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報道組走進格力電器,證券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何偉對話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造好空調:爭取不要售后服務
何偉:說起格力,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好空調,格力造”,據說這句廣告語背后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可否為我們講述一下當時的背景?
董明珠: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下海都奔著財富去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劣質、低價、偷工減料的產品充斥市場,整個市場靠價格競爭來支撐,而不是靠品質來支撐。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發展,大家的思維開始慢慢發生變化。格力最早的時候,沒有技術,壓縮機是買的,電機也是買的,什么都是買的,實際上就是一個組裝產品。過去很多的合資公司,像美芝、三菱重工海爾、上海日立、廣州松下,都是如此,依賴于別人的技術。而我當時去日本看到,日本已經全面進入變頻時代,中國仍然是依靠別人的技術,做出的產品連能效等級都沒有。當時格力和國內同行一樣,沒有成為一個領導者。
在九十年代初,格力在空調行業的排名很靠后,十名以內都輪不到它,可以說是一個不知名的品牌。那時候雖然苦于沒有技術,但是我們從質量控制上做文章,在當時的條件下圍繞怎樣讓消費者滿意這個想法去做產品。
那時候市場口碑就是說格力空調好,為什么呢?格力比別人家的空調重15公斤,選擇好的材料來保證質量,意味著多幾百塊錢材料。所以說我們在1996年開始和春蘭老大哥在銷量上沒有高低之分,但是1997年分水嶺開始出現。
一個品牌最終能讓人們認可,不是因為售后服務好,天天有售后來修空調,而是這個空調消費者用了以后沒有出現任何質量問題,這是消費者的訴求。所以在1997年格力提出了“好空調、格力造”,我也提出“不要售后服務是最好的服務”,用這兩句話來推動公司內部的品質提升。公司營收也從1994年的4個億,到2003年成為了營收百億的企業。但是2003年格力還沒有技術,那時候依然是買別人的壓縮機。
掌握核心技術:研發不怕失敗
何偉:格力走過近三十年,從質量、技術到渠道,不斷地在補短板,這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掌握核心技術,中興通訊事件發生后,國人對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缺芯”進行了反思,中國高端制造業如何真正擁有核心技術?
董明珠:中興這個事件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目標,我們希望通過創造來改變這個世界,這是我們企業的出發點。如果我們自己不研發,跟在日本后面走,那我們的空調永遠不可能升級,永遠不可能顛覆原有的市場格局。
比如格力的光伏空調,光伏空調的產生是因為我在北京開人大會,當時有霧霾,大家覺得商業機會來了,格力可以賣凈化器了,又賺錢了。但是即使凈化器能解決空氣問題,但我們不出門嗎?所以得從根本上來解決霧霾問題,現在家家都用空調了,中國30%的發電量被空調消耗掉,如果30%的煤炭不需要了,這節約多少資源?減少多少污染?我就帶著這個問題回來,我覺得企業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所有的產品應該不破壞環境、不污染環境、不消耗資源,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科技發展方向,回來我就跟技術員說,我們能不能做一個不要電的空調?
大家說不要電不可能,我說我講錯了,能不能用一種新的能源來替代?比如說風能、光能、熱能。用了兩三年時間,光伏是第一個突破的。當時我們開發空調的時候,研究人員最后都沒信心了,那么漫長的一天一天熬過去,一天一個電機就是幾十萬沒了,大家都覺得,投入那么多,最后如果出不來結果,怎么交代?我說一個億沒有了,也不會追究你們的責任,即使兩個億投入沒有了,也要投。
研發嘛,沒有失敗怎么可能有成功呢?你不成為領導者,你不成為創造者,你永遠就只能是一個跟隨者。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你可能覺得這樣投入不值得,但如果從一個社會價值的角度考慮,是非常值得的。
就像今天在講芯片問題,我看到網上有個段子,說別人做芯片,那是喊喊而已,所以股價漲了,是炒概念;格力做芯片是要真搞,董明珠還號稱要用500億來做,那500億就沒了,股民不答應。但是我反過來問,股民是今年炒了股票就跑,還是用一輩子都跟著格力的發展,從中得到收益呢?我相信,大部分的股民是希望在格力的發展過程當中受益,所以芯片必須要做。
多元化戰略:未來發展三大主業
何偉:格力電器一直以來聚焦空調主業,近年來有一些多元化經營,格力的多元化發展現在處于什么階段了?
董明珠:未來格力可能會有幾個主業,空調是一個主業,再有一個是智能裝備和機器人,智能裝備方面,必須要解決工業母機的問題,我們現在已經解決了。我們工廠里一邊是德國的數控機床,一邊就是格力的數控機床,同時在加工葉輪。在機器人方面,以后工廠越來越智能化,是需要有技術支撐的,這個支撐點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三個是鑄造,鑄造是很枯燥的,不賺錢但我要干,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做基礎,一切都實現不了。所以我選擇的這幾個領域都是挑戰自己、吃苦頭的事情,都不是馬上能夠賺大錢的東西。
隨著智能時代的發展,以后家庭都智能化了,家電一體化管理,靠什么?怎么保證它正常運行?我覺得儲能是必備的,所以當時我為什么要投資銀隆,就考慮到未來五年、十年以后,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
何偉:銀隆的新能源汽車現在做得如何了?
董明珠:北京的公交車基本都是它(銀隆)的,銀隆這個項目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企業有一些管理漏洞。銀隆的新能源電池技術,最大的亮點就是解決了安全問題。
第二個,它的使用壽命長,一臺車裝上鈦酸鋰電池,可以一直用到報廢,不用再更換電池,運營成本就降低了。同時它也能給大巴車做服務,是最好的儲能選擇。以后整個家庭都是靠電來支撐,如果我們不解決儲能問題,萬一遇到不可預測的一些變故的時候,停電了,家里還能智能嗎?所以我們現在要做儲備,去研究,而不是說今天做這個賺錢,我就做這個,要不格力早就應該去做房地產、做金融、搞借貸了。
何偉:在格力的多元化方面,你希望在下一個周期里面,各項業務將來的比例是什么樣的?
董明珠:我覺得這個比例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智能裝備的基數很小,如果基數是1個億,增長12倍,也就12個億,但空調的基數是1000億,增長3%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超過了智能裝備的增長,所以這個比例,我覺得不能作為一個發展的評論。但是我認為,格力作為制冷行業的引領者,它的技術研發不會停步,它依然會改變、提升,從節能、環保、舒適這個角度去做技術升級,它的市場依然還會有很好的成長空間。
而智能裝備和機器人也都是我們的目標,不是在眼下簡單地考慮我們的數據變化,而是考慮我們對它的核心技術掌控的能力。我認為這個增長空間是無限大的,但這個無限大什么時候能夠實現,它是需要時間培育的。對于格力的發展,我們講2023年做到6000億,我們只是說有這個夢想,有這個目標,并沒有講我們2023年一定會做到6000億。
告誡企業家:靜下心來不要浮躁
何偉:國家宏觀調控去杠桿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國外資本市場對中國的經濟還是看好,最近股市外資進入也很多,但是國內好些企業日子很難過,面臨著去杠桿,你怎么看這個事情?
董明珠:其實日子真正難過的,還是沒有技術支撐的企業,我認為所有的企業家,應該靜下心來,不要浮躁,還是要有一種使命感,國家與我們共榮,從思想上要有這樣一個認知。
第二個還是要加大對自身生存能力的思考,不要老是依賴別人。現在很多時候,國家出臺一個政策,比如說搞自動化、買技術、引進人才等等,企業馬上蜂擁而上,但是都沒有那種自主培養人才的精神。自主培養人才會很辛苦,但是能真正撐起一片天,像格力的員工現在就被空調行業的同行來挖人,應該出臺政策保護這些創新型企業,惡意挖人需要付出代價。但是可以建立一種機制,用協商方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支援等等。
舉牌海立:不靠股票升值賺錢
何偉:這一年多來,格力兩次舉牌空調產業鏈上的海立股份,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董明珠:海立股份是做空調壓縮機的,格力是目前唯一一個自主研發壓縮機,自主生產壓縮機的企業。目前來講,我們對壓縮機領域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強的,海立跟我們長期有合作關系。以前我們的壓縮機廠很小,需求量遠遠大過我們自身的生產能力,所以海立大概1/3的壓縮機是提供給格力的,我們是海立最大的客戶。
我們希望把海立做大,能夠做成一個世界級的壓縮機廠,不是為了爭取控制權,控制后你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家公司,控制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我們不靠股票升值賺錢,而是希望把海立做得更好。
很多金融機構舉牌實體企業,希望通過概念把股價炒高,結果把實體企業搞垮了。有很多小上市公司,都是在舉牌這個過程當中被滅掉了,最后成為僵尸企業。我覺得上市公司要加大監督,不能讓小股民受害,小股民受害就是因為在股價的波動當中受害,而不是在投資過程當中受害。
當時寶能來買格力股票,我說沒關系,因為他是投資者,任何人都有權利來買格力的股票。但是有一條,不能帶著企圖,帶著惡意。
提醒投資者:要有好的心態
何偉:格力電器是很多機構的長期重倉股,機構也曾有成功向格力電器推薦董事的案例,怎么看待機構投資者的作用?
董明珠:我覺得有兩種投資者。一種是投資某個企業,短期就想獲得暴利,這是炒股,不是投資;還有一種投資者,他們真正是想跟著企業發展,通過企業發展來獲得收益。我希望這些投資者能夠維護企業的發展戰略,能夠意識到不是你投資的這個公司用股價給你帶來回報,而是企業通過創造帶給投資者回報,我希望投資者能用這樣的心態來投資格力。作為投資者,不是說希望他們跟著格力長跑,我不能強行綁著投資者一直跟我跑下去,而是希望投資者要有好的心態。
格力不是靠炒股票來支撐的,是靠自己的發展來支撐的,是員工創造財富,不是股民的錢在創造財富,是勞動創造財富,不是資本創造財富,這個概念一定要清晰。
來源:證券時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renwu/76016
以上內容轉載自證券時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