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 News
作者:胖飛同學
就在前天,吉利汽車集團在位于寧波杭州灣的吉利研究院發布了全新動力品牌「雷神動力」和一項名為「智能吉利 2025」的企業新戰略。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上,我的第一感覺是「震撼」。
為什么說震撼?這種感受來自兩個方面:一、吉利這次發布了很多新技術,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叫「全棧自研」;二、吉利立了很多 Flag,2025 年就要實現。技術干貨之多、戰略遠望之宏大,不遜于豐田、大眾這樣任何一家世界級汽車集團。
是的,這里指的是集團,而非吉利單一品牌。作為擁有 11 個品牌的汽車集團,今天站在時代臨界點上的吉利不得不以集團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它要對比的參考系也必然是屹立世界汽車之巔的豪強集團們。
臨界點這個詞不是我說的,這是吉利汽車集團 CEO 淦家閱對吉利發展節奏的一個判斷。
閑話少敘,我們一起來看看時代臨界點上的吉利給未來五年的一個規劃:
1、發布雷神動力品牌,這個品牌覆蓋當下所有的動力總成,燃油、混動、純電通通囊括在內,并且供應全球;
2、「一網三體系」的布局,一網指的是智能吉利科技生態網,三體系涵蓋智能能源體系、智能制造體系、智能服務體系;
3、九大龍灣行動:5 年投入 1500 億、自動駕駛全棧自研、5 年 25 款新能源新品、2025 年集團銷量破 365 萬、2025 年海外銷量破 60 萬、2025 年碳排減少 25%,2045 年碳中和、2025 年 100% 數字化、2025 年息稅前利潤超過 8%、3.5 億股員工股權激勵;
三個部分信息量很大,我們挑重點來討論。
一、雷神動力,叫板日系
雷神動力品牌的發布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官宣,縱觀吉利歷史幾次重大轉型你會發現,新動力品牌其實是吉利這次戰略轉型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點。
2007 年,吉利喊出不打價格戰,打技術戰、打品牌戰、打服務戰、打道德戰的口號,這可以理解為那個時代吉利「韜光養晦」的一種做法,它幫助吉利扛住了當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2014 年,吉利提出了 3.0 精品車戰略,恰逢中國車市井噴,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開始崛起,國產車的形象開始在消費者心目中改觀;
2020 年,在沃爾沃的幫助下,吉利說要進入架構造車時代,CMA、BMA、SPA、浩瀚(SEA)四大模塊化架構,模塊化的玩法已經讓沃爾沃、領克、吉利幾大品牌嘗盡了甜頭;
下一個節點應該怎么走?
目標已經很明確,智能化、電氣化。具體怎么實現,各家都有各家的思路。
大眾押寶 MEB,作為模塊化造車的鼻祖,大眾還是希望通過平臺的通用性、拓展性開啟下一個時代;豐田寄希望于 e-TNGA,想要把之前燃油車的那套精細化的研發生產體系復刻到電動車上,實現降本增效。
反觀吉利的做法,有相同也有不同。
吉利繼續深度貫徹模塊化造車的理念,SEA 平臺將身負重任,從電子電氣架構的層面為接下來的電動新品打好智能化的底子,這點很類似 MEB。
動力總成是一部車的基本組成部分,雷神動力是吉利給旗下眾多品牌的一份「通用型」答案,無論是燃油還是混動或者是 400V/800V 的純電,無論是 A0 級還是 C 級車,全面通吃,非常適合規?;纳a。
和模塊化架構一樣,一套靈活的技術去惠及多個品牌,這也是吉利這樣集團化作戰所必須具備能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大象轉身艱難的不止是大眾、豐田,如今家大業大的吉利同樣面對這個挑戰,所以你會發現,此次雷神動力的發布側重點還是混動,代表作為雷神智擎 Hi·X 的混動平臺。
發布會上淦家閱直接叫板一向以混動技術聞名的日系:「在關鍵技術上已經全面超越了日系品牌」。吉利毫不客氣,在多項技術上用了「全球第一」、「全球領跑」這樣挑戰廣告法的字眼,包括:
全球第一的發動機熱效率 43.32%;
全球領跑的 3 擋混動變速器;
全球領跑的 40% 以上節油率;
全球領跑的混動系統 FOTA;
全球領跑的多車型拓展性;
全球最優的 NVH 舒適性;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質疑,在純電的大勢之下,混動技術的發布算什么「轉型節點」?回到前文說的,吉利是一家擁有 11 個汽車品牌的集團,既有純燃油也有純電品牌,歷史包袱遠比那些單一汽車品牌要大得多。
從集團的戰略層面去看待這件事,全面推行混動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這種漸進式的電氣化進程對單個汽車品牌來說確實保守,但對于大集團作戰來講符合情理。
況且,吉利已經有極氪這樣的純電品牌沖鋒在前,原 CEO 安聰慧擔綱極氪 CEO,李書福親任新品牌董事長,電氣化的決心已經可見一斑了。
二、核心技術全棧自研,財大氣粗
全棧自研是近年來汽車圈的一個熱詞,同樣它也出現在了吉利的戰略轉型發布會上,它指明了吉利在智能化方面的走向。
電氣化和智能化雖然不能相互綁定,但兩者就像是人的兩條腿,智能電動車缺一不可。
在轉型這條路上,吉利對于智能化的態度和大眾、豐田是截然不同的。吉利這次「一網三體系」戰略的關鍵一點在于核心技術的「全棧自研」。
首先是芯片。
明年,吉利旗下的芯擎科技將會量產一枚 7nm 制成的車規級 SOC 芯片,代號 SE1000,該芯片將應用于座艙領域,面積 83 平方毫米,集成了 87 層電路,88 億顆晶體管。
2024 年開始推出 5nm 的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算力 256Tops,應用于自動駕駛。
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芯擎以及地平線這樣的國內芯片公司只具備芯片設計的能力,并不具備高制成芯片的制造能力。
關于自動駕駛還要補充一句,吉利立的 Flag 是到 2025 年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并完全掌握 L5 級自動駕駛。
再者是操作系統。
吉利汽車研究院會搭建電子電氣架構,整車基礎軟件,智能座艙軟件,自動駕駛軟件的全棧自研體系,并和億咖通、Zenseact 等生態企業一起,完成整車操作系統以及核心軟件算法的自研。
基于芯片和操作系統組成的軟硬件體系,依托海量用戶的實時數據,吉利承諾會在到 2025 年每個季度實現至少 1-2 次整車 OTA 升級。
另外還有高精地圖。
吉利自建了一套低軌衛星高精度導航系統,目前已完成 305 座高精時空基準站的部署,吉利將在今年年底完成國內主要城市的高精地圖采集,并在 2023 年覆蓋全國。
最后是三電和補能。
三電關鍵的幾項包括 800V,碳化硅、高效油冷電機全部自研,2023 年將會自產碳化硅芯片;
讓很多用戶喜聞樂見的是換電。淦家閱說吉利會推出全新的「換電出行品牌」。吉利的模塊化換電站能夠實現每車 60 秒 的換電,每天單站可服務 1000 車次。2025 年會部署 5000 座這樣的換電站,覆蓋 100 個核心城市。
那么全棧自研需要多大的投入呢?吉利的估算是5 年 1500 億元,所能得到的銷量回報是2025 年度實現集團總銷量 365 萬輛,其中極氪會占到 65 萬輛。(有意思的一個細節,吉利和百度合資的集度并沒有在計劃內。)
三、一場 1500 億的豪賭
看完吉利全棧自研和研發投入的計劃,給人第一感覺是「財大氣粗」,但又蒙著一層迷霧。
芯片設計、操作系統、高精地圖、三電、換電,吉利決心要把智能電動車的核心技術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但問題隨之而來,這 1500 億和內部資源如何分配?吉利研究院在集團內部的地位究竟如何?從局外我們很難看清全貌,而這些卻是決定「智能吉利 2025」戰略能否最終成功落地的重要因子。
供應鏈人士往往會用「術業專攻」的話術回應車企的自研熱潮,車企對核心技術的熱衷也從未停止,但在舊時代里兩者一向是涇渭分明。
燃油車時代,發動機技術是核心,技術壁壘也薄,自主品牌的后起之秀們也都掌握得七七八八了。變速器是很多車企一直無法踏足的技術禁地,99% 的車廠都依賴采購。到了新時代,電動車的技術壁壘似乎開始變得模糊不清,除了電芯之外,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走向自研之路,今日之吉利當屬典型了。
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依靠供應鏈很難打出差異化的焦慮彌漫在造車人的心中,無論是芯片還是算法,這種焦慮無處不在。自特斯拉 FSD 之后,越來越多的車廠傳出了自研芯片的消息,自研究竟是不是唯一出路?眾說紛紜。
有人說車廠費錢不討好,最后一地雞毛;有人說很關鍵,核心硬件和核心算法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長久之計。
吉利的全棧自研頗有著大包大攬的意味,座艙芯片、自動駕駛芯片究竟算不算通用型硬件,可以采購的零部件究竟有沒有必要親自操刀?高精地圖數據自采究竟是不是剛需?這些是否是自動駕駛決勝的關鍵?我們很難下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于一家年銷量百萬級的巨頭來說,自研成功確實可以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大大的降本增效。
1500 億,更像是吉利的一場豪賭。這場賭局的輸贏很快會在 2025 年揭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