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在中國走進千家萬戶的機會越來越小了。
日本”3.11”大地震出人意料地引發了一場全球核危機,由于強烈的地震破壞導致福島核電站反應堆發生爆炸,這段日子里全世界都因此憂心忡忡。
無論最后的救援結果如何,有一件事情已經可以肯定,世界各國將開始重新審視和平開發核能。在無法掌握自然、戰勝自然,甚至無法預測自然的情況下,人類所能做的就是控制無限膨脹的欲望。
日本核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紛紛暫停核電項目審批,中國政府也于3月16日宣布加入這一行列。中國是全球核電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國家,目前全球在建的62座反應堆中,有27座位于中國,地方政府申請擬建的核電項目超過100個,通過初審的核電項目達到40多個,覆蓋東部、中部、西部等人口密集地區。并計劃用10年時間,將核電機組的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1000萬千瓦提高到2020年的8000萬千瓦至1億千瓦。
日本核危機對全球核電產業發展的影響,或許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做出評價,但對同樣是地震多發國家的中國人心理影響恐怕是巨大的。”含碘鹽可以防核輻射”的傳言,引發的全國”食鹽大搶購”就可以證明這種影響力。
暫停核電項目審批的決定表明,在發展核電問題上中國政府開始變得謹慎,其決策既要考慮國內民眾情緒,還要顧忌其他國家政府的壓力。三里島事件發生后,美國在長達30年時間里沒有建成一座核電站,而切爾諾貝利事故使全球核電開發低迷了20年。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對中國剛剛興起的電動汽車熱無疑也是當頭棒喝。近幾年,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加之中國飛速進入汽車社會帶來的環保等諸多問題。中國政府一直將發展電動汽車認為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案,與之匹配的就是核電戰略。
雖然不能說中國政府發展核電是為發展電動汽車,不過從現實角度看,沒有龐大的核電前景做支持,電動汽車在中國幾乎沒有存在價值。
中國是個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80%左右。
由于水利與風力資源不夠豐富,加之受地域、環境等因素困擾,在這兩種發電模式中都看不到成為中國主要發電形式的前景,唯有像美國一樣成為超級核電大國才是最現實的可能。
將煤轉化為電,再轉化為動力,不僅效率低下,造成的污染更大。綠色和平組織曾于2009年7月發布過一份名為《中國發電集團氣候影響排名》的報告,稱僅2008年,中國十大發電集團所消耗的煤炭造成的環境損失就高達870億元人民幣,消耗的煤炭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有汽車技術研究專家稱,在火力發電情況下,與燃油機提供的動力相等,電動車間接導致的碳排放量比汽油要高50%。
因此在現有能源結構下,中國推廣電動車實際”既不節能,也不環保”,它只是一種戰略考量,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如果中國政府的核電發展戰略從激進轉向保守,那么連戰略意義是否還存在都成了疑問。中國政府此前曾希望到2020年,國內上路的電動汽車達到500萬輛,年產銷量達到100萬輛。而目前全球在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僅為2000輛。
從技術上來講,制造短途電動汽車早已不是什么難題,中國一些不具備汽車生產資格的小企業都已能夠生產用于高爾夫球場等的電瓶車。江淮、長安、比亞迪、長城等這些在全球汽車業名不見經傳的本土車商都已經推出了電動汽車。
但商業化還無從談起。自人類使用電能以來,就不斷嘗試將其儲存,不過迄今為止,經濟的大容量儲存電能技術仍沒有被掌握。電動汽車的蓄電池技術,在滿足經濟、安全等條件下,大容量和快速充電問題,世界各國研究幾十年,至今沒有取得突破進展。
雖然有些電動汽車號稱能一次續航上百公里,但如果使用空調系統(燃油機空調系統是利用余熱),加之還要留存35%的電力以防電池過度使用報廢,目前電動汽車的實際行駛里程僅為幾十公里。
去加油站加油,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讓汽車行駛幾百公里,而給電動汽車充電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才能行駛幾十公里。很難想象,在這種技術條件下,推廣電動汽車會有商業前景。
因此,世界各國汽車企業都將電動汽車作為一個戰略發展方向,而不是唯一戰略方向。但在”大躍進”式的核電戰略支撐下,發展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中國汽車業”舉國體制”下的重中之重,一些汽車企業也不得不將正常項目以電動汽車項目為名立項、報批。
一位本土汽車企業的總裁曾面對幾十位媒體作者無奈地說,”不做電動車不行呀,不然項目批不下來。”
然而近500年的技術進步史表明,在重大發明創造問題上,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甚至一兩個人手中,因此電動汽車是否會成為汽車業擺脫石油束縛的最后方向很難預料,氫動力、生物燃料汽車都有比電動汽車更成熟的技術條件。
如果這次日本核危機,迫使中國放緩核電發展目標,那么電動汽車的迫切性短時間內幾乎無疑要讓位給混合動力、生物燃料及其它節能汽車。在未來二三十年,看不到中國能源結構出現根本性改變。在電力供給仍然主要依靠火電的情況下,即使在技術上,電動汽車可以達到與燃油汽車媲美的程度,電動汽車商業化對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恐怕是一場更大的災難。因此想要買電動汽車來凸顯環保精神的時尚人士可要小心,沒準一不留神,它就會變成一個令人尷尬的標簽。
( 編輯/李驕 )
來源:ft中文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433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