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系車在華銷售的不景氣,且多年沒有起色,嚴重影響到現代汽車的全球擴張戰略,而“戰線收縮”則成為現代起亞集團止損的第一步舉措。
上月底,國內有媒體報道,現代汽車計劃將北京第一工廠的地皮出售給北京市順義區政府。據稱,當地政府將買下后的現代汽車工廠用作新能源汽車企業“理想”的汽車工廠。理想汽車計劃在2022年底前,投資60億元把北京現代第一工廠改造成電動汽車生產基地,于2023年投產,2024年工業產值達到300億元。據悉,已經停擺兩年的北京現代第一工廠,生產設備也基本老化,除了部分簡單設備會保留外,其余不計劃留用的設備將于年內拆除。
這對現代汽車來說,是一個非常艱難又迫不得已的做法,畢竟北京現代第一工廠曾為現代汽車在華開拓市場做出過重大貢獻,是現代汽車全面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沿陣地,如今再出售給北京當地政府,其中復雜糾結的情緒纏繞無可避免。
自進入中國市場的那些年,北京現代以搶眼的外觀、穩定的性能和較高的性價比,銷量一路直高,常年位列中國乘用車銷量排行榜前十,被外界譽為“現代速度”,2016年更是超過百萬輛,當年實現114萬輛,這也是現代汽車在華年銷量的頂峰時刻。
然而好景不長,2017年后北京現代汽車銷量逐年遞減,并呈斷崖式下跌,加之受德系、日系及國產車的上下擠壓,盡管北京現代的銷售價格持續下降,終因品牌力、市場力和產品力等問題,而遠遠落后競爭對手,曾經的風光一去不復返,而煎熬卻一天天加重。2017年至2020年,北京現代銷量分別為81.6萬輛、74.6萬輛、70.3萬輛和50.2萬輛,同比降幅分別為27.8%、8.6%、5.7%和28.7%。即使是銷量最高的2017年,北京現代也沒能達到原有規劃產能的一半。
目前,包括重慶、滄州在內的北京現代共有五座工廠,年規劃總產能為165萬輛,而2020年北京現代年銷量僅為50.2萬輛,這意味著其產能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資料顯示,作為北京現代最早在華建立的工廠,第一工廠于2002年開始投入運營,年產能30萬輛,曾生產過索納塔、伊蘭特、途勝、雅紳特、名馭、瑞納等車型。
2019年上半年,現代汽車公司表示,因其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大幅下滑,產能嚴重過剩,該公司暫停其在中國的最老舊工廠的生產計劃。出售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后,現代汽車在中國的年產能將減少20%左右,從165萬輛減至135萬輛。
無獨有偶,此前現代起亞集團另一合資企業——東風悅達起亞,2019年6月將起亞鹽城第一工廠(年產能14萬輛)長期租賃給合資公司的另一股東(悅達集團)用作生產華人運通電動汽車工廠,原因同樣也是銷量不足,產能過剩。
一個是東風悅達起亞第一工廠出租,一個是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出售,現代起亞集團在華的窘境可見一斑。
伴隨著銷量頹勢愈加明顯,現代起亞集團在華工廠不斷停工停產,難以為繼。近些年,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突變,除法系車在國內的市占率已不足1%外,韓系車(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也由2016年的8.1%下滑到3.5%。
北京現代第一工廠的轉讓出售,預示著現代汽車在華邁出了進行大規模結構調整的第一步,也宣布其“戰線收縮”經營策略的實施,即廢棄長期在華執行的“重視市占率,輕視利潤率”的經營模式。
雖然出售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對于現代汽車是個不得已的辦法,不過也可從出售中獲取大筆資金,以助其處理過剩產能及優化資產結構的現實問題,譬如減少虧損。事實上,即使將第一工廠轉讓,北京現代的產能仍無法得到完全利用——從165萬輛的產能,減至135萬輛,而去年的銷售總量也只有50.2萬輛,空置率仍高達63%左右。
在林言看來,如果北京現代銷量未來幾年仍然不到顯著改善,產能空置率居高不下,不排除現代汽車對內部生產線和產能進行重新整合,再次出售其他工廠。或者,現代汽車也存在很大可能性,進一步謀求增加合資股比份額,如同寶馬集團向華晨集團所提出的要求那樣。
2020年,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在華銷量分別只有50.2萬輛和24.9萬輛。去年一年,現代起亞集團在華的兩家合資公司,累計虧損近2萬億韓元(相當于人民幣114.85億元)。
這讓現代汽車深刻認識到,再不戰略縮小在華生產規模,再不改變在華經營方式,現代的產品將無路可走,無法長遠走下去。
現代汽車已著手改變往年以小型汽車和三廂轎車為主的導入模式,利用電動汽車IONQ5和高端車型捷尼賽思(Genesis)進行品牌重建。同時,北京現代汽車也正逐漸收縮出租車銷售比重,避免出租車銷售過多進而影響現代汽車品牌形象。入華初期,北京現代的伊蘭特、索納塔出租車,曾扮演了現代汽車在華形象代言人的作用,如今卻成了損傷現代汽車品牌價值的“負資產”,痛定思痛的現代汽車下定決心,將不再為了“短期收益”而損傷品牌形象。
向來擅長打“價格戰”的韓系車,近年來明顯加強對經銷商的價格管控,以求改變過往經銷商自行其是,隨便打折銷售的低級做法。最典型的就是,現代汽車最近宣布進軍中國市場的捷尼賽思決定在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堅守“統一定價”,這在之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且,對來華的進口汽車銷售,現代汽車在價格方面也堅守底線思維,甚至有些車型在華的定價還高過韓國本土價格。
林言以為,現代汽車為了提升品牌價值和產品形象,不惜犧牲眼前利益,著眼長遠所得,進行經營結構調整,值得肯定。雖然調整的時間稍顯晚了一點,但如果堅持下去,相信效果會有所顯現。
接下來,就看理想汽車怎樣發展和壯大自己的規模和實力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林言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482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