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就汽車市場走勢與企業競爭發表演講
回望剛剛過去的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正如網絡上流行的一個新詞:“太南(難)了”!展望已經到來的2020年,我估計可能會“更南(難)”!
如何來描述這個“南(難)”?最直觀的說法就是企業之間競爭將更激烈,或者叫慘烈。正如我前些天參加中國汽車報主辦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峰會”時,幾位汽車零部件企業老總對我所說:2019年競爭的結果是利潤下滑或者虧點錢,2020年可能是能不能活下去、或者出不出局的問題,性質完全不一樣。
所以,在新年的第一篇文章里,我專門就汽車企業之間競爭這個話題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包括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產品競爭。說一千,道一萬,汽車企業在市場上搏殺的第一把利器就是產品。沒有產品,連參加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做一款汽車產品難嗎?以我多年的觀察,不難!二十多年前的“造車新勢力”,沒有多少錢,靠“模仿”,很快就做出來了。二十年后的“造車新勢力”,靠“燒錢”,很快也“燒”出來了,而且都還有模有樣。
做一款暢銷的產品難嗎?過去市場快速增長時,也不太難。比如本世紀初吉利、比亞迪等靠性價比有一陣車還賣得不錯,一時間豪情萬丈,爆發出了今天看起來有點幼稚的類似“超英趕美”的夢想;長城汽車靠率先搶占皮卡、SUV市場空白,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做得風生水起;上汽通用五菱緊盯“微面”升級也開發出了“五菱宏光”這樣的“神車”;還有后來踩著這趟末班車的眾泰,靠著“皮尺部”模仿的功底也火過兩三年。
那難在什么地方呢?難在可持續,特別是在市場已無空白地帶、市場需求再不增長時,還能再持續地推出“爆款”產品。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深入企業之間競爭的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流程體系的競爭。什么是好的流程體系?就是要看由此能不能打造出核心競爭力。對于這一點,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體會最深,在奇瑞汽車第一波銷量增長的轉折期,他就看到了這一點,開始著手奇瑞汽車流程體系的再造。最近兩年,在市場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奇瑞汽車銷量能逆勢上揚,主要得益于通過這一戰略轉型為市場前線送出了一顆又一顆“炮彈”。
在這一輪市場調整的第一階段,我們發現,凡是構建了比較完善的研發、制造、銷售、服務流程體系的自主品牌,基本上都挺住了,凡是被邊緣化的汽車企業,像華泰、力帆、眾泰、銀翔、長豐、海馬、漢騰、君馬、比速……等等,基本上都沒有建立起這套體系,或者說這套體系都很弱。
在建立流程體系方面,自主品牌要感謝兩個“師傅”教我們:一個“師傅”是跨國汽車公司,在幾十年的合資中,他們有意無意地教會了我們怎么做,或者說我們在言傳身教中學會了怎么做。師傅高明一些的,學得就好一點,比如廣汽,從豐田、本田身上學會了很多,還獨創了“廣汽生產方式”,特別是在新創廣汽新能源時,還領先一步構建了“智能化生態工廠”;又比如上汽,從大眾、通用身上也學會了很多,所以自主品牌車造得有模有樣;還比如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后,兩個品牌深度融合,推出了有競爭力的“領克”系列產品。另一個“師傅”是“汽車海歸”,這批人在中國讀大學,在國外讀研究生或博士,然后到跨國汽車公司工作,在國內汽車行業大發展,特別是自主品牌創業開始的時候,紛紛回國投身到這場大潮中,像趙福全、許敏、沈峰、韓志玉、鄔學斌……等等,他們回國后,帶來了國外成熟的正向開發產品的經驗,為自主品牌正向開發產品流程體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
不過,有了流程體系就有了持續的競爭力嗎?未必。于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深入到第三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就是體制與機制的競爭。關于體制競爭,大家經常會說到汽車行業一個現象:做自主品牌,長城、吉利這樣的民企比廣汽、上汽這樣的地方國企干得好,地方國企又比一汽、東風這樣的央企干得好。為什么?是因為這些央企、地方國企業的領導人水平不高嗎?不是,主要原因是體制。
體制是“大氣候”,機制是“小氣候”。有了好的體制,也不見得能戰無不勝,比如前面說那些被邊緣化的汽車企業,大多是民企。
相對來講,機制更重要一些。因此,這一兩年,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地方國企在體制、機制上也在不停地探索,比如在出行領域,一汽、東風、長安組建了“T3”出行,它就是完全按市場化套路在干;奇瑞汽車,第一大股東由地方國企變成了產業投資基金;北汽新能源股東既有國企,也有民企,還有員工持股,最終實現了借殼上市;長安新能源最近也開始引入多元化資本……
我相信,這種體制與機制的探索,將會為中國汽車工業下一步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活力。
這里要特別多說一點是“造車新勢力”。今年以來,“造車新勢力”遭遇到了入場以來第一輪殘酷的競爭。有許多人問我:“你對其前景怎么看?”我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為什么強?相對于二十年的“造車新勢力”,它有兩個優勢:一個是體制與機制。他們引入的大多是國際化的體制與機制,這種體制與機制在應對市場殘酷的競爭中,會更靈活、調整會更快、更具有適應能力;另一個是這批人更有夢想。二十年前創業的那一批,也有夢想,但當時沒多少錢,更多的是為了生存。二十年后創業的這一批大多早已衣食無憂,他們主要是為了夢想而戰。這批人早已掙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還在為造車吃苦、受累、求人。每每看到這些場面,本人只有敬佩的份。換做我,可能早就游山玩水、周游世界去了!
關于什么是好的體制與機制,我想這是一個永遠探索不完的話題,當然它有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看它能不能讓員工的付出與收獲能產生直接關聯。
有了好的體制與機制,是不是競爭就達到了最深的層次呢?也沒有。那下一個層次是什么?
第四個層次是文化競爭。這是讓一個企業成為“百年老店”生生不息的動力。什么是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是:一、“無我”的使命;二、凝聚人心的精神;三、讓員工有自我實現感的氛圍。
關于企業的使命,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地搜了一番,發現國內汽車企業基本上沒有,有的也很牽強,比如大企業一般都是“汽車強國”之類,新創企業大多是“引領中國品牌向上”之類,聽著不是讓人感到那么務實、那么有勁,遠不如華為的使命:“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和格力的使命:“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使命決定了這個企業成長的邊界,這個邊界小,企業當然做不大,也做不長。
關于凝聚人心。它也不是虛的,企業文化是在建立一個“氣場”,在這個“氣場”中,所有人的心都朝著一個方向聚在一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齊,泰山移”。一個企業好不好,你看看他基層員工的心齊不齊,基本上就可以分析得八九不離十了。
關于員工的自我實現感。每個人除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外,其實還有被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求,按照馬斯洛的理論,這是人需求的最高層次。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汽車企業其實給出的待遇也不錯,但也留不住人,主要是這些人找不到自我實現感。
其實在現實中,每個汽車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有的已經萌芽,有的還在形成中,比如奇瑞推崇的“工程師文化”、長安蘊含的“兵工精神”、江淮多年鑄成的“底盤性格”等等。
一個企業在它的企業文化形成過程中,“一把手”作用非常關鍵。有人常說:“一把手”的性格就是企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不無道理。所以,作為“一把手”,可能在帶領員工征戰市場的時候,還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那就是為這個企業注入了什么樣的文化基因,這個基因能不能推動企業長遠可持續地發展。
以上說到了企業競爭的四個層次,第一個是浮在水面上的,后面三個是潛在水下面的,一個比一個深。但在企業的成長中,并不是完全按這個序列發展,而是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需要在四個方面同時構建。
今天,汽車行業的許多人都非常羨慕豐田,羨慕它具有“穿越市場周期”的能力。我想,只要我們在這四個層次同時構建自己的競爭能力,也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同時,我也相信,中國汽車行業最終也能成長出像豐田這樣的世界級企業。
(作者孫勇為資深汽車評論家、“老孫論車”微信公眾號創始人,現任中德諾浩汽車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曾任奇瑞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中國汽車報副總編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老孫論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0753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