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集團從1962年成立至今,如今已然是擁有幾十家跨國企業、營收達到500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了。在一手帶大它的浙江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心里,現在的萬向還遠不夠龐大,”等到2019年,公司日進利潤將是1億元人民幣。”
如果按照這一數字估算的話,那么屆時萬向集團的1年利潤將為365億元,銷售收入顯然需要越過1000億元。那么,從2011年到2019年,萬向該如何實現這樣一個飛躍呢?
海外戰略助推
當其他中國公司仍在摸索該如何走出國門、怎樣適應國際的法律、人才及管理游戲規則時,萬向集團要顯得更加成熟。其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把自己的”錢潮牌”萬向節推向了日本、意大利、法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創匯達300萬美元以上。到了1994年,第一家萬向美國公司正式注冊在芝加哥,3年后其產品占據了美國通用汽車的零部件供應商名單中的一席。
對于企業而言,向海外拓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想達成1000億元收入的這一目標,萬向的海外拓展之路仍會繼續。
目前,萬向在全球8個國家建立了18家海外分公司,構建的國際營銷網絡多達50多個,產品直接配套福特、通用等。
除了擴展營銷網絡之外,魯冠球其實也奉行”做洋人的老板、用洋人的資源、收購洋人的企業、賺取洋人的錢”這樣一條信念。萬向下屬的不少海外公司都是通過收購兼并而來。2007年對美國AI公司的成功并購案,成為萬向進入全球汽車產業鏈核心層的一次重大事件。魯冠球毫不掩飾地表示,AI公司未來可能會使得萬向海外收入達到600億元人民幣,超過了萬向中國總部實現的4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這也讓一個新的千億企業呼之欲出。
而在其收購的不少企業案例中,人們也不難發現,萬向喜歡把一個虧損的企業買下來,再經過中國人的管理后使其盈利。
魯冠球總結這種做法時稱,這就叫做”以中國制造賣出美國價格”。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把其技術拿過來,且部分產品擁有被大型汽車優先采購的權利。此外,萬向使用低成本的產品制造方法,隨后攜制成品再重返美國市場。
千億元路障
雖然萬向似乎已離千億規模的大企業不再遙遠,但真正要穩固其發展,仍然有不少困難擺在眼前。
電動汽車制造一直是魯冠球從來沒有放棄的夢想。從其早在2002年設立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這一點上來看,就能發現魯冠球對于電動汽車的情結是多么深厚。目前公司希望能按照”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戰略,來重點規劃自己的電動汽車產業板塊,但是國內的電動汽車發展進程并不如想象中快。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就曾建議,希望國家盡快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標準、關鍵零部件產業標準特別是鋰電池的標準。
但是,萬向鋰電池的發展到底境況如何,整車制造能力及技術水平方面是否具備超越其他汽車競爭對手的能力呢?作者曾試圖與萬向公司聯系相關采訪,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置可否。
長期從事電動汽車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林程也曾對作者表示,每個品牌的電動汽車使用的電池產品規格都不一樣。今后如果萬向希望加快其在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發能力,那么也必須要在國家統一標準的前提下,繼續突破鋰電池的技術難關才可以。
不能否認的是,萬向在太陽能領域的進展也比他人快了一步。其在2005年時就已開始從事電池和組件生意。但是有一點仍然值得關注,那便是其規模并沒有擴張得太快。目前中國已是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制造商,但是萬向的名字并沒有被寫入國內十強名單之中。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507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