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滴滴身上的鬧心事不少。
從上月開始,滴滴和美團之間的網約車戰役終于打響了。然而對于美團這個業務覆蓋吃喝玩樂全生態的平臺來說,網約車的蛋糕是吃一點算一點,吃多了賺到,吃少了也不會傷到根本。但對于滴滴來說,王興這一下子可就戳到它的命根子了。
早期網約車還是個剛步入市民眼中的新鮮玩意的時候,機構和資本還在觀望這個新興行業到底如何運營。而經過前幾年網約車平臺燒錢混戰,市民越來越習慣這一出行方式,最終滴滴出行這家融合的阿里和騰訊的血統,卻又相對獨立與兩者的超級獨角獸公司在不斷取得傲人成績之后,當初未能跟著阿里騰訊及時下海的資本心里那個悔喲,心里肯定默默念了好久的,“曾經有一份絕佳的投資放在我面前,可是我沒有好好珍惜,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
現在我們來看網約車這個行業,入門其實很簡單,用馬云的名言來說,“不就是錢嗎”——只要平臺愿意燒錢給出豐厚的補貼,司機和乘客多半會聞風而至。但問題就是,誰愿意當“出頭鳥”,挑戰從血雨腥風中拼殺出來的滴滴呢?
這時候王興出來了,雖然上天不能給你們一次機會,但是美團可以啊。
美團打車現身上海,意味著這場網約車大戰又重燃起了戰火,另一邊易到等網約車平臺也抓緊機會推出降低司機端抽成的服務,而以前做地圖的高德更是之間零抽成地辦起了公益性質的順風車服務——這些平臺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撬走別家的司機,讓別家沒車可開。
無人車加碼:BAT又來啦
另一件讓滴滴鬧心的事,就是BAT在近期紛紛加持對無人車的投入。
程維在去年年底就在談話說表示,“無人駕駛只有一二名,沒有第三名。目前谷歌是第一名”,顯然他希望滴滴能夠最終存活下來成為另一名——程維說這話的時候,BAT中只有百度高調宣布自己將在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上使大力氣,而騰訊才剛剛在自家合作伙伴大會上推出車聯系統,阿里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更是欲語還休。
而對于滴滴來說,它既在以往的網約車的運營中積累了海量出行大數據,有利于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又因為網約車的業務和車企之間保持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得其更有可能與車企合作實現技術的落地和無人車產品的量產化;再加上其出行平臺的身份,使得其更容易在未來進行無人車產品的實驗及產品推廣。所以程維左看右看,覺得自家滴滴越看越順眼,如果不出意外,未來是很有可能拿下智慧交通和無人駕駛的市場的。
但讓人沒有料到的是,BAT在今年紛紛加大對無人駕駛的投入:在4月12日,騰訊也宣布與長安汽車正式簽署智能網聯汽車合資、合作協議,提供智能車聯網整體方案;昨日阿里方面傳來消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確實正在進行無人駕駛的研究,有報道透露“阿里團隊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選取的技術路線為L4全自動駕駛,即行駛由機器主導,在絕大多數場景下,都不需要人干預”;今日,百度Apollo基金更是宣布領投無人駕駛公司智行者B1輪融資,補全了無人配送物流車這一環。
BAT這三位大佬的入局,對于本來在技術領域占有一定優勢的滴滴來說,沖擊和影響到底有多大,恐怕程維心里感觸最深。
現在和未來:關鍵點都是司機
4月16日,滴滴出行宣布成立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其主要涵蓋下面幾個業務:汽車租售業務將通過整合車源及金融等資源,為車主提供汽車租售一體化服務;加油業務除了字面意義上的優質加油服務,還將提供基于油站場景的增值服務;維保業務則將幫助車主在進行車輛維修保養時,享受到正品、優價、便捷的服務;分時租賃業務則將為用戶提供可持續的短時自家租車服務。
當然,這些業務其實并不是滴滴新開放的服務,而是滴滴以前就有,而且一直都在做的。那為什么在現在這個節骨眼上要特意出來重新整合,并重申一遍呢?
前面我們提到,各家網約車平臺為了能進一步拉攏網約車司機,紛紛推出了各種補貼優惠,但這次相關部門的反映也很快,對高額補貼以及車輛違規,司機資歷等進行了更為嚴格的管控。這也就意味著拼燒錢的效果并不一定就能達到幾年前網約車大戰的效果,那么從服務入手或許是個吸引司機常駐的好方法。而且目前滴滴的優勢在于,和它一樣提供全方面服務的平臺(如果有的話)沒它知名,和它一樣知名的平臺提供的汽車服務沒有它全面。
穩住司機,對現有的網約車平臺來說很重要,對于未來的無人駕駛業務來說就更為關鍵。只有盡可能多的留住司機使用它們的客戶端,才能得到更加全面詳細的城市車輛出行數據,而這大量的數據將會對未來無人車的上路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現在對于滴滴來說,不管是立足網約車競爭的當下,還是展望無人駕駛發展的未來,都將殊途同歸到“穩住司機”這一要素上。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67320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