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上周星期三,寧德時代搞了個事情。
10 月 27 日,寧德時代與現代摩比斯簽署技術許可與合作意向協議。根據協議,寧德時代將授權摩比斯使用 CTP 技術,并支持摩比斯在韓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 CTP 相關電池產品供應。
這次合作最讓人意外的有三點:
一是寧德時代不僅賣電池(協議中還有電池直接供應相關的項目),還授權專利;二是與寧德時代合作的,是韓國汽車供應商——眾所周知,韓國坐擁動力電池幾大巨頭(LG、SKI、三星等);第三,是現代摩比斯的地位特殊——現代親兒子,集團內電池包均由其供應。
「直取蜀漢」,這是我們對這次合作的第一印象。
我們對中國制造向來有信心,但「世界工廠」叫久了,對制定標準、輸出知識產權的渴望,也同樣熱切。
于是伴隨這次寧德時代授權專利而來的,還有疑問:寧德時代真的成長到可以收學費的地步了?常年占據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一的寧德時代,在知識產權領域到底做了什么?這一輪新造車,中國企業還只是在賣產品,靠成本優勢取勝嗎?
我們今天聊點看不見的。
一、殺入韓國汽車工業腹地?
SNE 最近公布了今年 1-9 月,全球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排名 TOP10。
雖然排名第二的 LG,以及三星 SDI、SKI 這三家,市占率總和達到了 33.6%——但正因如此,以 60.9GWh,30.9% 市占率幾乎做到了「以一敵三」的寧德時代,在友商襯托下顯得特別「嚇人」。
和寧德時代一騎絕塵相比,排名第二的 LG 化學,反而遭遇了不少「煩心事」。
一年內現代、通用兩大集團先后因為 LG 供貨的動力電池自燃事件發起大規模召回,LG 負責的金額高達 56 億元(通用)、122.5 億元(通用)。
CNBC 報道 LG 賠償通用 19 億美元
兩起賠償對 LG 的打擊是沉重的。
根據 LG 化學 Q3 財報,其營業利潤同比銳減 19.6%。相比之下,寧德時代剛剛發布的財報顯示,其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292.87 億元,同比增長 130.73%;凈利潤 32.67 億元,同比增長高達 130.16%。
寧德時代 Q3 財報利潤表
韓國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泥潭深陷,目標在 2025 年銷售 56 萬輛電動汽車的韓國最大汽車集團現代,急需雪中送炭。
事實上,這次解現代集團燃眉之急的寧德時代,此前已經多次和現代集團合作。
2019 年 7 月,北京現代宣布,旗下首款國產純電 SUV 昂希諾使用了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組,容量 64.2kWh,能量密度 141Wh/kg。
不僅國內市場,根據韓國新能源媒體 thelec.com 今年 2 月份的報道,寧德時代將從 2023 年開始,為現代智能電動化的基石——純電平臺 E-GMP 的量產車型供應電池。根據國內媒體的消息,寧德與現代集團此次合作金額接近百億人民幣。
而 LG 卻并未成為現代集團 E-GMP 平臺的電池供應商,來自中國的 CATL,反而成為了 LG 在韓國最大的對手,甚至已經先失一局。
二、鋰電池曾經的「學費」與「追趕」
寧德時代拿下現代集團訂單,近乎于「虎口奪食」。
但如果只分析金額、裝機量、市占率,還只是結果導向——十年間從零到全球規劃產能 770GWh 是結果;知識,或者說技術壁壘,才是原因。
曾經的寧德時代,甚至中國鋰電池產業,還是「碰壁」的那個。
專利許可費,往往是技術壁壘的具現,會被稱為某一行的「學費」、「XX 稅」——舉個例子,2018 年高通芯片部門收入 170 億美元,利潤 30 億美元;而專利授權部門收入 51 億美元,利潤高達 35 億美元。
曾經我們的鋰電池產業,差點就要背上沉重的「美國稅」。
魁北克水電 H-Q,加拿大最大的電力公司,當年差點掐斷了中國動力電池的萌芽。因為 H-Q 是磷酸鐵鋰電池制造技術專利的擁有者——授權來自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鋰電池之父」John B. Goodenough 教授。
怎么掐斷?2011 年,H-Q 公司要求中國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商「二選一」——一次性給 1000 萬美元入門費,或者每使用一噸磷酸鐵鋰,交 2500 美元。
雖然最終 H-Q 與國內電池廠商的官司敗訴,但當時我們的鋰電池企業距離自建專利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舉個例子,日本的索尼是首個商用鋰離子電池的廠商,但聚合物鋰電池的專利,卻掌握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手里。
貝爾實驗室也因此成為了鋰電池產業的「收稅」大戶,包括我們如今熟知的軟包電池,也是貝爾實驗室的作品——為了繞開索尼的圓柱電池專利,然后收取自己的專利費。
當然很有意思的是,美國鋰電池產業陷入了坐收專利費的溫柔陷阱,商業化進程早已落后于中日韓,最近幾年的裝機量排名,更是看不到中日韓企業的車尾燈。
然而,上一個十年箭在弦上的專利收割,一直是激勵中國電池產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或者說危機意識。
三、知識產權的進擊
時間回到現在,中國鋰電池產業早已不是吳下阿蒙。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20 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 83.4GWh,裝車量超過 60GWh。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廠商,一直位列全球裝機量 TOP10。
和上個十年特別不一樣的是,如今中國電池廠商正在逐漸擺脫「交學費」的角色,甚至還開始用技術創新,帶來新的營收,比如文章開頭的現代摩比斯。
前面一點的例子,是 2021 年 4 月 28 日,寧德時代公布了與 ATL 簽署的《交叉技術許可協議》,在協議許可期間,ATL 應每十二個月向寧德時代支付 1.5 億美元。
和美國如今看來本末倒置的鋰電池專利稅相比,和產量并進的專利布局,成效明顯更可持續。
從 2011 正式成立開始,寧德時代每一年都有新專利申請成功。從2014年開始,這樣的專利累積速度有了肉眼可見的成長。
根據智慧芽數據,截止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寧德時代及其子公司(邦普及其子公司除外)所公開的申請量為 6188 篇。其中中國 3998 件,PCT 國際專利 790 件,美國 660 件,歐洲 618 件;日本 86 件,印度 36 件。
寧德時代更廣為熟知的,是連續 4 年「動力電池產量榜首」的地位。但產能、銷售之外,是更關鍵的,也是考驗企業長期眼光的——研發投入。
研發→制造→銷售,再以營收增長反哺研發加碼,這是分析寧德時代必不可少的閉環。
截止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寧德時代已經擁有高達 7878 名研發人員,其中擁有博士學歷的 134 名,碩士學歷的 1524 名。
資金方面,2017-2020 四年里,寧德時代研發總投入達到102 億元,僅 2020 年就達到了 36 億元。今年前三個季度研發總投入更達到了 45.95 億元——寧德時代還在加碼。
作為對比,剛剛輸掉現代集團訂單的 LG 化學,2020 年電池業務研發投入為 24.2 億元——寧德時代同期研發投入足足高了一半。
和專利滾雪球式增長相近,寧德時代裝機量從 2016 年開始爆發。2016 年還以 6.72GWh 排在全球第三的寧德時代,2017 年便以 73% 的同比增長速度,登頂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并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文章寫到這里,我們突然想起今年兩會期間,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提交的一個提案:目前鋰電池知識產權維權較為困難,訴訟案件時有發生。
寧德時代目前提起了兩起知識產權相關訴訟,其中與塔菲爾新能源的侵權訴訟已經有了結果,寧德時代一審獲賠 2330 萬元。還有,7 月份正式起訴中航鋰電專利侵權的案件,目前仍在審理中。
在寧德時代向現代摩比斯授權 CTP 技術的時候,之所以專門提及這個提案和兩起訴訟,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共同構成了當下變革期企業競爭的新局面,也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縮影。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競爭,都不應該去比誰的成本低,而是應該尊重專利,通過加大研發投入,用技術打敗技術。尊重專利,也善用專利,才是成熟理性的商業競爭者。
四、如何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
我們堅定認為,在這輪汽車技術革命里面,中國涌現了很多「對得上號」的企業,無論是車企本身,還是背后的供應商。
對得上號,就是跟得上潮流、追得上技術,甚至某種程度上能引領趨勢、左右局勢。比如車企里面的蔚來、小鵬,等等。
而目光轉到電池產業,我們已經見證了中國企業,成長為鋰電池產業的參天大樹。
這背后的基礎,首先是成本控制和供應鏈管理,也就是「世界工廠」的傳統優勢,比如寧德時代連續霸榜的產能、裝機量,或者是拿下現代集團、寶馬集團等國際車企的核心訂單。
但從超級工廠成長到世界級企業,制造優勢無法永遠保持,持續的研發投入和產品升級才行。
以今天文章的起點——寧德時代對外授權的 CTP 技術為例。今年 1 月,寧德時代在第十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透露,其已經在規劃第二代平臺化的 CTP 電池系統,計劃于 2022 年-2023 年投入市場應用。
而最近落地的寧德時代 CTP 電池,系統密度有望超過 250Wh/kg。
如果說成本優勢、產量碾壓,是獲得市場的進攻利劍;那么技術、專利,則是面對競爭時保證自己游刃有余的防守堅盾。
希望隨著變革演進,我們能看到更多「收學費」的中國科技企業。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6000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