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正道集團出售浙江佳貝思及仰融造車計劃前景未明的報道披露之后,正道集團CEO王川濤給媒體以書面回應。
王川濤在回應中向作者闡述了正道汽車的造車現狀,解釋了正道集團出售浙江佳貝思綠色能源有限公司(下稱“佳貝思”)的真實原因,還對正道集團未來新的業務方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正道汽車在開發油-氣-電混合驅動技術時遇到汽車驅動需要高功率電池技術的制約。”他在回應中提到,但正道集團及正道汽車的業務宗旨和戰略目標始終未變,即“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生產與銷售”。
作者隨后采訪了幾位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資深專家,然而當聽聞“正道汽車”幾個字時有專家便表示不愿意對其作評論,其中一位專家則直言正道集團實際控制人仰融的造車計劃“讓人看不懂”。
網上曝出的正道純電動大巴車照片
造車目標不變
“正道集團及正道汽車的業務宗旨及戰略目標始終未變,即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生產與銷售。”面對汽車商報作者正道集團的造車計劃是否如期進行時,王川濤如是回應稱。
這一目標是由正道集團的實際控制人、華晨汽車公司前董事長仰融在2009年對外界宣布的,當時的宏圖愿景讓人記憶猶新:中、美兩國同時鋪開,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建成300萬輛產能的生產基地;在中國投資超過600億元,建成300萬套發動機總成和100萬輛整車生產基地;對中國意向城市承諾8年內實現300萬輛產能、1萬億元產值、1000億元利稅、10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10萬元。
轉眼間已經過去了五年。五年來,正道汽車并未如上述計劃一般履行承諾,甚至沒有造出任何一款實車。這不得不引人發問:正道集團幾年來干了些什么?還造不造車?
正道集團自2010年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以來,其在實際操作方面一直進展不順,譬如2010年與江淮汽車的合作意向不了了之,2012年計劃在遼寧營口興建新能源基地未見進展,直到2013年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設立了連云港正道新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工廠項目推進才有了眉目。另外,正道集團在2010年收購的佳貝思,主要制造鋰電子電池及電池組,現已成為正道集團唯一可以產生營收的項目。而在這之前,正道集團曾計劃開展的環保汽車、天然資源等項目均沒有實際營收能力。
正道集團近年來的財報顯示,公司業績連年虧損。根據仰融最初規劃的融資方案,計劃利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個EB-5投資移民項目來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融資,不過幾年間該項目也鮮見效果。
汪川濤在回復中對此事未作直接說明,僅表示“近幾年來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過程中投入了大量資金”。至于正道集團的資金投入到了哪些方面,王川濤說明了以下三點:
第一,正道汽車始終認為,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必須建立在基本不增加用戶成本(即新能源汽車價格不能高出汽油、柴油車太多)和基本不改變用戶駕駛習慣(不能因電池性能影響習慣行駛行程)的基礎上,新能源汽車才能與常規汽油、柴油機車進行有效競爭并實現大規模推廣。
第二,正道汽車五年前所提倡的動力總成技術路線和創導的發動機技術集成(一級和二級渦輪增壓、共軌直噴、可變氣閥控制等)現已在全球主流汽車集團開始應用,而五年前正道汽車所創導的混合動力或增程式電動技術也開始初步出現,足見正道汽車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遠見。
第三,五年來通過全球合作,正道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的電驅動技術方面獲得長足進步。今日正道汽車的電驅動技術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然而,8月29日,正道集團董事會突然作出擬出售佳貝思75%股權的重大決定,一時間讓外界對其造車的質疑陡升,正道集團在其半年業績報告中說明浙江佳貝思的業績下滑是因為“商譽減值”造成。
所謂“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后,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而佳貝思的商譽減值主要由于之前正道集團的收購行為造成。
電池技術制約?
“正道汽車在開發油-氣-電混合驅動技術時遇到汽車驅動需要高功率電池技術的制約。2010年正道集團所收購的浙江佳貝思鋰電池工廠并未能幫助解決這一問題。”汪川濤指明了收購佳貝思而如今又將其轉賣的原因。
“根據我們對全球領先的鋰電池公司及工廠的全面考察、研究和分析,并綜合考慮鋰電池的安全性、成本及價格、充放電循環次數壽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性能六大因素,我們認為目前的一般鋰電池無法滿足大規模推廣新能源乘用車的要求。”王川濤表示。
隨后,正道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清華大學工程系教授宋健表示:“對于正道造車的進程不清楚。”而一位不愿具名的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資深專家表示:“那都是他自己的觀點,他(仰融)擅長玩概念,正道汽車要是拿出一款產品出來,會比說什么都強。”
作者此前從連云港正道新能源汽車項目處了解到,該項目公司執意使用石墨烯作電池材料,然而由于技術本身難度極高以及正道集團當前并不掌握此項技術,導致該項目并無實質進展。此外由于該項目不順利,今年1月份有兩名重要股東已經從項目中撤資。
從種種跡象看來,正道汽車所規劃的新能源汽車項目一直處于試驗階段,未能取得實質行動。事實上,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已經有了快速的發展,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了20477輛,而正道集團作出的“目前鋰電池無法滿足大規模推廣新能源乘用車的需求”的觀點,并不具備說服力。
在此背景之下,汪川濤回應中說:“鈦酸鋰電池可以滿足正道新型商業模式的電動商用車的要求。正道現正與掌握現有及新一代鈦酸鋰電池技術的團隊合作,擬從明年開始通過全球分工合作大規模生產鈦酸鋰電池,以滿足大規模生產正道電動商用車的需要。”
轉投商用車?
據了解,王川濤提到的商用車,現階段是電動公交車。汽車商報作者發現,正道汽車團隊先后在今年1月與7月,兩次去河北省保定市考察,并在當地與黃海客車聯手進行了電動公交車路試。兩方所做的電動公交車由正道汽車提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由黃海客車提供車身。
根據此前宋健對作者所作的介紹,鈦酸鋰電池比鋰電子電池有著更快的充電速度,并能提供更高的電流,壽命周期也長,擁有更低的放電率,十分適合公交車的運營。
“在利用現有鈦酸鋰電池技術并開發其新一代技術的同時,正道集團也在開發以其他材料(非稀有材料,非稀土材料)為基礎的新型電池。這種新型電池具有滿足大規模推廣新能源乘用車要求的潛力,一旦成功商業化,那么大規模產銷新能源汽車的局面就會展開。”
然而何時能夠成功商業化?大規模產銷新能源汽車又從何說起?王川濤并未對此作進一步解釋,只是在回應郵件中解釋稱:“作為創新公司的正道集團近幾年來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過程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因此公司暫時處于虧損狀況。目前我們正在積極規劃明年即將展開的電動商用車的業務所需資金,估計在短期內,正道集團將會就一系列重大進展事項根據香港聯交所要求做出公告,敬請繼續關注。”
來源:汽車商報
作者:高飛昌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3476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