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電動網
根據中汽協發布的銷量數據,2017年前五月,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累計15035輛,相比2016年同比累計下降62%。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在接受編輯關于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的提問時表示,受補貼政策調整、目錄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新能源商用車全年的推廣量還不好估測。
此外,他還談到, 由于企業紛紛表示“三萬公里”運營指標對企業的資金壓力較大,這也可能是影響新能源商用車銷量的一個原因。對于企業的反饋,工信部正組織專家進行調研,以評估“三萬公里”運營指標。
“三萬公里”運營指標的壓力不但在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上有所反應,在2016年度國補清算上體現的更明顯。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超過50萬輛,但滿足補貼條件的車輛且通過專家審核的車輛僅有8萬余量。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雖然還有陜西、廣東、四川、貴州、吉林、廣西、內蒙古、海南8個尚未進行申報的地區,但已經申報的18個省市和直轄市,去年總共生產了41.199萬輛汽車,申報比例為23%,占比依然偏低。”可見“三萬公里”不達標為車輛不滿足補貼要求的主要原因。
在6月11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組織的“電動汽車未來三年發展趨勢研判”研討會上,上汽企業代表也提出了“三萬公里”運營指標給企業帶來較大成本壓力的問題,并表示,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做摸底調研,希望在這方面能夠及早的發現問題并有所改善。
“三萬公里”運營指標是伴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發布一同提出來的,當時提出的還有“事后清算”這樣的要求。雖然剛看到補貼新政的時候,車企也紛紛表示“三萬公里”和“事后清算”將給企業帶來資金壓力,但由于“騙補”事件的影響,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管理趨嚴,企業也能理解,而且該政策計劃是2017年開始實行,給企業留出了解讀政策、部署戰略的時間。
但讓企業沒有想到的是,“三萬公里”運營指標要求從2016年起就開始實行,這意味著,如果是在2016年下半年賣的車,即使在運營效率比較高的公共領域,也不可能達到3萬公里,而且在2016年推廣的50.7萬輛新能源汽車中,有33萬輛都是下半年銷售的,這其中有一半是新能源商用車。此外,在非個人用車里面公交車、網約車達到3萬公里相對較容易,但是還有一部分如企業的商務用車和政府的公務用車,以及企業班車等領域,這些車輛和個人用車行駛里程相差不大,三萬公里的指標要求要3年左右能滿足。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紛紛向工信部進行申訴,工信部也組織了專家組對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情況進行評估,至于會如何調整還要等待專家組的評估結果。
編輯此前采訪相關企業表示,每年按照里程完成的情況進行分階補貼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既可以防止騙補、讓車輛跑起來又可以緩解企業壓力;也有企業建議稱可按照不同應用領域,設置不同的運營指標。
不論“3萬公里”運營指標會如何調整,可以預見的是,新能源汽車銷售端補貼終將退出,企業也沒有完全依賴補貼政策,觀察近期的企業動態可以看出,企業在一邊申訴“三萬公里”不合理的同時,一邊在拓展金融手段、發展產業基金、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等多種手段緩解資金壓力。
編輯:肖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肖瑩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zhengce/5342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