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業媒體《汽車新聞》發布的“2020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簡稱《百強榜》),根據銷售額指標評選出100家銷量最大的企業。從上榜企業數量、企業銷售規模、產品附加值看,我國本土零部件企業與德、日、美企業存在一定差距。我國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相對薄弱,部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或合資生產,賽迪研究院分析認為,應加大技術攻關推動國產替代,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進一步推動汽車強國戰略的實現。
一、《百強榜》表明我國汽車零部件發展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從上榜企業數量看,德、日、美企業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具有優勢地位,我國本土企業成長較快,但2019年以后增長勢頭放緩。
在《百強榜》入選企業中,總部位于日本、美國、德國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4、21和18家,占比63%。在我國汽車產銷量大幅增長的拉動下,零部件行業發展加快,入選《百強榜》的本土企業數量從2015年前的不超過3家增長到2019年的7家。但受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消費低迷、關鍵技術攻關難度加大等因素影響,本土零部件企業發展放緩,2020年雖有7家入選《百強榜》,但銷售額和名次下滑。據統計,7家入選的本土企業銷售額合計279.7億美元,較前一年下降22.7%。其中,本土銷售額最高的延峰集團,排在第19位,較前一年下滑4名。
二是從銷售規模看,德、日、美零部件企業銷售規模較大,我國企業銷售額偏小。
博世、電裝、麥格納、采埃孚等排名前十的企業,年銷售收入都在180億美元以上,在資金、技術、客戶資源等方面均具較強優勢。經計算,德國、日本、美國上榜企業平均銷售額分別為119.5億美元、95.6億美元和56億美元。相比之下,我國零部件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上榜的7家本土企業平均銷售額不到40億美元。此外,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具有規模優勢的企業相對較少,全國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數量超過1.3萬家,經測算,2019年我國規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平均營收僅2.7億元(合計約3800萬美元)。
三是從產品附加值看,德、日、美零部件企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發動機、汽車電子、變速器等高端領域,我國企業的產品則主要集中在汽車內外飾、座椅等外圍部件領域,產品附加值不高。
德國企業零部件產品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安全系統、發動機、汽車底盤等方面,尤其是多檔自動變速箱技術在高檔車上優勢突出。博世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是發動機管理系統、燃油噴射系統、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高附加值部件的頂級系統集成供應商。日本企業零部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CVT變速器、火花塞、散熱器、電子控制產品等方面,電裝、愛信精機生產的零部件經濟性和實用性突出,在中低檔車上大量列裝。美國企業零部件優勢主要集中在汽車座椅、線束、汽車電子、電驅動系統等領域。相比之下,我國零部件企業的優勢則主要集中在外圍部件領域,即使是銷售額最高的延峰集團、海納川等上榜企業,主營業務也主要是內外飾、座椅等低附加值產品,發動機管理系統(包括電噴)、防抱死裝置等一批核心零部件依然嚴重依賴進口或外資企業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該《百強榜》雖可反映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情況,但由于偏重傳統零部件企業,對新興領域關注不足,部分高增長領域未能及時收錄。比如,動力電池環節,2019年全球銷售額最高的兩家企業(寧德時代、松下電池)均未入選,寧德時代營業收入455億元(合65億美元),大致排名第40位。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赫榮亮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2592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