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動力客車節油率水平是目前混合動力商用車面臨的最大問題。
混合動力商用車市場存在兩種不同聲音:產品公告標明的節油率很高,而用戶反饋的節油率卻不甚理想。
蘭志波給出的答案是:實際運行中的節油率反映的是真實水平,”必須非常重視并尊重來自用戶的聲音,這是產品技術提升真正的牽引力!”
蘭志波說:”節油率的問題和對待產品的態度息息相關,也許開發周期會長一些,但上汽要拿出的一定是先進可靠的新能源客車。”
不能把問題留給用戶
第一電動:你認為怎樣才能做好混合動力商用車?
蘭志波:對于混合動力系統來說,原本就是圍繞著內燃機插入電機電池構建的新一代的動力系統,出發點就是可以提高系統的效率。現在看來自身進步的空間還很大,但需要很高的標準,需要能量優化技術的突破,主要是對控制的要求很高。
第一電動:如果混合動力車質量不行,會有什么后果?
蘭志波:當然本質上是導致社會財富的浪費。資源消耗了,資金也消耗了,但不一定會有好的收獲。在追求技術進步的過程中,需要達到一定要求并將技術穩定了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復制,在此之前過多的廠家就去大量生產并實際使用,本質上轉變成了大規模的測試考核,的確不經濟,。
第一電動:現實情況是,很多混合動力車在技術并未達到要求時,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復制了。
蘭志波:這就是目前的局面,很多專家也對此提出過質疑。
第一電動:那你對待新產品的態度是怎樣?
蘭志波:以上汽為例,上汽對待新技術新產品是按照發展規律一步一步進行的。做之前會先想好,面對的是什么樣的技術挑戰,工程挑戰又有哪些,解決方案一定要研究清楚,之后是用什么資源去配合。接下來上汽開發產品有個流程,流程就相當于上汽的”法律”一般,控制著每個人的行為和做事情的步驟,保障產品開發的品質。從這個角度來說,開發任何產品都需要遵循流程,混合動力汽車也不例外。在這個流程中,首先要解決做產品的技術實現方法和標準,這都是整車企業應該做的。
第一電動: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整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腳步過慢,你怎么看?
蘭志波:關鍵是以什么標準來看這種現象,如果把高科技產品以玩具的標準來處理,當然也會很快,這是個玩笑,但無知者無畏的情況的確有的。我更愿意從從正面來看這個問題,新能源汽車還是發展初期,零部件產業鏈不成熟,要有發育過程,從零部件到新能源系統都有很多技術問題要摸索完善,因此負責任地開發一部新能源整車其實最主要是在開發產業鏈,這與常規車有本質的不同,常規車的產業鏈可都是成熟的。
因此,產品標準并不能因是新能源而降低,可想而知新能源整車產品面臨的事情要多得多,開發時間長也是正常的,何況還有電安全這個汽車發展史上的新命題也必須完整應對,疏忽掉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能一樣導致重大問題。自主產業鏈的形成一定要扎實,而且只有在大的整車企業拉動下也才可能扎實,因為整車企業有責任的擔當,做事情的標準和要求會在責任的壓力下貫串到產品的所有細節,因此做事情就到位了,技術就做出來了,進步的效率才有保證了。這點應該容易明白。
上汽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規劃。我們都是按照我們的流程去做的。上汽產品出來時,你一定會感受到有不同之處,高標準的結果就是這樣。上汽不僅在做新能源汽車,而且是做出品質很好的新能源汽車。
總之,我個人認為,雖然新能源汽車不同于傳統汽車,但畢竟也是產品,也是給人用的。對待產品要負責,不能簡單化,不能把問題留給用戶。
”點單模式”說明企業實力不夠
第一電動:在你看來,上汽需要解決新能源汽車的哪些問題?
蘭志波:首先面對的是產業鏈不成熟問題。因此上汽先要解決所謂不成熟的問題。除此之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大量的測試、大量的驗證。反反復復確認產品的可靠性,達到一定的標準。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都涉及電池安全的問題,這是與傳統車明顯不同之處,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有很多測試環節。這些環節包括自身想到的,前人做過的,國外汽車做過的,標準里所規定的。這個過程雖然很花精力,但最后拿出的產品一定是負責任的產品。一個產品,哪怕是螺絲釘不成熟,也要解決好。
第一電動:具體到混合動力車系統問題,你認為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蘭志波:混合動力系統的核心是什么?是其系統,系統帶來性能,性能在可靠的功能支持下帶來價值。性能是前提當然也是最重要的。
要做好性能,首先要對混合動力系統看清、看透,對策才能清晰明了,這就是技術。要看清系統其實并不容易,一個方法是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感知,加深認識,國家科技部10多年來花了20多個億通過實踐取得經驗大大推進了國內在混合動力技術上的認識水平,但在控制技術上似乎走到了停滯不前的境地,如前面所說的節油率問題,還有公交線路上表現的差異性。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
我們從03年開始至今也開發過幾輪的混合動力,我們也深有感觸。近一年半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試圖找到答案。直到我們發現并掌握了新的理論分析工具后再次對系統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我們終于徹底看清楚了問題的本質,而且通過這個工具的分析同時也一并知曉了系統的潛力,知道了為什么大家都只能達到一定的節油高度,因此也找到了性能突破的新方向,完全解釋清楚了為什么公告節油率高而實際節油率低的現象。
回過頭來看以前在控制技術上的摸索,發現其實是比較盲目的,再了解國外的做法,才發現他們原來就是那樣做的,那才是做混合動力的起點,只是從來不說,或者可能說了也沒有引起國人的注意,就跟在人家后面往前沖了。我們現在對要做什么已很清晰,結果就是提高節油率又有了新的空間和新辦法,當然事情要一步一步做,這些工作上汽需要做得非常充分。
第一電動:關于采用怎樣的系統,上汽的結論是什么?
蘭志波:其實每一種系統構架、具體到不同的配置都有它的適用范圍,抓著實際路譜來分析自然也就知道了,關鍵是只有合適的分析工具才能知道這個系統構架的節油潛力,知道了現在和將來的產品效果來定義系統就容易了。目前還不方便透露我們的結論。總之,上汽既然花了大量的工作來做這些,那么一定會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第一電動:弱混、中混、強混這三種混合動力系統,上汽的重點是哪種?
蘭志波:這三個系統上汽都在研究。純粹從市場角度考慮,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一定是從弱混開始。原因是先用較為容易的技術進步換取商業價值。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應該也是這樣。因為車輛售價不能過高,而且高出的那部分購車成本,要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回。
這三種產品上汽都在研究,只要是做產品,就會是上汽的重點。但結合國家的政策、用戶的選擇因素等在產品推出上會有不同。
第一電動:除了對待產品的態度很重要外,還有什么是重要的?
蘭志波:是培育資源,關鍵是把資源用好,即選擇好供應商。因此,要有非常全面和詳細的指標去看待供應商。要看對方技術怎樣,制造體系完整與否,風險控制、成本控制經驗如何等等,還有商務上、戰略上的考慮,很復雜。對一個產品來說,不光對自身要有要求,對供應商也要有詳細的要求。
第一電動:說到對供應商的選擇,目前國內公交車行業存在”點單模式”,對此您有何看法?
蘭志波:我只能從技術角度來看待這個現象。我個人認為”點單模式”表面上呼應了產品對用戶需求的滿足,其實本質上反映了一個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本身技術特征還不夠不強烈。因此,就造成這樣的結果:連用戶都可以來點單,來改變產品的特性,并且”點單”后居然和其它車性能差別還不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整車企業技術力量還不夠,開發力度也不夠,沒有性能突出的產品。
如果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度,換一個供應商則產品性能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誰還敢點單?國外商用車存在”點單”情況嗎?”點單”后,系統的東西變了,意味著需要重新做驗證,代價很大。
抓好技術才能抓住機遇
第一電動:有辦法改變這種模式嗎?
蘭志波:國內存在這種情況,除了車企自身水平外,和各地市場的保護及產業的無序發育也分不開。我認為目前有個很好的機會改變這一現狀,就是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系統技術特征非常強烈,不能輕易變動,否則變動成本很大。
其實這也只能說是機遇,你不抓好機遇,不做好技術,不站在它可以提供的那個高度上,結果也一樣。而且現實更殘酷,車子賣到哪兒,就要用哪兒的零部件,都希望你對當地的新能源產業拉一把,其實有很多地方的電機、電池企業都沒有實力發育成熟,當前也沒有實力真正做好產品。我相信當前每個整車企業都有這方面的困擾和無奈。
而且這和商用車的標準有關。國外商用車比乘用車標準要高,因為商用車的乘客會更多。而國內完全是反過來的。所以國家層面在新能源汽車鼓勵模式上,也需要有所調整。
第一電動:按照您的說法,目前技術尚未穩定。在此階段是否不適合大規模推廣?
蘭志波:這需要分兩方面分析。在技術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大規模推廣確實帶來了風險。但從另一方面說,對技術人員來說,測試的樣本數會有很多,所獲得的數據,獲得的經驗,如果有個統一的改進系統,來梳理問題進行改進的話,能獲得相當大的進步。但恰恰是這個事情從國內總體來看并未發揮出它的最大效能。
第一電動:理想的做法是怎樣?
蘭志波:理想的是挑選流程規范嚴格的車企產品做示范運營。對一個好的整車企來說,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做測試和做開發是兩部分人。測試部門會把結果反饋給開發部門,開發部門進行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測試部門相當嚴格,因為發現問題是他的責任。而開發部門就需要將這些問題全部解決。這也是大企業的制約機制。
但目前很多企業的這種體系并不完整。有些企業甚至像個研發公司,產品開發結構較為混亂。
第一電動:上汽商用車準備的如何?
蘭志波:上汽在世博會期間投入了1000多輛新能源車運行,展示了上汽在節能減排上的努力和態度,世博會客流量巨大,新能源客車持續半年里運行的超強度、超負荷,現在看來再也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特殊景象,因此所有新能源客車可以出色完成世博挑戰,說明了上汽的技術實力和產品工程的實力。
在世博會以后,所有的純電動公交車和混合動力公交車一直運行至今,也工作良好,我們也一直跟蹤車輛狀況,不斷獲取大量的技術數據,對我們在新能源客車上的改進提升價值巨大。我們已經開發完成了第二代的純電動客車,在電安全標準及措施上又進一步提高。
混合動力客車上,我們已經對世博混合動力系統進行了各類專項改進,持續優化性能,提高可靠性。我們花了很大功夫來修訂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企業技術標準,以便幫助零部件企業同步持續改進產品,走好成熟之路。上汽也在論證下一代混合動力系統的開發,上汽商用車花了一年半時間做這件事,實際上,在起步之前就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
總之,新能源汽車是一條很長遠的路,上汽希望沿著產業鏈的方式踏踏實實將新能源汽車走好,做好。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第一電動月刊
作者:王慰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renwu/1392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