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巨頭公司紛紛搶灘出行領域的過程中,騰訊始終定位明晰,致力于成為行業轉型的“數字化助手”。
而當由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來襲后,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和科技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提出開放合作,構建生態的舉措。一時之間,智慧出行、智能交通成為赤手可熱的戰略制高點,尤其是“新基建”的提出,更是讓圍繞智慧出行展開的投資逐步升溫。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深耕智慧出行領域的騰訊,在“數字化助手”的角色定位基礎上,也提出了一個新角色——出行新生態的“共建者”。
近期,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鐘學丹接受了證券時報·車資本的獨家專訪,詳解了騰訊在出行產業布局的全新思路。實際上,騰訊的新角色,也是出行產業步入數字化轉型深化期的一個重要的“橫截面”。
角色更新背后
翻開騰訊的“合作版圖”,會發現國內外大部分整車企業早已赫然在列。公開資料顯示,自2018年騰訊首次提出智慧出行戰略后,已先后與31家車企,300多家出行生態合作伙伴建立了緊密的合作,合作落地車型近120款。
這一組數字的背后,不僅透露出騰訊在出行領域的布局效率,更折射了整個出行行業加速變局的態勢。
今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等總計11部位聯合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其中在戰略遠景部分,明確提出到2025年智能交通系統和智慧城市相關設施建設要取得積極進展。
由此可見,智能汽車的發展早已不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迭代換新,而需要整個出行領域、交通板塊進行協同融合,進而實現“人-車-路-云”的協同。
證券時報·車資本記 者注意到,在過去的幾年時間內,騰訊一直在致力于推動車聯網生態的“上車”進展,與整車企業的合作也多集中于此。今年上半年,騰訊發布了生態車聯網TAI 3.0版本。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記 者,與此前的版本相比,TAI 3.0快速上車的能力更強,可以更迅速地與不同車型融合,提升整車企業的智能化能力;同時,該系統構建了云端應用和服務生態平臺,可以助力車企在更短的時間內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然而在整個出行板塊均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前提下,僅圍繞著汽車產品“做文章”顯然是不夠的。
鐘學丹表示,在面對整車企業時,騰訊“數字化助手”的角色并沒有發生轉變;但面向整個出行行業時,騰訊則致力于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產業新生態的建立,從這個角度來說,騰訊的確完成了固有角色的轉化,朝出行新生態“共建設”的身份更進一步。
一份研究報告中顯示,2017年智慧交通行業市場規模為1428億元,2018年智慧交通行業市場規模為2159億元,2019年智慧交通行業市場規模為3022億元,同比增速39.94%。
市場規模的一路看漲,側面反映了智慧出行賽道的炙手可熱。據了解,中國一汽、本田、上汽等均提出過各自的智慧出行方案。如今,騰訊打出成為智慧出行生態建設者的“王牌”,既發揮了將產業蛋糕做大的作用,也充分享受智慧出行板塊帶來的紅利。
新基建催化行業變革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隨后,新基建儼然成為了年度熱詞之一,而圍繞著其展開的投資項目也是接踵而至。
業內人士判斷,智慧出行與智能交通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領域,更是促進新基建落地的主陣地。與傳統基建時代不同,新基建時代的智慧交通,將體現出智能化、連接化、動態化的特性,在車輛、道路以及云端等都將出現新基建布局的身影,為出行服務形態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推動智慧出行、智能交通的發展,最核心的要義還是要解決人們面臨的出行存在安全隱患、出行效率低下、出行體驗不夠人性化等痛點問題。而新基建的提出,恰恰推動了出行行業的進一步革新。
在他看來,新基建給出行行業帶來的革新在于:進一步推動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同時也通過數據驅動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優化。對此,他舉了一個具體的案例。此前,騰訊曾與廣州地鐵共同打造了穗騰OS,可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地鐵內列車速度及班次排布的最優布局,進而促進運營的降本增效。
“交通擁堵和出行效率的提升不是僅靠智能汽車來實現的,而是要靠交通系統的各個環節、出行領域的各個板塊協同配合完成。”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與汽車產業相比,交通行業涉及到的領域更加龐大,也更需要由國家層面推動支持,從更加宏觀和整體的維度進行規劃。同時,他也指出,在推動智慧出行、智能交通加速變革的過程中,整個行業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建立統一的標準,才能更好地實現車路協同的落地。
技術迭代不改服務本質
證券時報·車資本記 者注意到,在推動出行行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軟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智能汽車領域,近期更是形成了“由軟件定義汽車”的論斷。
摩根士丹利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到2020年,車輛的硬件的價值將占車身價格比例的40%,同樣軟件所占據的比例也為40%,剩余20%的價值則由車輛所提供的內容輸出決定。
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軟件對于汽車產品和行業的影響會變得越來越重,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對于整車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大挑戰。它打破了整車制造固有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和流程變化、人才管理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為整車企業帶來了機遇。
“這個機遇核心點在于:將行業內的不同選手拉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在全新的起跑點上,誰能夠快速適應變化,重構機制和研發體系,誰就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變革中的受益者。”
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記 者,在車企爭相搶跑的過程中,騰訊也可以發揮相應的作用,通過自身在互聯網與AI層面的積累,助力整車企業構建自身的數字化底座。
有業內人士判斷,真正定義未來智能汽車的并非軟件本身,而是消費者的需求,在數字化時代中,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實際需要已發生了本質變化。對此鐘學丹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盡管目前行業內一直在主推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很多汽車產品搭載的車聯網系統也均是來自統一企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被忽視了。
據了解,在不久前召開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上,騰訊再度重申了自身“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鐘學丹認為,軟件技術在釋放基礎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據了解,在這方面,騰訊采取了兩種思路,其一是基于個性化的場景進行服務,其二是將用戶不斷細分,結合用戶的具體特征去滿足其需求。
實際上,如何精準地匹配消費者的需求,也一直是整車企業也非常關注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整體朝“新四化”的方向變革,行業內的營銷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產業鏈的各個端口都需要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行業的營銷變化。
據悉,此前,騰訊已結合自身在社交領域的優勢,推出了包含精準獲客、企業微信汽車行業版、微信智慧4S店等的數字營銷矩陣。鐘學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近幾年,汽車行業內的營銷模式發生了多重變化,用戶對汽車產品的了解和購買過程,逐步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同時車主的購車年齡和對產品的理解、需求點也在變化之中。基于這樣的背景,騰訊希望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更高效率地助力消費者與智能汽車的匹配。
鐘學丹認為,營銷模式的更新應該與技術的升級相匹配,除了通過數字化的手段精準地觸達到消費者的需求外,整車企業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和平臺,以更好地與用戶建立連接,為車主在用車的全生命中周期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2692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