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遠的將來,汽車油耗“雙積分”政策也許會被替代掉、優化掉,因為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開始像歐盟那樣開始建設逐步把所有生產過程排放溫室氣體的行業收納進來的“碳市場”。這樣的話,“雙積分”就有可能被“排碳配額”所替代。為了減輕車企的申報負擔,“雙積分”政策理應壽終正寢。兩套標準并存,實在沒必要,有必要與世界接軌。
一旦汽車產品被納入碳市場,今后,哪一家車企手里還有富余的“碳配額”,就可以拿到碳市場上去賣錢;而那些配額不夠用的車企,只有掏錢買配額續命的份兒了。
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同時印發了第一個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和第一批重點排放企業名單。名單上的企業都是發電行業的,數量有2225家,C02年排放量都在2.6萬噸當量。這批發電企業從1月1日起開領碳配額。這標志著在全國碳配額交易市場鳴鑼開張。
在有關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有關官員說得很清楚,將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碳市場的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從今年開始,生態環保工作不再只有政策手段,還有市場手段。一個全國性的囊括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將對中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去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鄭重承諾:中國的C02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這篇講話中,習主席還提出了值得特別關注的“綠色復蘇”的概念。
兩個多月之后,12月13日,習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再次向世界重申了上述“達峰中和”的發展目標并做了進一步的量化性表述:“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去年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21年至2030年,10年間中國所有生產活動產生的C02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65%。
總任務已有量化數據,接下來的任務是各個行業認領多少、層層條條分解的問題了,汽車工業和汽車企業自然也不例外。
雖然20年來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從國一前進到了國六,“咖啡法”也實施了7年有余,但國產乘用車的平均油耗量并未達到咖啡法提出的到2020年5L/100km的要求。到去年第三季度,所有在售乘用車的平均油耗距離“咖啡法”的要求還有30%的距離。
環保部的官員說,中國已經圓滿完成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5%的目標。從完成目標這一點來說,國產汽車做得不夠好。
今后10年,中國的C02排放量要繼續減少20%,加上2020年30%的油耗欠賬,減碳壓力可謂壓力山大,動力系統不做徹底的變革勢必會拖國家的后腿。
下一步,亦即以擴容為主的第二建設階段,歐盟碳市場將把其他5種溫室氣體納入排放權的范疇,中國的碳市場發展進程要是像國二到國三、國三到國四、國五到國六a那樣急切的話,只給3年的準備時間,車企就更尷尬了。電動化是唯一的出路。可眼下純電動車的市場接受度還很低,制造業務的盈利還是一個大問題。
盡管汽車不可能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但說是個排污大戶并不為過,減污去碳責無旁貸。畢竟在理論上,1升汽油燃燒后會釋放出大約2.7公斤的C02,一輛家用乘用車1年行駛1萬公里,實際油耗按百公里8升算,就要排放2000多公斤C02。2000多公斤,數字相當驚人。用C02排放量來教育消費者,說服力理應會比區區幾升的油耗數字有力得多,感覺要強烈得多。
今年,歐盟開始執行每公里95克C02的乘用車排放標準。達不到標準要求,超標1克按實際銷售量罰款95歐元。對于跨國車企來說,如果動力系統不做出巨大的革新,幾乎就是不可承受之重。“95g/km×銷售量”就是歐盟給予車企的排碳配額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配額當是企業本身)。
歐盟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碳市場(正式名稱為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目前,該市場所涵蓋的行業的C02排放量占據歐盟企業的一半。眼下,歐洲車企新能源汽車技術總體進展緩慢,如果歐盟稍早一點把車企和汽車產品納入碳配額分配體系,把他們扔進碳市場,歐洲車企就得賣血求生了。當然,歐盟會照顧汽車這個支柱產業,但肯定不會顧及到每一家車企。筆者以為,中國也會是這樣;再說,技術賽場上沒有常勝將軍。
“零碳大潮”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國開始了“零碳競爭”。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目前全球2/3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宣布了把C02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零的具體目標,發達國家的時間點比中國要早不少。
比如說日本,把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時間定在2050年并矢志保持其技術領跑優勢。有資料顯示,2010-2017年,日本脫碳技術專利申請量每年都在1.5萬件以上,美國在1萬件左右,韓國和德國多數時候5000多件。2008年至今,日本的脫碳專利數雖然有所減少,但每年都在1萬多件,是中國的4倍。
作者簡介
秦淑文
高級編輯,現任中國汽車報首席評論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碩士學位。從事汽車新聞事業已有30年。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360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