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斯科收購案獲得法院核準前,萬向集團美國分公司在最后一刻發起絕地反擊,聯合菲斯科的債權人要求法院推翻之前的出售計劃————將菲斯科出售給李澤楷旗下的混合動力技術控股公司。
在這場一波三折的商業競購中,競購雙方的身份背景都舉足輕重,一方是亞洲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因投資作風大膽而廣獲贊譽;一方則是中國最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之一魯冠球所帶領的萬向集團。
對于菲斯科來說,不管最終花落誰家,憑借背后”金主”的強勢背景,其今后的一舉一動勢必會在中國市場備受關注。更重要的是,菲斯科如果”滿血復活”,同樣不會錯過中國市場,屆時將成為特斯拉(Tesla)有力的競爭對手。
最后的爭奪
你加價100萬美元?我加價1000萬美元。1月9日,萬向集團在競購菲斯科上給出了新價碼。
此前,在距離法院核準《混合動力控股收購菲斯科汽車的收購協議》還有6天時,在上一輪競購中落敗的萬向發起絕地反擊。據外媒報道,2013年12月30日,萬向再次向菲斯科發出收購邀約,給出更高的收購價2572.5萬美元,承諾承擔菲斯科部分債務,并將重組后的菲斯科20%股權給予債權人。
根據之前的收購協議,李澤楷的混合動力技術控股公司將斥資2500萬美元,償還美國能源部持有的菲斯科債務,進而收購該公司剩余資產,但對于美國政府貸款外的債務,李澤楷只選擇償還小部分。
同時,菲斯科的債權人向美國破產法庭提出申請,要求取消菲斯科此前與李澤楷旗下公司達成的出售協議,而采取公開競拍方式處理。
無論是最后時刻出手的時機選擇、針鋒相對的收購條件,還是債權人明顯一邊倒的傾向,都表明萬向此次卷土重來是做了精心謀劃。
這在萬向當初黯然出局時就已顯露端倪。2013年11月,有菲斯科創始人兼CEO亨利·菲斯科加盟的李澤楷團隊,在菲斯科的債務拍賣會上強勢出擊,以占絕對優勢的高價擊敗萬向和王曉麟旗下的GTA。
但萬向美國公司總裁倪頻隨后在回復國內媒體的采訪郵件中表示,并未放棄(收購)。 此前,萬向集團內部人士也對外透露:”收購菲斯科是董事長(魯冠球)一早就定下來的,我們拿下(菲斯科)的決心很大。”
面對萬向的”虎口奪食”,李澤楷方面也做出迅速反應,向破產法院提交了系列文件,稱萬 向 在收 購 電 池 企 業A123后,切斷了對菲斯科的電池供應,對菲斯科破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又想從中漁利。
針對這些指控,倪頻在回復經濟觀察報的采訪郵件中表示:”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會做任何評論,但是我們對于菲斯科的立場和2013年年初沒有變化。”
去年年初,倪頻在接受媒體電話采訪時表示:”我們有興趣為菲斯科提供援助,以任何可能的方式。”
菲斯科債權人委員會一位律師也反駁稱,在萬向收購A123數月前,菲斯科就已進入停工狀態。該律師還指責菲斯科與李澤楷關聯公司有內部交易,菲斯科一名前董事會成員David Manion在其辭去菲斯科董事的同一天,便到混合動力控股走馬上任擔當首席執行官,此前,他還簽署了一項協議使混合動力控股獲得了菲斯科的資產。
一直關注菲斯科競購案的汽車行業分析師田永秋認為,收購菲斯科電池供應商A123后,萬向一直對菲斯科很感興趣,拿下菲斯科之后盤活A123就好辦得多。
”香餑餑”菲斯科
除了眼下正在進行終極PK的萬向與混合動力控股,財務困難的菲斯科在尋找買家過程中,一批頗具實力的中國企業都曾表現出強烈興趣。
吉利曾組隊到美國對菲斯科進行考察評估,東風還曾打算以3000萬美元收購菲斯科85%的股權,北汽也傳出要收購菲斯科的部分車型技術,廣汽集團領導更是在公開場合表示將與菲斯科合作。
這與菲斯科身上的”電動車明星”光環有關。汽車行業資深媒體人鐘師表示,2000年后,美國出現了一批像特斯拉、菲斯科這樣的創新型公司,他們用不同于傳統汽車巨頭的思路打造電動車,再加上菲斯科兩位創始人都是汽車業的知名設計師,有在寶馬、福特等汽車巨頭工作的”光輝”經歷,菲斯科汽車很快獲得投資界的青睞。
田永秋表示,菲斯科與特斯拉齊名,二者有不少相似之處,都從豪華超跑入手做電動車,其中,特斯拉青睞純電動技術路線,菲斯科則青睞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路線。
其實,在早期,對充電設施依賴度更低的菲斯科更被外界看好。據外媒報道,截止到2011年,菲斯科已通過私募獲得超過11億美元的風投,市值估價高達22億美元。李澤楷也是菲斯科的投資人兼董事。
2009年,菲斯科汽車加入奧巴馬政府2015年百萬新能源汽車計劃,并從美國能源部獲得5.29億美元的政府貸款。然而,其首款車型卡瑪(Karma)推遲兩年才上市,到2011年年底才銷售1800多輛,遠不及政府貸款中設定的2012年2月前銷售1.1萬輛的目標。
更糟糕的是,卡瑪上市后故障頻發,菲斯科不得采取召回措施。2012年10月,菲斯科的電池供應商A123系統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沒了動力來源的卡瑪也被迫停產。
一系列糟糕表現導致美國能源部在發放了1.93億美元貸款后,決定停止對菲斯科的貸款。私募也紛紛撤出,菲斯科處境更加艱難。
去年,菲斯科的高管還專門來中國尋找”金主”,那些原本表現出濃厚興趣的中國車企在調查一番后,或認為其缺乏核心技術,或認為難以搬到國內生產,先后決定放棄。
各自勝算
在菲斯科的并購中,只有萬向和李澤楷的混合動力控股堅持到了最后,除了財力雄厚的共同點外,雙方的堅持也有這各不相同的原因。
魯冠球是國內最早一批投身電動車研發的民營企業家。10多年來,萬向不僅承擔了國家863項目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多項研究課題,更頻頻大手筆投資電動車產業鏈。2009年4月,萬向投資13.65億元,建設了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車用動力電池制造基地。
在海外收購方面,萬向近年也加大了在太陽能、電動車領域的收購步伐。如果能將菲斯科納入囊中,萬向將徹底打通由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電動車產業鏈。
雖然去年10月萬向電動車公司產品已進入工信部的產品名錄,但獲得的只是客車、輕卡等領域的改裝車生產資質,并非轎車。
”萬向收購菲斯科后如果運作得好,對于今后在國內申請轎車資質將是有利條件。即便短期內無法獲得資質或將菲斯科引入國內生產銷售,對于資本市場也是很好的故事。”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分析。
對2012年收入過千億的萬向集團來說,盤活菲斯科似乎也非難事。公開信息顯示,倪頻曾領導萬向美國分公司在美國完成幾十起收購,大多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魯冠球對美國公司的表現也是連稱滿意。
另一方面,李澤楷對菲斯科的興趣,在香港分析師眼中更多是出自財務投資的角度。”李澤楷更多是扮演財務投資者的角色,趁公司陷入危機時收購,重組后再伺機高價賣出。”香港專業財經分析及評論家協會會長藺常念對經濟觀察報作者表示。
現年47歲的李澤楷素以”金融炒家”著稱。1991年,年僅25歲的李澤楷在圍繞電訊盈科的一系列收購、重組和借殼上市中獲得超過50億港元的利潤。藺常念認為,李澤楷收購菲斯科并不是想長期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只是想從一家財務陷入困境的公司中獲利,”這和能力無關,李澤楷志不在此,他更喜歡和擅長做重組、收購、上市等金融杠桿。”
也有分析認為,”小超人”這次出手是想趕搭IT+汽車的跨界熱潮。”以IT思維打造電動車的特斯拉已成為投資界的神話,李澤楷旗下的電訊盈科和香港電訊主業就是IT行業,對IT與汽車融合趨勢所帶來的商機也比較了解。”陳文凱認為。
田永秋認為,目前菲斯科資產估價5億美元左右,而總欠債估計高達10億美元左右。此外,缺少核心技術一直是菲斯科汽車被外界最為詬病的問題。除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普遍面臨的電池、驅動和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有待突破外,菲斯科”重外在、輕內在”,”重外包、輕內研”的商業運作模式也存在問題。
”但不管哪方接手救活菲斯科后,它就有可能成為特斯拉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田永秋說。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耿慧麗 李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729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