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特斯拉中國發布微博,表示正在與業內專家就《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展開研商。
同時,@特斯拉 也在微博中聲明,已經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將存儲本地化,「所有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將存儲在境內」。特斯拉中國將向車主開放車輛信息查詢平臺。
特斯拉中國這條微博,對應的是 5 月 20 號,在北京召開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專家研討會,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出席了這一研討會。
圖片來自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
最近我們寫下多篇報道,希望從中國/海外輿論場、特斯拉本身、涉事機構等等方面,呈現更多角度的新增事實。
但特斯拉中國風波的核心,我們依然認為是「數據主權」,一個不需要站隊,也不需要情緒的技術議題。
圍繞特斯拉中國紛紛擾擾兩個月的風波,會不會隨著數據中心的建成,塵埃落定?特斯拉能否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第一個推動并適應數據隱私新規則的車企?
更值得深究的是,當特斯拉可以在規范指引下采集,并本地化使用這些數據,會不會促進 FSD 在中國公測的進程?針對中國道路場景優化的 FSD for China 會出現嗎?
我們今天聊聊這些話題。
云上特斯拉
此前上海車展期間,陶琳接受媒體采 訪時就已經表示,特斯拉中國數據中心將在二季度建成。
「云上特斯拉」,這是當時輿論對這一表態的主要總結。
這樣的總結,很明顯來自于另一個數據安全的范例——蘋果 iCloud 云上貴州。
根據 2017 年蘋果年報,中國大陸成為了蘋果最大的手機市場。而 iCloud 云上貴州,則是蘋果遵守這個最大市場數據隱私條例的成果。
2017 年 6 月 1 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三十七條明確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
個人信息在境內存儲,從網絡安全法施行開始,已經成為了準則。而這個準則并不僅有中國在推行。
1995 年,歐盟正式通過了《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數據保護法》,這是歐洲經合組織 OECD 1980 年《關于保護個人數據隱私和越境流動的準則建議》的成文版。
數據保護法明確規定,數據主體有權在個人數據被處理時得到通知。同時數據處理方必須提供處理目的、數據接收者,以及確保公正處理所需的各項信息。
23 年之后,數據保護法經歷大規模修訂,成為歐盟 GDPR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 在數據保護法的基礎上擴大了個人,也就是數據產生者的權利范圍,同時為企業,也就是數據處理者設立了更多義務。
而從數據保護法到 GDPR,不變的是「第三國原則」,也就是數據處理者不能擅自將歐盟成員國境內產生的數據,發送到歐盟以外的國家。
除此以外,日本、巴西等國家也都制定了相關數據安全法規,規定數據處理者不能在未知會數據產生者的情況下,將本國境內產生的數據發送至境外第三方。
保護個人數據的法規,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時代保障各國用戶的「護身符」。而當汽車也進入智能化時代,車企如何遵守數據法規,也理所應當進入討論范圍。
個人數據之外
推動技術進步的特斯拉,如今也順理成章地扮演著幫助法規完善的角色。因為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能汽車,將數據收集與利用的邊界,從個人擴展到了地區,甚至國家。
考究起來,智能汽車和智能手機,在收集個人數據方面并無過多差異。麥克風、GPS、車聯網應用、車內攝像頭等等,殊途同歸。
但智能汽車有一點與智能手機不同,就是智能汽車不僅收集使用者的數據,還會收集外部環境數據。
以特斯拉車型為例,8 個環繞車身的 1280x960 分辨率攝像頭,可以獲取 360 度,最遠 250 米范圍內的完整三維實景數據。
進入 2021 年,蔚來、理想等車企紛紛開始搭載 800 萬像素級別的攝像頭,可以獲取 4K 精度的視頻數據,智能汽車感知、記錄外部環境的能力得到了幾何級別的增長。
最近兩個月,有關特斯拉中國的傳言中,「禁止進入 XX 地區」占據相當一部分比例。事實上,根據各國對信息數據立法的趨勢,將來會否出現「蔚來禁止進入挪威 XX 地區」、「比亞迪電動大巴禁止進入日本 XX 地區」,也都有討論的可能性。
時間回撥 14 年,類似的事件早就出現過。
2007 年 5 月 30 日,谷歌正式推出街景 street view 功能,它是谷歌地圖功能的擴展,與谷歌地球互補。截止到 2010 年,谷歌街景已經拓展至 9 個國家,囊括 135 個城市。
谷歌街景的數據來源,是谷歌街景車,它長這樣:
和如今的自動駕駛研究用車類似,谷歌街景車配備了可以 360 度拍攝照片的攝像頭,并基于算法將照片還原成三維街景。
但谷歌街景的推進遭遇了各種阻力。
2011 年 1 月 6 日,根據新華社首爾報道,韓國警方表示谷歌在街景程序制作過程中涉嫌非法收集個人信息,違反了韓國通信秘密保護法。這也是谷歌街景第一次遭遇調查。
從 2010 年開始,比利時聯邦檢察院、法國信息與自由委員會、意大利數據保護局、捷克政府均認為谷歌街景涉嫌收集隱私信息并展開調查。
其中捷克政府于 2010 年 9 月將谷歌街景服務驅逐出境,而印度政府也于 2016 年 6 月 11 日禁止谷歌拍攝街景。
「數據本地化」,這是谷歌街景時代還沒提上議程,如今卻成為各國互聯網管理熱點的詞匯。而數據本地化的具象,是數據中心。
根據房地產咨詢公司 CBRE 的研究報告,2017 年一年,歐洲地區數據中心的規模增長了 27%。而 Arizton 預計到了 2026 年,歐洲數據中心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520 億美元。
至于我國數據中心市場,在 2019 年的總營收已經達到了 1132.4 億元。
就在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十來個小時之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
方案的主旨,是「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以及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發展數據中心集群,引導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
數據收集者在數據生產地處理數據,這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而數據中心 IDC,則是新數據常態下的產物,甚至是冉冉升起的行業。
特斯拉的上海數據中心,從這個角度去看,更像是時代發展的縮影,而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妥協產物。
對了,特斯拉上海數據中心已經開始招人了,想去上班嗎?
FSD China?
接下來是開腦洞時間。
按照馬斯克上個月的推特,FSD V9.0 理論上現在已經推送,但懂得都懂。而盡管 V9.0 還在路上,但 YouTube 上各位內測用戶對 V8.2 版本的評價已經非常高,而可用性也是看得到的。
于是問題來了,FSD,或者說 City Steer,到底什么時候進入中國?
目前參與內測的 FSD Beta 用戶,他們的車型每天都會向特斯拉反饋大量行駛數據,訓練深度學習模型。但按照中國、歐洲等地的數據保護條例,在當地產生行駛數據的特斯拉車型,無法將數據反饋到特斯拉總部。
但有了數據中心,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都在規范下進行,我們能不能盡快看到 FSD 入華?FSD 在中國的訓練和功能,會不會與美國版有差別?
某主機廠軟件工程師接受采 訪時告訴我們,他認為數據中心起碼是 FSD 入華的「必要條件」。
「現在(數據隱私)是政府開始重視的事情,類似 GDPR」,他表示「有 GDPR,不代表你能干很多事,但沒有你肯定干不了很多事」,并認為訓練和適配影響不大。
「特斯拉完全可以采取本地訓練的方式,只是時間和資源問題」,他這樣總結。至于 DOJO 入華的可能性,他笑稱「這個就得問特斯拉了」。
另一位主機廠產品經理則認為 FSD「短期入華無望」,「起碼一年內無法進來」。
他認為特斯拉數據中心「是為了滿足有關部門監管的需要」,但是「放在國內并不是說要在本土搞閉環」。
塵埃落定,還是新的開始?
新的行業會帶來新的業態。
隱私、知情、查詢、傳輸...這些舊時代跟汽車掛不上鉤的詞匯,從現在開始,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出行生活中繞不開的話題。
而塑造未來出行方式的公司、個人們,自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最近兩個月來,我們對特斯拉中國風波的跟蹤報道,遭遇了事件雙方,甚至多方的同時質疑,甚至謾罵。這里面有盲目反對特斯拉的聲音,有盲從馬斯克言論的教徒,也有純粹為黑而黑的言論。
而即使特斯拉最終在上海建成了數據中心,我們也不認為這樣的爭論,甚至罵戰會結束,哪怕只是「消停」。
往另一個角度想,有更多人愿意為一件事賭上信仰、原則和聲譽,其實也是在證明,這件事大到足以改變世界。
今天先這樣吧,大家晚安。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4766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