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汽車圈爆出大新聞——東風公司與長安汽車或聯合重組。
東風集團股份發布公告稱,接到控股股東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通知,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幾乎同一時間,東風系其他上市企業也密集發布相關公告。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也同步發布類似通知,表示其間接控股股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兵器裝備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兩家上市企業都強調,本次重組雖可能導致公司控股股東變更,但不會影響實際控制人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提醒投資者,相關安排尚需履行程序,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
當蓋世汽車向東風公司相關負責人求證時,對方表示“以公司發布的公告內容為準,目前尚處于籌劃階段。”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對媒體的回應同樣謹慎,稱“以公布信息為主,沒有更多可以公布的內容。”
圖片來源:百度股市通
這一消息引發強烈反響,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來得太突然”且“影響深遠”。資本市場反映亦是激烈,2月10日開盤,長安汽車、東風股份、東風集團股份等相關上市企業股價大幅拉升。特別是東風集團股份,截至發稿前,漲幅已超20%。
如果兩大車企最終走向合并重組,新汽車集團的年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2024年雙方合計銷量達516萬輛),員工人數超過22萬人。這意味著一個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即將誕生,將成為比亞迪、吉利控股之后登榜全球汽車集團銷量榜單TOP10的第三家中國企業。
兩家車企如何整合,除了規模效應,還可能帶來哪些積極影響?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又將產生什么樣的推動作用?
“樂見其成”的整合?
東風公司前身是第二汽車制造廠,素有“二汽”之稱。自1969年建廠以來,該集團是以汽車制造、銷售、服務和技術研發為主業的商業一類央企,50多年來已累計銷售近6000萬輛汽車。截至2023年,該公司資產總額超5000億元。
圖片來源:東風公司
而兵器裝備集團作為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是國防科技工業的核心力量,旗下擁有包括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嘉陵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研究院等在內的60多家子公司和研究院所。其中,長安汽車是兵器裝備集團孫公司,也是其旗下的主要汽車企業。
此次重組將涉及眾多上市公司,東風系包括東風集團股份、東風股份、東風電子科技等,兵裝系則包括長城軍工、哈飛動力、建設工業、華強科技等。但最受市場關注的無疑是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這兩大汽車集團的業務重組。
從本質上看,此次籌劃重組的是東風公司和兵器裝備集團這兩家副部級央企。但軒轅商業評論等媒體報道,此次重組還涉及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兵器工業集團”)。也就是,本次可能是三家副部級央企的重組。兵器裝備集團旗下汽車業務將與其他兩家央企合并,而旗下軍工業務將全部合并到兵器工業集團。
據兵器裝備集團消息顯示,日前,兵器裝備集團總經理張玉金帶隊拜訪兵器工業集團,與兵器工業集團董事長程福波就推進雙方進一步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入交流。該文中提到,兵器兩集團同根同源,要進一步強化雙方在人才資源、戰新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力度,著力打造更多合作平臺。
圖片來源:兵器裝備集團
由此,中國汽車行業有望誕生一家全新的汽車集團。而三家央企業務重組,應與年初國家釋放的政策信號密切相關。
今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林慶苗強調,要以中央企業重組整合為抓手,深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從更長遠的歷史維度看,早在2009年,國務院就在《汽車產業發展和振興規劃》中鼓勵四大汽車集團(中國一汽、東風公司、上汽集團和長安汽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重組兼并。2018年時也曾傳出一汽、東風、長安三大汽車央企合并的消息,但最終被否認。
申萬汽車分析認為,東風集團股份和長安汽車控股股東的變更,標志著汽車央企整合進入新階段。在其看來,汽車產業需要強大的國家隊作為基底,央企股權整合不僅可提升產業集中度,對內還可實現平臺化管理、降本增效,對外則能提高合作的積極性。
汽車行業分析師付輝在其報道也提到,在中國汽車行業極致內卷的當下,東風公司與長安汽車的重組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業務整合大猜想
三大汽車央企——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和長安汽車的聯系由來已久。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業經常進行高層輪崗,使得核心管理層對各家企業的經營情況都有較深入的了解。
而且,三家企業此前就有過項目合作,2018年合資組建“T3出行”進軍網約車市場,并于次年正式上線。截至2024年6月,T3出行已覆蓋150個城市,累計注冊用戶突破2.6億,累計訂單量近22億單。這次較為成功的合作經驗,或將有助于縮短此次東風公司與長安汽車重組的磨合周期。
圖片來源:T3出行
從單位級別看,由于東風公司與兵器裝備集團地位相當,而長安汽車是兵器裝備集團的孫公司。因此,從組織架構調整到管理層任命上,大概率是長安汽車并入東風公司。然后像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和標致雪鐵龍(PSA)的跨國車企合并一樣,組建一個全新的汽車集團。
軒轅商業評論報道中透露了更多細節,在全新汽車集團中,董事長、總經理將來自東風公司,分別是楊青(現任東風公司董事長)、周治平(現任東風公司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則由現任長安汽車總裁王俊出任(今年初已升任兵器裝備集團副總經理)。而現任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今年已到退休年齡。
在自主品牌整合方面,預計也將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整。目前在乘用車領域,東風公司擁有猛士、嵐圖、東風奕派、東風風神、東風納米等品牌。由于東風風行是東風柳汽子品牌,暫不包含其中。長安汽車則有阿維塔、啟源、深藍汽車、引力四大品牌。
圖片來源:東風公司
考慮到品牌數量較多且產品市場定位重疊度較高,有業內人士預計重組后新汽車集團的品牌數量可能從10余個縮減至5個以內,銷量體量較小的品牌可能會被整合。
在商用車領域,雙方優勢互補的態勢更為明顯。東風公司擁有東風、乘龍、華神等品牌,覆蓋重型和輕型商用車市場,2024年累計銷量達38.54萬輛,位居行業第二;長安凱程則專注于輕型商用車市場,去年實現銷量34萬輛,位列該細分市場第三。兩者合力很可能超越福田汽車(同年銷量61萬輛),問鼎行業第一。
在電動化、智能化兩大賽道上,長安汽車可能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對比阿維塔和嵐圖兩大高端品牌,有觀點認為,從品牌知名度、外觀設計到智駕水平和座艙體驗,得益于華為的深度加持,阿維塔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重組后,阿維塔的成功經驗有望復制到嵐圖品牌。
但也有觀點認為,由于嵐圖汽車單位級別高于阿維塔,前者是東風公司子公司,而阿維塔是兵器裝備集團孫子公司。同時,嵐圖汽車產品矩陣更為完善,已上市的夢想家、知音、FREE、追光四款車型實現了MPV、SUV、轎車三大細分市場的全覆蓋。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
嵐圖汽車當前發展勢頭也不錯,去年銷量達到8.5萬輛,與阿維塔規模相差無幾。而且,嵐圖汽車也與華為展開了深度合作,已陸續搭載后者的智駕產品。所以,嵐圖汽車或也有望主導兩大汽車集團的新能源事業板塊。
如果說在高端品牌,嵐圖汽車有后來追上的潛力。那么在20萬元以下市場,長安汽車旗下的深藍、啟源的產品競爭力則毋庸置疑要強于東風奕派、納米,特別是深藍汽車2024年已接近25萬輛的年銷量規模。
總體來看,兩家汽車企業的整合利大于弊。雙方通過研發資源共享,可以有效降低研發成本,提升研發效率。還可推進平臺集成化,促進模塊化設計與生產,進而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增強市場響應速度。在智能化技術領域的深度融合,更是將推動雙方在自動駕駛、車聯網等前沿領域的發展。
此外,供應鏈整合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采購成本,提升供應鏈韌性,市場渠道的互補也將擴大雙方的市場覆蓋范圍,增強品牌影響力。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
2月9日,長安汽車發布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宣布將以“貼心、懂你的AI數智新汽車”為愿景。長安汽車堅持“自主研發+合作共創”雙線并行戰略,發展智能化技術,從2025年起的未來三年,將發布35款數智新汽車;到2026年天樞智駕將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2028年達到全場景L4級功能。在飛行汽車領域,長安汽車今年底將完成試飛。在具身智能領域,2028年人形機器人將生產下線。
在這個特殊時刻,長安汽車“北斗天樞2.0”計劃的發布,或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增加其在新汽車集團的話語權和地位。
這或許只是開始
對于東風公司與長安汽車可能整合的消息,雖然讓業內感到“突然”,但從行業發展態勢來看,這種合并重組已成為大勢所趨。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面臨品牌過度繁榮的挑戰,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最新統計,市場上共有121個在售且本土生產的品牌,其中約有50個品牌月均銷量不足3000輛。這些低銷量品牌的命運已經注定,即被淘汰。
正如博世集團董事會顧問、前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所預判的那樣,“未來10年,關停并轉將成為行業常態。”
在汽車市場競爭格局持續演變的背景下,整合浪潮正在加速推進。特別是央企之間、央企和地方國企之間以及地方國企之間的合并重組,還有大企業對小企業的整合,這種趨勢將愈發明顯。
圖片來源:阿維塔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的重組進程背后有著清晰的國家戰略指引。
今年1月,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林慶苗明確指出,央企重組整合未來將從三個維度重點發力:首先是通過組建新公司、推進戰略性重組,提升央企在重要行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深化專業化整合,避免行業內卷,優化產業生態;最后是推動從單純的資產整合向更深層次的業務融合、人員融合、文化融合轉變,充分釋放協同效應和改革紅利。
在中國的產業版圖中,央企一直扮演著領軍者的角色,不僅在規模上獨樹一幟,更在技術創新方面引領各行各業發展。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發生變化,民營企業的崛起,部分行業的央企領導地位被動搖。
在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汽車央企就面臨著被民營企業全面趕超的局面。去年3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對一汽集團、東風公司和長安汽車發出“警示”,直言三大央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速度不及特斯拉、比亞迪等競爭對手。
圖片來源:嵐圖汽車
為此,國資委專門調整了考核政策,將對這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進行獨立考核,重點關注技術水平、市場占有率和未來發展潛力。
緊隨其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茍坪進一步釋放政策信號,鼓勵中央企業開展高質量投資并購和專業化整合,加快掌握產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到今年1月,汽車央企整合的政策導向已經愈發明確。
事實上,央企在多個領域的整合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例如成功完成愛達郵輪公司的資源整合,推動中國一汽、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與中國誠通在動力電池領域開展的深度合作,以及將中國汽研從通用技術集團剝離,并入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等。
放眼汽車行業的發展大勢,特別是考慮到央企和地方國企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新賽道上相對滯后的現狀,業內普遍認為,東風公司與長安汽車釋放的重組信號(雖然尚未確定雙方是否互為重組對象),很可能只是中國汽車產業新一輪整合大潮的序幕。
這場整合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更將深刻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競爭格局。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62471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