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The Information援引Uber內部人士的消息稱,Uber公司基本查明了事故原因,在該女子橫穿馬路時,Uber無人車的傳感器已經探測到了她,不過自動駕駛軟件判斷認為,系統無需采取避讓措施。
據悉,Uber曾對自動駕駛軟件系統進行調整,能夠忽略“誤報”或者其行駛路徑上不會造成車輛事故的物體,例如漂浮在道路上的塑料袋。
而從事故發生時的視頻來看,當時騎車的女子,車上確實掛著一個塑料袋。
然而,這只是Uber單方面的表述,事件真相依然撲朔迷離,詳細的事故原因還需等待美國國家安全運輸委員會和Uber聯合進行的調查報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同樣是在亞利桑那州,這一次是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研發公司Waymo。
當地時間5月4日下午,美國亞利桑那州錢德勒發生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本田小轎車和處于自動駕駛狀態的Waymo測試車相撞,車上安全員受輕傷。
當時,一輛本田小轎車沿著Chandler Boulevard向東行駛,為躲避一輛向北開的車,轉向開到了對面車道導致逆行,進而撞上正在向西行駛的Waymo自動駕駛測試車。從現場的照片來看,該事故相當嚴重。測試車輛左車門凹陷,左前輪歪斜,保險杠等碎渣遍地。事故發生時,Waymo測試車的行駛時速沒有超過45英里/小時。
盡管根據現場的初步證據,警方說這次事故不能怪Waymo。但是,因為它是自動駕駛車輛,所以引發了強烈關注。
有業內人士認為,Waymo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皬默F場的照片和視頻都顯示Waymo車受損嚴重,因此看來Waymo的控制水平還是有問題的。人在開車時是有‘自衛’能力的,AI的邏輯中也應該如此。何況傳感器是360度,24小時對環境進行監控。防止逆行的車輛都應該在控制邏輯之中的。”5月9日,一位智庫專家告訴智庫君。
頻發的自動駕駛事故,誰來“背鍋”?是技術還不夠成熟?還是企業的研發路徑出現了問題?
事故頻發,誰來背鍋?
按照外媒的說法,引發Uber事故的原因,不是激光雷達、傳感器等硬件設備未及時檢測到行人,而在于軟件層面的判定。
一個塑料袋,讓軟件系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反映的卻是自動駕駛研發背后的復雜性,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事關重大。這對涉及自動駕駛技術的各個環節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動駕駛公司、主機廠、硬件供應商、軟件供應商、零部件等任一細節出現紕漏,都有可能出現意外。
當然,事故出現后,不能立即對該企業的自動駕駛宣判“死刑”,而是要吸取經驗教訓,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
不過,研發自動駕駛的終極目的,是讓汽車更加安全,這是業內的共識。在自動駕駛技術還遠未足夠成熟的今天,人們無法容忍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在機器手中。因為,人命關天,不容有失。
盡管自動駕駛事故屢次發生,依舊無法打消業內對自動駕駛研發的熱忱。未來,自動駕駛是大勢所趨,誰也不想錯失機會。
當不少企業在“顯擺”自己的技術多么先進的時候,可以看到,現階段的自動駕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因此,對于自動駕駛研發,無論是誰,都必須更加謹慎。
誰能搶位成功?
多起事故發生之后,引發強烈批評聲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自動駕駛研發機構把研發速度放在第一位,而非安全。有的想成為“安卓”、有的想成為“蘋果”,在不少企業看來,誰能率先推出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汽車,誰就更有可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顯然,各方勢力在自動駕駛研發的技術路徑上存在著不同。
麥肯錫今年4月發布一項調查報告對誰會成為自動駕駛的主導者進行了預測。基于未來的場景,麥肯錫認為有三種可能:一是現在的汽車廠商、主機廠仍然成為主導,二是技術公司,比如百度、Intel、英偉達他們可能成為行業的主導;三是出行服務商,比如滴滴、優步等會成為行業的主導。
有趣的是,麥肯錫同時發現:對于主機廠專業人士的調查顯示,他們認為跨國的傳統汽車企業最有可能主導自動駕駛行業。但是對于全行業的專業人士進行的調查結果則顯示,更多人認為高科技公司將主導產業。
然而,回看最近發生的數起重大的自動駕駛事故,Uber是出行公司,Waymo隸屬于谷歌,特斯拉也更愿意將自己定義為“科技公司”。相比之下,傳統的汽車主機廠在自動研發上或許顯得更加謹慎。
“單靠IT行業,無人駕駛是無法產業化的。首先將無人駕駛產業化的還會是汽車公司,認為要顛覆汽車行業的人是對汽車行業的缺乏了解?!币晃辉趪鴥饶持ヂ摼W巨頭擔任過自動駕駛項目主要負責人對智庫君表示。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零部件企業。不少國際知名零部件公司與跨國汽車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已經達成了深度合作,如法雷奧與奧迪、博世與戴姆勒?!霸谧詣踊矫?,比如感知、傳感器、傳感融合等等,這些是博世擅長的。而戴姆勒,對車的信息非常了解。我們需要結合雙方的能力來一起為自動駕駛進行合作。”4月25日,博世集團全球董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部門主席Rolf Bulander在接受智庫君采訪時表示。
他表示,涉及到自動化核心的一些內容,兩家公司希望至少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排他性。后面也可以考慮其它公司的參與,而不是說在開發的階段參與,主要速度、效率等問題考慮。最終的想法是在將來某一個時間段對整個市場進行開放。
“排他性”的技術邏輯與部分IT公司的戰略有著明顯不同,比如百度的Apollo計劃。可以看到的是,三大陣營各具優勢,但誰能最先搶位,未見分曉。
不過,Uber事故之后,自動駕駛不會因此停滯。盡管事發后,Uber暫停了在北美地區的路測、豐田也短暫地停止了在美路測。但是,大眾、寶馬、沃爾沃等更多的企業表示,不會受到影響。
一個塑料袋引發的事故,或許會讓“吃瓜群眾”質疑自動駕駛技術。但是,事故的發生也給自動駕駛敲響警鐘,讓整個行業更加冷靜和清醒。
來源: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68209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