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新能源乘用車電驅動系統配套企業的裝機量變與不變都呈現的非常顯著。
不變的是,弗迪動力、日本電產和蔚來驅動科技的順序一成不變。背后的車企,比亞迪、廣汽和吉利、蔚來,為前三電驅動企業提供了有力的裝機量保證。
變的是,由于上海疫情影響,特斯拉跌到15名之外。而華為進入前15序列,配套賽力斯、ARCFOX、比亞迪、一汽。四家車企可分兩類,一是明確與華為協作造車的新能源車企;二是確認采用華為電動化零部件、智能化服務的車企,未來可能會加深合作。
現有配套以外,華為DriveONE接下來將出現在歐洲合資電動汽車上。
日前,華為車載電源模塊副總裁彭鵬表示,截至目前,DriveONE已經實現了國內頭部車企、新勢力和合資車企等15家OEM的合作搭載超20+車型,正在悉數面世。下一個重點突破目標就是完成與國際頂級車企的合作。
可見,華為布局良久的生態圈進展明顯。
華為三合一系統突圍的關鍵點
細化來看,華為與賽力斯深度合作的問界M5是將華為推入前15序列的一大貢獻者。
根據NE時代整理的新能源乘用車配套數據,問界M5增程配套的三合一系統貢獻了華為三合一及多合一電驅系統配套量的98.6%。
自2021年12月在冬季旗艦產品會上首發,問界M5引起的爭議一直不斷。鑒于此前ARCFOX Hi版、阿維塔等未上市,賽力斯SF5在華為參與進來后銷量有了明顯的起色,小康股份股價大漲,公眾對于華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能夠走得多遠的好奇心集中爆發在問界M5上。可以說,這款新能源汽車承受的壓力要比其他幾款更多。
到現實的市場表現上,問界M5確實出乎眾人意料,用快速上升的銷量證明了華為傾注銷售網絡資源,余承東親自站臺,頻爆金句,吸引流量的努力是極其有用的。
根據上險數據,2022年1月,問界M5在新能源乘用車PHEV市場排名尚且在50名以外,但到2月份就進入了前10,3月份憑借上險量2,870輛成為PHEV的第6名,4月份上險量維持在2,952輛,PHEV的前10。
6月1日的快銷數據顯示,問界M5在5月份的月交付量達到了5,006輛。雖此處的交付量不同于上險量,但其銷量確實增速迅猛,被稱為造車新勢力品牌中最快突破萬輛銷量的車型。
熱銷的問界M5在一定意義上為華為三合一電驅動系統帶來了量的考驗,是其市場化的一個關鍵突破口,從以前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到如今的“聞其聲,知其人”。
DriveONE電驅動系統的應用
問界M5增程采用的是華為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集成了電機、電控和減速器。驅動形成分兩種,后單電機兩驅和前后雙電機四驅。其中單電機版采用的是最大功率為200kW、最大扭矩為360N·m的永磁電機;雙電機版的前驅電機為交流電機,最大功率為165kW,最大扭矩為420N·m或315N·m,后驅電機為永磁電機,最大功率為150kW,最大扭矩為300N·m或360N·m。
這幾款電機均為油冷電機,峰值轉速高達17,600rmp。目前市面上的電動汽車轉速最高的是19,000rmp,均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所用。接著就是轉速為17,600rmp的電機,均為華為所有。
華為堅持采用油冷電機的原因在于,相比水冷電機,相同功率和扭矩下,高速油冷電機可以使三合一電驅體積重量可減少10%;對電機轉子、定子進行浸入式冷卻,實現繞組平均峰值溫度降低30℃,磁鋼峰值溫度降低15℃,壽命可延長一倍;基于熱仿真結果,對于易高溫的部件,采用主動噴淋的獨特油道設計,主動潤滑軸承&齒輪,軸承壽命提升10%,高轉速區冷卻效果更優,可支持更高車速,可連續20次0-100km/h加速等卓越體驗。
問界的下一款車M7也在來的路上了,部分參數被曝光。根據網上曝光的參數圖,問界M7仍然為增程式車型,其長寬高分別為5020/1945/1775mm,整車質量為2450kg,前后均搭載永磁同步電機,功率達到130kW/200kW。
問界M5之外,搭載全棧華為HI解決方案的極狐阿爾法S已在月前正式上市,市場表現還看后面幾個月。阿爾法S Hi版的前驅電機應用了華為交流電機,峰值功率221kW,后驅電機為華為永磁電機,峰值功率252kW。
比亞迪、一汽的BEV配套的是華為的六合一電驅動系統,銷量微小,看起來更像是試測所用。
這款六合一集成的是電機、電控、減速器、OBC、DCDC、PDU,峰值功率120kW,峰值轉速17,600rmp。相比三合一系統,六合一沒有在關鍵參數上更強一些,但更可能在體積、重量上提供一些優勢。這也是市面上六合一、八合一等多合一電驅系統應用的方向。
華為稱,相比傳統分立式解決方案,多合一電驅動系統在產品開發及導入環節,可幫助客戶節省管理成本約1000萬元,同時體積可減小20%,重量減輕15%,更利于整車布置及整車輕量化,助力打造極致性價比的新能源汽車。
在BEV的電驅動產品路線中,電驅動系統從初步的結構集成向深度系統集成演變,由最初的二合一設計,演變成三合一乃至多合一設計,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或不同OEM的需求來做選型和切換,逐步實現電驅系統的高性價比和小型化與輕量化。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692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