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意越來越難做。”也不知道多少次了,在日常出差時,網約車司機和我聊天的話題都集中在了類似的語句上。
受制于整體大環境不太如意,越來越多的人進入網約車市場,可打車的人卻和以往比起來少了。這一番操作下,原本就已緊繃的運營生態走到今天這個人人叫苦的地步,雖實屬無奈,但是,當這樣殘酷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網約車市場日趨嚴峻的發展態勢,只能說明,這個領域亟需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近期,全國多地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紛紛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公開提醒潛在投資者和從業人員慎重考慮進入網約車行業。而據相關數據顯示,網約車市場運力在多地已接近或超過實際需求,更是從側面反應了,從前被視為門檻低、掙錢多的網約車市場,已經很難為在局者提供就業護城河了。
風光不再,開網約車不香了
在以滴滴出行為首的打車軟件,剛剛進入大眾視線時,尚屬藍海的出行市場是那樣吸引所有人的加入。出租車司機轉戰網約車都成了行業常態。一時間,月入過萬的收入,幾乎成了那個時間里每個網約車駕駛員最愛掛在嘴邊的飯后談資。
身在下游的司機甚是喜悅,就別提那時處在產業鏈前端的利益體是如何心癢癢了。各地出現海量的網約車平臺,各個都牟足干勁要分著一杯羹。
直至這一市場被攪成死水一灘。
對于網約車司機來說,“從日掙500元以上,下滑至日掙200多元”,不過才三年時間。那站在更高的視角,地方政府開始向仍在考慮進入市場的潛在司機給出警告,看著是在給整個行業提了個醒,但講真,這或許就已經是在暗示,網約車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寒潮。
一周前,江西景德鎮市交通運輸局發布了風險預警通告,指出受網約車及從業人員數量快速增加等因素影響,市區網約車單車日均接單約15單,日均運行收入240元左右。
除景德鎮外,全國多地交通運輸局也發布了類似預警。譬如,鷹潭市、蘇州市、重慶市中心城區、莆田市和商丘市均發布了網約車市場運力飽和的風險提示,提醒相關企業和個人注意市場現狀,防范潛在風險,避免盲目進入市場。
緊接著,貴陽市交通委員會發布注銷四川神州行網約車服務有限公司貴陽分公司(小拉出行)等兩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經營許可證的公告。
有了這番背景,再結合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所披露的數據,多地網約車平臺存在未開展經營、車輛數量低于50輛、日均單量小于1000單的情況。同時,網約車從業人員的日均接單量不超過20單,平均單次營收約20元,導致單車日均收入僅200多元。
可見,在行業日趨飽和的前提下,向潛在入局者發送警告,清理網約車小平臺也只會是一個引子。
有人指出,這樣一來,勢必會讓原本入門寬松的網約車市場將很多司機拒之門外,說不定,這會再次造成大量社會勞動力的閑置,各地失業情況同時加劇。但有一說一,于整個行業而言,為求良性且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必要時進行行業整頓總是刻不容緩的。
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中,網約車市場一邊成為很多駕駛員、投資客用以謀生或掙錢的大舞臺。
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今年4月30日,全國共有349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4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696.4萬本、車輛運輸證292.6萬本,環比分別增長2.6%、2.8%。
但另一邊,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因網約車不合規、服務不到位等各類負面信息層出不窮,倒也真實地讓消費者在出行時選擇何種方式處在了兩難的境地。
肅清市場,才能更好發展
那行至當下,如果上層再不出手管控,給予整改意見和警告,是不是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網約車市場是典型遵循按勞分配制度的產業。在滿足付出勞動換來錢的前提下,提升服務、完善制度只會是司機和平臺方達成默契般的優化方向。
然而,在我看來,地方性小出行公司的出現,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能給這個行業帶去的,唯有擾亂原已由司機、乘客和平臺共同維系住的生態。經過一次次圍繞利益的多方博弈,當閉環中的一環斷開,市場落得一地雞毛只會是必然。
其實早在去年這個時候,東莞、溫州、濟南等多地就已經相繼發布了網約車飽和預警,甚至有城市暫停受理網約車運輸證新增業務。而近一年來,只要你經常乘坐網約車,就一定聽到過司機吐槽自己的收入大不如前。
“以前同樣是在車里坐15~16個小時,一天還是能掙到600~700元。現在啊,還沒送外賣掙的多。”在這場陣痛期里,身在網約車司機大軍中,對于行業的急轉直下,這是所有司機心中的無奈,但也道盡了這個行業的無序。
一個行業得以健康發展,并不怕從業者良莠不齊,怕的是行業監管者無動于衷。過去,礙于市場紅利尚存,有人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容忍一些破壞規則的個案存在。只要這個行業是向上發展的,沒什么是不能靠時間來撫平的。
可現在呢?取消小網約車平臺的運營資質,也無非是在為市場后續的整改做著鋪墊。
網約車市場究竟該又一個怎樣的標準模式來運作?盡管在這個開放市場環境下,我們很難用一個絕對的方式來制定一切。滴滴和近日都在忙著遞交招股書的曹操出行、如祺出行、嘀嗒出行等網約車平臺,也一定不會愿意在同一套法則下生存和競爭。
但有一點我們很明確,為了讓網約車市場規范有序發展,行業治理者理應完成從粗放型管理逐漸向精細化運作的轉變。同時,充分發揮網絡平臺整合資源的聚合效應,而不是各自為營互相傷害,亦是各個擁有一定市場體量的網約車公司該學會的。
一直以來,關于網約車市場的運作和存在的癥結,就是我們時不時會拿出來討論的課題。于消費者來說,如何在合理的價格范圍內得到滿意的打車體驗是他們所期待的;于網約車司機而言,在工作時長和實際收入間找到平衡是他們想要的;那于平臺和運營公司,完善制度化管理,多一點人性化,少一點資本家的處事思維,很可能就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當然,望向根本,你要說問,現如今,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仍愿意擠破頭進到網約車市場,而不是另謀出路?就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里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3229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