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8月,在中國出口歐洲的純電動車型中,有一款車成功的占據了半壁江山,單款車型銷量突破了6.5萬臺,那就是MG4,在國內該車型此前命名為MG MULAN。
為了能夠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結合起來,近期名爵品牌趁著MG4出海冠軍版上市的時機,將MG MULAN正式更名為了MG4,以求名實相副。那么問題來了,改個名字它的產品力是否就能夠符合目前國人的整體需求?作為墻外開花的典范,MG4又是否有著墻內香的潛質?第一電動編輯前往試駕了該車型,為大家一探究竟!
操控確實頂,無懼iD3
20萬以內的純電動車當中,要說操控頂級,大眾iD3確實并沒有太多對手,高效的電門反應,出色的懸架支撐再加上頂級的車身姿態還有兩廂車自帶的超強指向性,讓iD3成為了很多技巧型操控愛好者的第一純電選擇。
而iD3有的優點,在MG4身上同樣有。兩廂車的流線型身姿配上MG4那最高只有490mm的超低重心,讓車輛始終能夠牢牢的吸附在地面上。
此次試駕中,我們特地測試了該車型的繞裝能力,由于它的重心較低,因此車輛能夠以極小的重心偏移通過整個繞樁測試。做到了車輛搖擺幅度小,節奏掌握更為簡單。
除了重心低之外,MG4的懸架也值得稱道,在同價位段極為少見的五連桿懸架,讓車輛在高速過彎時能夠實現極佳的支撐性。在此小編認為,MG4的懸架其實并不是單純的硬或者是軟,而是一種分段式的感覺。
即在過彎時,首先懸架會有一小段的潰縮,這一段是為了能夠適應一些小震動帶來的不適感,借此以吸收震感,而后半段則是較為強硬的支撐,以保證激烈駕駛時的支撐性。
MG4還是一款后驅車型,因此后輪的抓地力和扭矩相當充沛,在金卡納賽道的測試體驗中,可以發現它的轉向反應相當敏捷,同時由于后輪抓地力足,因此哪怕是入彎速度過快,也不容易出現推頭的情況。
在直線零百加速的環節,小編體驗了MG4的雙電機XPOWER版本,百公里3.8秒的成績確實驚艷,但是考量到該車型的受眾對性能要求不大,因此并不能提高他的吸引力。
安全三電,老牌智艙
在三電安全方面MG4也同樣做到了高水準,它的電池采用了大量的鋁合金框架型材,來為電池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防護結構。而大量防護結構所帶來的空間占用,名爵則選擇了依靠CTP技術來彌補。
所謂的CTP技術,就是在電池組內省略了電池模塊,而是在電池組外圍直接包裹電池包,這樣做的優勢在于能夠將所有的電芯直接鋪排在電池包內,更有效的利用空間。
MG4的電芯采用了極少見的躺式電芯,即將電芯進行平躺的橫向鋪疊,以降低電芯之間的有效接觸面積,防止熱傳導,以防電芯熱失控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同時在電芯之間還填充了大量的高溫瓷化阻燃材料,以防止熱擴散。
針對可能出現的熱失控,MG4搭載了7x24h自我熱失控檢測,可以通過自學習功能,使得熱失控提前預知和報警。
在智艙層面,MG4國內版本搭載了斑馬智行VENUS版本,作為國內最早的智艙操作系統之一,這套系統從最早版本至今已經有了7-8年的歷史。
目前來看,這款車機所使用的硬件仍然是一塊德州儀器的SOC,配合10.25英寸的中控屏,在顯示效果上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系統體驗方面,該系統擁有兩種表層界面,分別是地圖表層和功能表層,從功能的多樣性上而言,斑馬智行目前的APP搭載數量并沒有給人以驚艷,但是基本的音樂、影音、導航等功能均有配備,同時對于一些生活化的APP,斑馬智行系統將其調整為小程序,在降低使用負擔的前提下保留了基本功能。
語音交互層面,MG4的斑馬智行系統是支持主副駕駛座的語音喚醒,但分區能力還有待提升。多命令輸入層面能夠支持2-3個連續命令的快速輸入,因此實際體驗上表現不錯。
簡而言之,MG4在基礎功能方面的表現是令人滿意的,雖然智駕功能只有基礎的L2級別,但智艙和三電在同級別都有著一定的底蘊。
價格低卻難賣爆
MG4能賣爆嗎?很難,其實單從產品力上來看,以MG4出海冠軍版為例,它的定價并不高,起售價為13.98萬元,如今優惠后的價格僅為11.58萬元。橫向對比直接競爭對手iD3,無論是官方指導價還是實際售價,它都有一定的優勢。
同時,在國人的關注點方面,包括空間、動力、續航能力,其實MG4都不差,2705mm的軸距、最低415km,最高520km的續航能力,都是同級別中的平均水平。
然而在過去的一年里,它的國內最高銷量也僅有1200臺,為什么會這樣呢?
首先是產品宣傳能力的缺失,iD3在16萬元時確實很難賣,但是在降價到14萬之后,便開始了大范圍的營銷,成功的將銷量從1000臺拉升至3000臺,二次降至12.5萬元之后,在此展開出色的輿論戰,同時并不在緊湊級這個區間內尋找對手,而是放下身段堅決PK比亞迪海豚,將自身品質、交付能力、品牌這三大優勢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巨大的輿論攻勢下,iD3一戰成名,成功月銷破萬。
而MG4從上市之后,其實百度指數始終處于低位,即便是現在iD3的宣傳潮已經過去,但實際上目前在百度指數方面,大眾iD3的指數都是MG4的5倍以上。由此可見,在營銷能力上,MG相比起大眾而言,差距甚遠。
除了聲量之外,MG4在銷售網絡方面的布局相比起iD3也差得很遠,目前名爵在全國大約有330-350家4S店,而上汽大眾的4S店數量要超過900家,僅是銷售網絡的潛力,MG4便無法與iD3相比。
寫在最后:
其實對于MG4而言,國內市場不可以不重視,但重視程度其實相對沒有海外那么高,一來國內用戶對于小車的需求量其實并沒有那么大,同時也不熱衷,而海外用戶則相對更為青睞。
其次而言,MG4這臺車仍然是一臺以盈利為最終導向的車型,而iD3已經開始了賠本賺吆喝,二者在營銷邏輯上其實并不是一路的,因此MG4不溫不火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無論如何,對于名爵而言,MG4是成功的,未來針對國內市場,依托MG4再開發一款更為合適的車型,也并非不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Kings周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carnews/shijia/212935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