的愿景。
但,就像五十嵐雅行所給出的解釋那樣,“‘燁’意為‘璀璨、閃耀’,旨在‘讓駕駛者能夠盡情享受駕駛的樂趣,釋放內心深處的渴望,讓每個人的個性都能閃耀,激發本真。”
我相信,在堅守本田與生俱來的品牌精神的基礎上,當新時代中國消費者對個性綻放有著極為執著的消費期待時,本田可以為中國市場的改變而改變。
為中國消費者帶去最有駕趣的產品之余,展露出自身更具科技屬性的一面,看似很有沖突性。然而,以一系列新生代產品為例,想必,這就是本田背倚中國的最新思路。
發布會上,本田宣稱,作為第一彈車型,“燁 S7”和“燁 P7”會將激情與智慧完美融合,是“燁”品牌中堅力量。采用本田專為中國消費者打造的新一代純電動車專屬的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旨在將電動駕趣升華,成為一款消費者“開了還想開的車”。
而接下來,以“燁 GT CONCEPT”為藍本開發的旗艦轎車,“賽車駕駛艙”設計融入車內,彰顯對力量和速度的追求。同時,鑒于華為光場屏在汽車副駕的首次搭載,新車很希望通過聲音、光線和香氣設備聯動,為新興人群打造“更有趣”的高品質私人空間。
在此,你依舊可以提出疑問:
——“隨著市場格局開始出現松動,包括本田在內的外資力量還是否具有實力堅守在一線,成為最廣大中國消費者始終繞不過的汽車品牌?”
——“‘燁’品牌旗下的每一款新車最終的市場表現,真的會如其所愿在合資陣營中充當中流砥柱嗎?”
可是,在全球新能源車市無比熱鬧的背景下,和豐田、日產一樣,本田并不是一個死軸的日本車企。這就意味著,于海外市場,本田能選擇和通用、索尼等公司攜手,構建新的純電動產品體系;
那在中國,在這個電動車產業朝著多元化發展的市場,本田的魅力或將借著“燁”的發布多維再生。且為了取悅屬地消費者,為了牢牢鎖住自己的市場地位,任何有利于品牌發展的嘗試,本田沒有理由不躬身而為。
事在人為,境由心造
未來的中國車市會是一個怎么的格局?
此前,業內一直有著一種聲音:在中國車企瘋狂內卷的攻勢下,屬于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最終會定格在10%左右。而理論依據就是,這兩年的市場環境并不利于傳統車企維持自己的基盤。從電動化轉型加速的那一刻起,謹慎行事的合資車企,應對起市場的快速變革,太過有心無力。
是的,這樣的推測的確很令人振奮。但是,眼看靠燒錢度日的廣大新能源車企至今未能找到出口,細分市場的格局也未被逐個擊破,我始終認為,低估資源優勢明顯的傳統大廠,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
和許多頭部企業一樣,為照顧現有的基盤用戶,也為了讓旗下車型始終保持與全球同步,因為龐大的燃油車業務,本田無法做到一夜轉型。
可你是否想過,如果“汽車產業邁向電動化”愈發成為一個全球共識,中國又100%成為驅動這一鏈條的動力橋頭堡,真正的產業強者怎么可能會視而不見?
前有,Stellantis勾搭上零跑,大眾看上小鵬,豐田與比亞迪、華為建立合作,現如今,就連馬自達都選擇和長安進行深度交流,這些都是在告訴外界,“讓子彈飛一會兒”從不是傳統巨頭用來搪塞旁觀者的一句臺詞。
“我們很清楚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在萎縮。面對極速擴張的新能源行業,本田會在各個方面加以調整。”
同樣,當履新不久的五十嵐雅行不再回避各方的尖銳提問,我想,2024年的本田終究是“醒”了。
在這個市場進入到品牌生死存亡的關鍵期,本田推出全新電動品牌“燁”,意在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而從e:N到“燁”,產品層面的更新升級,自然不會拘泥于簡單的配置堆疊或是心情件的豐富。
“燁”品牌將由本田(中國)年輕的研發團隊自主設計。承襲本田長期以來“以人為本”、“駕控的樂趣”、“MM 理念”的造車哲學,并且集結全球領先的中國技術和優勢資源,高維融合本田最新技術,從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好開”、“更有趣”、“更有范”的全新價值體驗,將“自由移動的喜悅”推向新高度。
不僅如此,當一句“中國智造 全面擁抱中國科技”正式打在了“燁”品牌發布會的公屏上,可見,本田對于自我轉型也實打實地給出了最貼切的答案。
攜手寧德時代、科大訊飛、華為、航盛等中國力量,將只是個開始。當這個行業因這些活躍的科技公司而蒸蒸日上,本田會基于自己對市場洞察,進一步加強屬地合作,以“How we move you.”為目標,在中國再次歷練偉大。
事實上,只是打開本田(中國)的官網,我們很容易就能在針對電動化等發布的全新企業改革舉措中,看到本田對于品牌口號的重新定義。
——我們希望以“發自內心的”內在動力為起點,通過“創造(Create)”我們夢想中的移動出行,幫助人們突破(Transcend)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擴展(Augment)人們自身的能力和可能性,實現所有移動出行所具有的根本價值,并由此幫助更多的人們實現夢想,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因此,正值北京車展前夕,本田(中國)“急切”地將未來立足中國的電動化戰略全盤托出,是有意在這個新的時代色彩下,洗去本田身上的傳統印跡也好,或是讓中國消費者感受到些許與眾不同的品牌新生態,此舉都值得我們給予肯定。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2709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