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官方機構主辦,第一電動網承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華西證券支持的第十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GNEV10)在北京舉行。
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補貼退坡后遭遇拐點,深度下滑,今年負增長已成大概率事件。但各車企的負責人正如同驚濤駭浪中的船長,以一種不死的企業家精神奮力前行,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本次大會的主題是“重新定義汽車:偉大的船長”。
智能網聯目前還處于第一階段:車的智能化,還有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人性。人作為智能網聯系統的原點,不僅是信息核心,更是場景核心。在當天下午“平行論壇三:智能網聯,從記得我開始”上,騰訊智慧出行事業部商務總經理蔡莉莉發表主題演講,蔡莉莉表示,無論是汽車工業如何的發展,出行的方式如何改變,人始終是變革的核心。
出行進化的核心是服務于人,在數字化這個時代以商品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已經慢慢的轉向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化轉型使得企業和用戶可以建立持續緊密的連接,也是汽車產業進行數字化升級的一個核心所在。
蔡莉莉還提到,騰訊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以人為中心,重視人和車的智能連接,促進人車關系的進化。
以下為嘉賓精彩實錄,未經本人審閱,有刪改。
剛剛聽雷總和李總的演講,自下而上,在過去幾十年車聯網的發展,為整個行業做了很多的貢獻,也是對智能網聯領域的發展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推動。
我是來自騰訊的蔡莉莉,也是來自于汽車行業。很高興有機會參加本屆新能源汽車大會,本場論壇的主題很有意義,“從記得我開始”,我想問一下這個“我”代表什么?我們認為這個“我”就是代表用戶。無論是汽車工業如何的發展,出行的方式如何改變,人始終是變革的核心,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要探討的話題是什么?就是以人為中心共建生態車聯網。現場很多企業的同仁都是智能網聯領域的先行者,在這個行業里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也有很多落地的成果,騰訊對于汽車行業是非常尊敬的。接下來我分享一下騰訊在智能網聯汽車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出行進化的核心是服務于人,在數字化這個時代以商品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已經慢慢的轉向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化轉型使得企業和用戶可以建立持續緊密的連接,也是汽車產業進行數字化升級的一個核心所在。
騰訊的定位是做好企業數字化的助手,發揮騰訊在C端用戶特別所長的方面,幫助車企打造以人為中心的服務體驗。一方面,騰訊在過去的20年深耕互聯網,積累了10億級的用戶觸點和豐富經驗,構建了數字化的服務生態。另一方面,騰訊所擅長的智慧化工具,像AI、云、大數據等等,也是汽車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一些核心。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騰訊的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幫助車企,以及整個汽車行業建立用戶持續緊密的情感連接,圍繞用戶的需求進行專屬定制化的服務,實現人、車、廠、店數字閉環。
我們先來看一看核心的購車群體,有什么需求在變化?有什么痛點還沒有被滿足的?過去幾年,汽車產業面對核心人群已經由70后、80后慢慢的轉變成了85后、90后、00后,這當中90后開始的這一代已經是典型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從互聯網開始就已經形成了和這個世界實時互聯,這個已經和我們剛剛說的開車的時候強調安全,為什么要用語音和其他的交互模式?因為汽車本身核心是安全,在開車時不方便看手機,不方便接觸電子設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的場景。因此,在開車時我們有的時候會產生焦慮,包括我今天上來講半個小時,我也會焦慮手機有沒有重要的內容。在一些新聞報道中,我們也看到,包括我自己在駕車的時候,等紅綠燈,或者堵車的時候時不時拿出手機來刷一下,或者處理一下緊急工作,包括下班時候,或者上班時候叫一個外賣,或者是聯系一下家人、朋友關照一下數據,基本上通過微信處理。
此外,用戶對于時間的利用,也是希望更加高效連貫,即使在駕車的場景下,比如說我聽喜馬拉雅,或者聽一些其他的有聲讀物,獲取一些資訊,處理各項工作。移動互聯網培養出來的數字消費習慣進一步加劇了用戶在開車時候的離線焦慮。
手機上的內容和服務已經達到了百萬級,但是車上的應用數量也就是兩位數,汽車和手機的應用數量有著十萬級的數量差。移動互聯網生態的接入與汽車場景的適配是需要做一些改進的,如何利用車身的傳感器,包括電子電氣的架構和整車的能力,依據出行的場景進行合理的判斷,選擇符合用車場景的功能和服務,移動互聯網應用在汽車行業,或者在出行領域里面是很少被滿足的。
另外,由于移動出行的場景屬于碎片化多服務連接的形態,所以它很難在單一領域形成閉環,手機上我們熟悉的一些服務體驗,進了車就被車門切斷了,這就需要輕量級的跨應用的服務和工具,幫助用戶實現多服務組合的一些無縫連接,所以騰訊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以人為中心,重視人和車的智能連接,促進人車關系的進化。
為了更好的進行以人為中心的行業價值主張,我們發揮了生態車聯網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我們和汽車行業合作伙伴共同打磨,打造車載原生的服務生態。另一方面,我們向開放者,以及服務商提供一套方便開發的車載應用框架,在繼承移動互聯網已有的開發資源同時,鼓勵創新,促進車聯網生態繁榮,我們希望將車企各服務商伙伴和開發者,能夠建立和C端用戶的連接,創造和提升用戶價值。同時,生態化的服務不僅是車內,我們希望通過賬號的打通實現多端之間服務的互聯,對用戶的用車來講,從上車前到了車內的服務,以及下車后的服務都能夠形成連貫性,對于用戶長期用車的體驗場景來講,在選車、購車、用車服務的連貫性,真正實現以人為中心。
我們知道新生代消費者幾乎都是用著QQ和微信,像我也是從高中開始用QQ了,后面微信出來也是第一代的微信使用者,包括騰訊其他的音樂,像QQ音樂、騰訊視頻,還有騰訊游戲,這些互聯網的產品都是跟著這些發展長大的,所以我們將這群用戶熟悉的騰訊系的豐富內容和服務生態接上了車,通過QQ音樂在線的服務,有聲小說,包括騰訊新聞,通過一些智能技術讓用戶在開車路上聽盡天下事,后續我們會推出一系列的服務,通過聚合第三方的服務商為車主提供用車、養車完整的周期式的懶人服務,同時推出了車載輕應用方向,能夠將百萬級的小程序成熟的開發者資源更容易的移到車內,極大地豐富了車主在車上的服務體驗。
為了讓移動互聯網資源更好的更快的接入到車,我們還推出了一套全新的車載利用框架,它是一套跨OS云端輕量化的應用框架,像小程序一樣無需下載安裝,可以在云端進行更新上線,并且小場景支持全語音交互,更符合車載安全交互的體驗和需求。面向開發者,我們降低了開發的門檻,開發微信小程序就能開發車載的小場景,只要有小程序這樣一個基礎,就能簡單的加以改造即可發布成為騰訊的小場景,基于這個資源更快的接入車載場景。
目前騰訊已經有包括出行、娛樂、車主服務、社交等50余小類的精心化小場景的服務,此外,我們還結合用戶興趣的需求和車端場景的興趣,通過對于車內外環境數據、位置數據等進行了一些智能的分析,打造了一個場景的引擎,該引擎是基于騰訊的APP等等基礎能力預測用戶在當前場景下的服務需求,主動為用戶推薦服務,讓用戶真正的感受到千人千面+服務找人的出行體驗。
舉個例子,在自駕游的場景中有一個智能旅游路線,這樣的推薦服務是結合場景感知能力和豐富的動態旅游數據,可以為用戶推薦沿途趣味的玩法,比如說今日最佳日落觀賞點,或者時間,這樣的話會增加用戶在旅游過程中的一些主動服務的體驗。
調查數據顯示,用戶的行為偏好都是偏向于連貫性,通過我們騰訊的用戶實力基礎和跨設備的服務能力,帶給客戶、用戶全時在線的體驗,通過騰訊超級ID和汽車賬號的打造和連接,可以跨設備、跨場景將用戶的興趣、服務狀態的連續,提供車前、車中、車后連貫性的服務,同時騰訊賬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首選綁定賬號,能夠實現移動互聯網豐富服務的生態有機接入。
舉個例子,QQ音樂,大家基本上開車都會用,QQ音樂的手機端APP上面設置了一個專屬的歌曲單,所有歌曲的設置都是你精心準備的,當你上車的時候會根據你在沒有上車之前的場景可以繼續續播,出現的下一首歌和你手機的歌是一樣的。
我們后續在微信車載版這樣的場景里面,通過微信支付推出了車牌的支付服務,包括人臉支付,就是適用車載場景的服務方式,這個場景目前覆蓋高速公路、停車場、洗車等海量的車主服務,以及美食、電影等生活服務,通過跨場景的支付方式實現車上支付、車下服務的連貫操作,實現了移動互聯網豐富內容和生態車聯網的對接。
對于這代互聯網原住民而言,他們最擔心的應該還是與世界失聯,即使是短暫的下線,也會給不少人帶來焦慮,所以我們還推出了微信車載版,這是官方的叫法,這是我們專門為駕駛場景打造的,希望用安全的方式為用戶填補這樣的空白。在產品形態和交互方式的設計上,微信是做了一個非常細致的考量,盡可能讓用戶更專注于駕駛,不容易造成分心,所以微信車載版提供基于全語音的交互,結合方向盤上微信專屬的按鍵,這樣的話能夠做到手不離方向盤,眼不離前方的道路。
在功能上,微信車載版做的非常簡單,只設計了最基本的通訊功能,不支持紅包、表情包、朋友圈,大家在市場上看到車載版車上可以發紅包的基本上都不是官方的,非常簡單,不占用用戶的精力。微信車載版,微信收到位置的時候,在車端直接可以發起導航,這就解決了雷總說的昨天司機接你的時候怎么不用車載的導航,當車裝上微信的時候可以增加車載導航的活躍。目前已經搭有微信車載版的車型陸續上市了,在這個背后我們騰訊的整個團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車企共同打磨的,因為在做定制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汽車產業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一切以安全為主的,我們是更好地保障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小馬哥說過騰訊要連接萬物,在汽車出行產業里面,我們一直是用開放和多元化的心態,以及產業數字化升級助手的形象來定位的。車企等行業合作伙伴我們也強調雙打的模式,對于B端和C端的連接提供更多的幫助,我們目前應該已經與22家車企達成了戰略合作,連接了300多家生態的服務合作伙伴,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和各個產業的同仁,包括生態合作伙伴,包括車廠,也是歡迎大家來交流合作,這樣的話聯合在一起,我們說不僅是開源和開放,我們還要做一些產業的打團戰的推動者,所以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未來人類出行的體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明艷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renwu/106043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