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齊四張王牌,滴滴、廣汽要聯手打造「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
5 月 17 日,滴滴宣布與廣汽埃安達成戰略合作。
這次合作的看點,是雙方將全新定義并開發一款專門針對出行市場,可投入規模化應用的「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
本次簽約,也得到了雙方高管的重視:
一家是行業內遙遙領先的出行服務巨頭,一家是脫胎于傳統車企的造車勢力。
戰略合作下的滴滴與廣汽埃安,究竟會打造一款什么樣的「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呢?
1、為什么說滴滴,是量產路徑最清晰的自動駕駛公司
自動駕駛公司參與造車,滴滴并非第一家。
2020 年 1 月,通用汽車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 Cruise 在舊金山發布了號稱是「全球第一款」從零開始為自動駕駛設計的量產車型 Cruise Origin。
這款車型由 Cruise 團隊歷時 3 年打造,開發過程中聯合了通用、本田兩大全球車企。
作為一款無人駕駛共享出租車,Cruise Origin 沒有方向盤、沒有油門、沒有剎車,甚至沒有后視鏡。
Cruise Origin 在整車開發上最重要的亮點是完全模塊化。車輛的內飾,傳感器和計算單元等模塊都是可以進行替換。
2020 年 11 月,被亞馬遜收購的自動駕駛公司 Zoox 也發布了一款針對無人駕駛設計的全新車型。
據說,這款還未命名的無人車是 Zoox 耗時 7 年研發打造的。
在 Zoox 創立之初,這輛車就已經被定義成要打破常規:雙向駕駛、四輪轉向、純電動,去掉方向盤剎車和油門、只做無人駕駛共享出行。
Zoox 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是在業界首推雙向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再加上四輪轉向,可以幫助無人車更好地在狹小的城市道路中行駛。
比如,一般車輛在窄路上掉頭至少需要打 3 把方向盤,而 Zoox 可以直接往回開。這大大提高了車輛在城市的運營效率。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非要從零打造一款全無人的自動駕駛汽車?
這就牽扯到 Robotaxi 原型車并不能滿足未來自動駕駛落地的需求。
比如,關鍵零部件無法過車規,全冗余的底盤執行器件成本也十分高昂。
當前的 Robotaxi 原型車一般是這樣搭建出來的:
首先,由車廠提供量產車型,經過一定的改裝和優化,成為自動駕駛平臺車;
其次,由自動駕駛公司添加傳感器、運算硬件和算法軟件,最終完成一輛 L4 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
但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前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
主要原因有三【1】:
1.后裝改造,成本高企。原車售價加上接近原車價格的改車費用,讓 Robotaxi 的規模化應用難上加難;
2.后裝改造,改裝部分沒有經過車規安全認證,產品的質量與穩定性無法保證;
3.并不是專為自動駕駛設計的。
更深一步看,Robotaxi 能夠大規模運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前裝量產。
去年,滴滴自動駕駛 COO 孟醒對當前的 Robotaxi 有一個明確的分類:「今天的車」、「明天的車」和「后天的車」:
已經試運營的 Robotaxi 是自動駕駛「今天的車」。
與車企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與合作伙伴在車輛的量產平臺上進行改造。這種介于前裝與后裝之間的自動駕駛汽車,稱之為「明天的車」。
不需要車內安全員、不需要設計方向盤和剎車,有單獨的生產線設,則稱之為「后天的車」。
那么,滴滴和聯手廣汽埃安打造的,究竟是「明天的車」還是「后天的車」?
從目前雙方合作釋放的信息看,主要在三方面:
(1)全速推進規模化生產;
(2)雙方會從線控底盤、自動駕駛傳感器與系統集成等基礎維度,開始設計;
(3)雙方的合作并非基于一款成熟車型進行改裝,而是全新定義并開發一款可投入規模化應用的全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
這意味著,滴滴將全程參與定義「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
從這個角度看,滴滴可能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量產路徑最為清晰的自動駕駛公司之一。
而滴滴參與造車,并非第一次。
2020 年 11 月,滴滴發布了號稱是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
這款車型就融入了滴滴對網約車痛點的諸多思考。
比如去掉了傳統汽車的儀表盤,增加了專為網約車司機定制的智能車機,以及為司機定制了讓長期駕駛更舒適的按摩座椅。
再比如,在 D1 的設計過程中,滴滴出行汽車創新中心集合汽車工程/設計/技術團隊,還參與了包括整車工程 Package、人機工程布置、內外飾造型、整車配置、座椅原型、車聯網軟件架構等的設計。
此次與廣汽的合作,雙方稱將共同從線控底盤、自動駕駛傳感器與系統集成等基礎維度,全新定義并開發一款可投入規模化應用的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并全速推進量產。
有知情人士向汽車之心透露,這次廣汽與滴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雙方將共同設計開發無人駕駛領域的 D1,但是是完全按照無人駕駛的標準來設計。
這也意味著研發過程會比 D1 的合作性質更加深入,也更具技術挑戰。
2、滴滴自動駕駛的四張王牌
最近兩年,自動駕駛行業上演了不少兼并、合資與結盟的案例:
更多的則是行業兼并,比如:
Cruise 收購 Voyage
Aurora 在買下 Uber 自動駕駛公司 Uber UTG 后,估值已經達到 100 億美金
無人遞送公司 Nuro 也拿下了自動駕駛卡車公司 Ike
就在前段時間,Lyft 忍痛割愛,作價 5.5 億美金將自家自動駕駛部門 L5 賣給了豐田。
可以預見的是,那些沒有充足核心競爭力的自動駕駛公司,將會逐漸被淘汰出局。
自動駕駛公司要生存下去,并最終實現商業落地,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在滴滴自動駕駛 CEO 張博看來,自動駕駛要想實現技術落地,必須集齊四張牌。
第一張牌是共享出行網絡。
張博認為,未來 10 年,L4(高度自動駕駛)和 L5(完全自動駕駛)技術最好的商業化場景,是借助網約車出行網絡,提供人類和機器人「混合派單」的模式。
這意味著什么?
Robotaxi 有著很高的冷啟動成本。但像滴滴這樣的共享出行公司,卻天然擁有一個龐大的由人類司機駕駛的車輛群體。他們在各個城市保持了足夠的運營車輛密度,初步滿足了用戶打車的需求。
在后續的運營中,滴滴只需要持續將 Robotaxi 的比例不斷提高,就能實現商業模式上持續的降本和智能化。
從這個角度,滴滴在進行 Robotaxi 技術研發和商業變現的時候,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冷啟動成本幾乎為零。
第二張牌是無人駕駛技術。
4 月 8 日,滴滴發布了全球首個 5 小時連續無接管路測視頻。
這段路測視頻歷經白天、黃昏以及夜晚,測試車輛途經范圍包括人流密集的上海嘉定嘉亭薈商業區,工廠區,辦公區和住宅區等。
從畫面中可以看出,公開道路上測試場景豐富,在路測過程中有穿梭的行人、自行車、摩托車,以及大型車輛等。
5 小時的測試過程中,滴滴路測車輛在環境感知、行為決策、運動規劃與控制等各方面表現平穩。
就連「谷歌無人車之父」的 Sebastian Thrun,對視頻中車輛的表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稱視頻中的畫面展現了全球自動駕駛技術領先水平。
在硬件平臺方面,滴滴推出了新一代自動駕駛車輛硬件平臺:「滴滴雙子星」。
這也是目前國內自動駕駛車輛目前自研的性能最好的硬件平臺:50 個傳感器,算力超過 700TOPS,每秒超千萬級點云成像。
這套方案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時,也保持整體造價不變。
另外,這個硬件平臺實現極高的車規化程度:
主要零部件達到車規級、供電系統采用直流高壓技術、深度耦合原車液冷系統,冷卻效率極大提升,高效散熱的同時,達到安靜零噪聲等等。
無論是 5 小時連續無接管路測視頻,還是推出的雙子星硬件平臺,這都讓外界看到了滴滴自動駕駛在軟件和硬件上的實力。想必未來的量產車會帶著雙子星的思路,進化成一個更適合量產的體系。
而滴滴擁有的龐大的數據和運營網絡,則可以幫助滴滴的自動駕駛技術持續演進,形成商業閉環。
第三張牌是足夠的資本支持。
2020 年 5 月,滴滴自動駕駛獲軟銀超 5 億美元融資,這是當時國內自動駕駛公司獲得的單筆最大融資。
2021 年 1 月,滴滴自動駕駛完成 3 億美金融資,由 IDG 資本領投,CPE、Paulson、中俄投資基金、國泰君安國際、建銀國際等投資機構跟投。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滴滴自動駕駛公司累計完成超過 8 億美金的外部融資,這也是目前國內同領域吸金最快的獨角獸。
第四張牌是汽車廠商和 Tier1(汽車行業一級供應商)的支持。
無論滴滴出行還是滴滴自動駕駛公司,都堅持與汽車上下游企業開展緊密合作,以推動自動駕駛軟硬件技術發展。
2018 年,滴滴出行聯合 31 家汽車上下游企業成立「洪流聯盟」。
2020 年 11 月,通過與比亞迪的合作,滴滴發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 D1。
到了今年,滴滴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達成深度合作。
雙方的目標是從線控底盤、自動駕駛傳感器與系統集成等維度出發,全新定義并開發一款可投入規模化應用的全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
隨著滴滴與廣汽埃安的簽約合作,這也意味著滴滴自動駕駛正式集齊了四張王牌。
此前,張博曾表示,滴滴自動駕駛未來的商業模式,是與車企合作,生產具備自動駕駛能力的汽車,讓自動駕駛汽車在滴滴網絡承接訂單。
這就是說,滴滴會將網約車領域的運營經驗應用到自動駕駛運營之中,Robotaxi 將會扮演網約車補充運力的角色。
這一次,滴滴與廣汽埃安合同共同打造「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將是滴滴自動駕駛向商業化邁出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滴滴殺入自動駕駛有哪些優勢?未來的Robotaxi需要什么樣的平臺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4716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