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中國,大眾在中國已經領先了30余年。大眾在中國能否繼續領先,如何領先下一個30年?這是業界對于大眾最大的疑問。而今,答案正在慢慢揭開,從合資江淮開啟新合資時代,到公布總投資超過100億歐元,近40款新車的強大電動車攻勢,大眾為在中國領先下一個“30年”不斷布局落子。如今,大眾面向未來的布局謀篇又增加一枚重要棋子。
1月24日,大眾汽車集團亞洲未來中心在北京正式揭幕。作為大眾汽車集團全球三大未來中心之一,亞洲未來中心將采用全新的方式去洞察人們未來的移動出行需求,并打造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教授表示:“亞洲未來中心的啟動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進一步開拓移動出行服務市場所跨出的戰略性一步。亞洲未來中心將成為一個創新智庫,服務于區域及全球市場。最重要的是,未來中心將以我們現有客戶和未來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開展各項工作。”
亞洲未來中心著眼于本土化研發與設計,擁有獨立的決策權,將專注于滿足中國和亞洲客戶的需求,為其提供定制化的移動出行方案,并將其推廣至全球市場。簡言之,亞洲未來中心將承擔兩大功能,一方面要了解把握中國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負責新技術的發現與發掘,為大眾集團的并購決策提供幫助,向全球輸送中國解決方案。
海茲曼表示:“我們正在構建未來出行方式的藍圖。集團將賦予各品牌和區域更多的權力,以實現引領創新及數字化變革。中國打造的未來出行解決方案將向世界輸送。在中國,未來就在此刻。”
作為一個面向未來的研發中心,亞洲未來中心的人員構成和工作模式也和一般的汽車研發中心有所不同。目前,亞洲未來中心擁有一支約30人的跨學科工作團隊,團隊人員構成比較多元化,有來自大眾集團內的技術和設計人員,也有從微軟等互聯網巨頭來的IT人才,還有來自國內外造車新勢力的技術人才。從人才背景上看,來自互聯網行業和傳統汽車行業的人數,大約一半一半。
在亞洲未來中心,工作人員會探討未來理想城市是什么樣子的,工程師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判斷未來的城市走向,包括通信、自動駕駛的實際應用、無人機等等,最終這些想法都會成為大眾設計概念車的參考;還會有專人負責用戶體驗環節的研究,針對不同用戶群體展開特定研究,設身處地地感受用戶需求,比如在移動出行時代,盲人出行會遇到哪些問題,車型設計和出行平臺該如何優化等等。在這里,團隊成員在開放的工作環境中,以不同的視角相互啟迪,探索未來移動出行的各種場景。
海茲曼表示:“未來中心打通了各領域的傳統壁壘,外觀設計師、內飾設計師、用戶體驗專家,以及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新技術發掘、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將并肩協作。”
新亮相的亞洲未來中心與位于德國波茨坦的歐洲未來中心和位于美國硅谷貝爾蒙特的加利福尼亞未來中心,共同構成大眾汽車集團未來中心的全球網絡。其中,加利福尼亞未來中心借助硅谷的影響力,專注為客戶提供頂尖的數字化用戶體驗、用戶體驗軟件,以及便捷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歐洲未來中心關注以SEDRIC 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汽車,在此基礎上探索未來移動出行概念的發展和整車設計。
作為集團布局的網絡,三個未來中心不僅是大眾汽車集團創新理念的全球性孵化器,也是匯聚集團及旗下各大品牌創造力和知識儲備的創新中心。
想要領先下一個30年,先探索未來,了解未來。某種程度上,新揭幕的亞洲未來中心將在大眾中國的未來戰略中扮演“橋頭堡”的角色,探索未來移動出行的場景、研究中國消費者心理和消費趨勢。
來源:經濟觀察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61851
以上內容轉載自經濟觀察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