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日內瓦車展是歐洲汽車廠商的主場,不管是大品牌還是在歐洲常見的「小作坊」,都會把自己的新車拿到瑞士這個中立國 show 一下。
如果翻一下今年的新車名單就會發現,今年的日內瓦車展可以說是非常重磅了,含金量遠高于去年。在現場報道了去年車展的我,這次卻因為簽證問題去不成,遺憾是真遺憾,但是不妨礙我們在接下來幾天里心系日內瓦。
在值得關注的新車里,新能源車也占了很大比例,他們大多來自于這些在主場作戰的歐洲品牌,以及其他一些「新面孔」。其中包括純電動、混動,也有量產車、概念車,某些車型還是傳統廠商用來對抗特斯拉的產品。
如果要看懂未來幾年的電動車市場,這次的日內瓦車展一定得關注。今天是車展媒體日第一天,我們用一篇文章盤點這次在日內瓦比較有看點的新能源車。
除了新款 911 GT3 RS,保時捷在日內瓦車展上的另一個重要發布就是一輛電動概念車。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在今天揭曉了:Mission E Cross Turismo。簡單的說,就是比之前的 Mission E 概念車更接近量產的一款車,但是車身形態從轎跑變成了跨界旅行車。
外觀看起來,Mission E Cross Turismo 基本保留了之前 Mission E 概念車上的設計元素,前機蓋上次兩個開孔其實是兩個小燈,根據汽車之家對保時捷設計師的專訪,設計靈感來源于保時捷 911 拉力賽車。對于定位「跨界」的 Cross Turismo 來說,這屬于功能性設計了,但是說實話影響了前臉的整體美感。
(上圖為 Mission E Cross Turismo,下圖為 Mission E)
尾巴像 Panamera Sport Turismo,依然是貫穿式尾燈設計。底盤比 Mission E 更高了,輪圈變成了藍色,對開門變成了常規開門方式,門把手也出現在了車門上。再結合內飾來看,這輛新車比 Mission E 已經更接近量產了。
動力上,可以輸出超過 600 匹馬力(440kW),0-100km/h 3.5 秒,0-200km/h 12 秒,續航 480 公里左右。充電 4 分鐘可以補充續航 100 公里所需電量。
從官方視頻里來看,Mission E Cross Turismo 沒有太多自動駕駛功能,但是視頻里展示了無人機等概念設計。
個人感覺,未來 Mission E 的量產版本基本也就長成 Mission E Cross Turismo 這樣了。參考 Panamera,應該有轎跑及跨界旅行兩種車身形態版本。
在汽車之家的報道里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保時捷首席設計師 Michael·Mauer 聊到它和特斯拉的競爭關系時是這么說的:「保時捷要考慮的不是怎么樣去正面迎擊對手,而是怎么在合適的尺寸等級上開辟一個新的空間」。你可以理解為,官方是在有意回避和特斯拉競爭的話題,至于原因,就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解讀了。
關于它的技術和細節,我們后續也會做深度解析。
趕在車展之前,捷豹發布了這輛造勢已久的純電動 SUV(準確的說應該是跨界車)。500 公里的 NEDC 工況續航,比特斯拉 Model X 75D/100D 更快的百公里加速(4.8 秒),這輛 I-PACE 是到目前為止所謂「傳統車企」所拿出的唯一可以和特斯拉競爭的豪華純電動車。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身為豪華品牌,捷豹趕在一眾德系廠商之前率先推出自己的純電動車產品,也有點兒「卡位」的感覺。
(去年日內瓦車展上實拍的捷豹 I-PACE 概念車)
其實一年之前就在日內瓦車展上看到過這臺 I-PACE,不過當時是頂著「概念車」名頭的非量產版本。但是你看前幾天發布的量產版,和去年的展車在外觀上幾乎沒什么差異。捷豹真良心企業,這樣我就可以舒服的用去年拍的照片在車展那幾天「假裝在現場」了。
關于這輛 I-PACE,后續我們也會有專門的文章去詳解。
這也是奧迪的首款純電動車,但是在日內瓦展出的不是最終量產版本,而是帶著偽裝的原型車。不過,奧迪安排了 250 輛 E-tron 偽裝測試車在日內瓦的開放道路上跑。有了這 250 輛車,人人都是狗仔隊。
(圖片來源:Engadget)
這輛 e-tron 會有 500 公里的續航能力(應該也是 NEDC 工況),會采用前 1 后 2 的三電機方案。
它的量產肯定逃不過今年。奧迪有自己的邏輯:2018 年的電池能量密度和成本可以讓奧迪把電動車續航做到 400-500 公里,并且重要的基礎設施——快速充電網絡也會在這一年進一步完善。奧迪所在的大眾集團正在和福特、寶馬、戴姆勒等對手合作建設快速充電網絡。
話說回來,直接把偽裝車放到車展展臺上,奧迪還真是挺「創新」的。
上個月大眾官方放出了第四輛 I.D. 系列概念車的預告圖,也就是這個 I.D. Vizzion,這次拿到日內瓦車展上正式展出,這也是 I.D. 系列的旗艦車型。它主要是為了秀肌肉的:對開門設計、具備人工智能能力、具備完全自動駕駛功能,距離量產還很遙遠。
三電系統和之前的 I.D. 系列基本上沒區別,電池組容量 111kWh,前后雙電機,功率是前 75kW 后 150kW,續航超過 400 英里。
最大膽的其實不是三電,而是它展示出來的內飾:因為具備完全自動駕駛功能,所以沒有方向盤、儀表盤,整個中控臺看起來像是「窗臺」。對于目前的傳統汽車中控臺設計來說顯然是顛覆性的。
從目前已經展出過的四輛 I.D. 概念車來看,Vizzion 是定位最高的。大眾給出的量產時間表是 2022 年,但是到時候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搭載完全自動駕駛功能。所以,I.D. Vizzion 的量產應該是分階段進行的:先把外觀量產,搭載傳統的駕駛功能以及一定級別的駕駛輔助功能,等到完全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后,再把它進行升級。
當然話說回來,在別的廠商都把量產純電動車帶到日內瓦車展上的時候,大眾卻還在發概念車。對于電動化,大眾肯定是認真的,但是進度也得跟上。
Polestar 曾經是沃爾沃的高性能部門,類似 M 之于寶馬,AMG 至于奔馳,后來經過戰略調整,變成沃爾沃旗下專注于電動車的子品牌。
(圖片來源:TheVerge)
Polestar 1 這個車去年正式發布,前幾天 Polestar 官方公布了它的性能參數:
600 馬力、1000 牛米、純電續航 150 公里、電池組容量 34kWh……
這是到目前為止純電續航里程最高的插電混動汽車。
這個性能注定走的是高端路線,后續的 Polestar 2、Polestar 3,才是更親民的產品。
純粹的土豪專屬。畢竟土豪也有熱愛環保的需求,所以 Bentayga PHEV 是有理由存在的。
既然太高高在上,那我們還是來聊聊動力系統吧:不是 V8、更不是 V12,Bentayga PHEV 的汽油機用的是 3.0T V6,然后再搭配一個電動機。
它基于的是 MLV-evo 平臺,和保時捷 Panamera、新卡宴的插電混動版本所用的混動系統基本上是相同的??紤]到 Bentayga 的車重,它的動力系統參數應該會調校的更高一些。0-60mph 的加速時間會小于 5 秒,純電續航里程 50 公里。
可能你買不起插電混動的 Bentayga,但是插混版的卡宴和 Panamera,還是可以考慮考慮的……但是話說回來,在 V12、V8 之后推出的搭載 V6 插電混動系統的 Bentayga,未來引入國內的時候,稅費應該會低很多了。
寶馬這次在日內瓦的新能源動作不大,主要就是推出改款的 i8 Coupe 以及 i8 Roadster 敞篷版。
在動力系統會有些變化:老的 i8 用的是 9.6kWh 的電池組,新款升級成了 11.6kWh,純電續航可以達到 55 公里(敞篷版 53 公里)。0-100km/h 加速 4.4 秒(敞篷版 4.6 秒)。
外觀上的變化不大,畢竟 i8 的造型已經足夠科幻了,把哪兒改了想想都不太合適。
敞篷版用的是軟頂設計,可以電動折疊,因為大量采用碳纖維材質,車重不到 1.6 噸,比 Coupe 版只重了 60 公斤。
春節之前我用開了 i8 一周左右,在日常應用場景里深度體驗了這輛車,后續會放出體驗報告,感興趣的同學到時候別錯過。
對了,再加個(彩)蛋:還記得去年法蘭克福車展上寶馬發布的 iVision Dynamics 電動概念車嗎?寶馬官方確認:它的量產版本將會在德國慕尼黑生產,命名為 i4。
其實韓國人做電動車還挺積極的,而且他們有 LG 化學這個電池大廠撐腰,還算是有底氣。在今年 1 月全球電動車銷量排行榜上,現代 IONIQ 電動車賣出了 2221 臺,排在全球第十。通用雪佛蘭 Bolt 純電動車的研發,就有 LG 的不少戲份,而現代 KONA 電動版,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像 Bolt:技術方案類似,車身尺寸和定位也類似,性能比 IONIQ 更好。
KONA EV 會有兩個不同續航里程的版本:WLTP 工況下續航 300/470 公里。
短續航版本電池組容量 39.2kWh,電機功率 99kW,百公里加速 9 秒左右,快充可以在 54 分鐘里充滿 80%電量。
長續航版本電池組容量 64kWh,電機功率 150kW,百公里加速 7 秒左右。直流快充的功率是 100kW。
兩個版本車型都會帶有高級駕駛輔助功能。
KONA EV 的電池供應商是 LG 化學,和 Bolt 是一樣的。不過,Bolt 的電池組是 60kWh,電池組容量和續航里程都要比 KONA EV 的高續航版本低。
值得注意的是,KONA EV 據說采用的是 NCM811 的電芯,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以上幾款車,只是一次不完全盤點,這里面沒提到的還包括有電動機參與驅動的超跑,甚至更多樣化的驅動形式,比如泰克魯斯騰風的燃氣輪機跑車,這些我們還會單獨進行介紹和技術解讀。
再回到標題的疑問:這些車,是來合圍特斯拉的,還是傳統車企間的「自相殘殺」?至少在我看來,上面有些產品是互為競爭關系的。
在各國燃油車禁售時間表的壓力下,這些傳統車企的當務之急,或許是把自己的產品序列進行電動化升級。其中那些跟不上步伐的車企,可能就會在未來面對極大的壓力。
來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zhanhui/63985
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