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盧克文工作室發文稱“我會繼續推薦中國人都買中國電動車,能影響一個人,就影響一個人。我要為10年內埋葬日本的汽車產業添磚加瓦?!?/p>
并表示:“我現在帶頭買中國電動車,我現在有一輛比亞迪漢,前兩天我下單了阿維塔,下周我再下單騰勢D9,我要鼓勵所有看我文章和視頻的人買中國電動車,盡量為沖垮日本經濟做最后一擊。”
言論一出,頓時引發了無數人追捧和熱議。
很多人對此表示支持。
作為在汽車行業耕耘了16年的一位觀察者,在AM車鏡看來,這種“號召”值得商榷。
首先,汽車產業的合資政策是國家政策,不管是日系車、德系車還是美系車都被允許和中國車企合資生產汽車產品,這些合資車企是合法合規在中國設立的合資企業,在合資車企里工作的絕大多數也是中國人。買合資車的朋友可以打開你的“機動車登記證書”,制造廠名稱一欄寫的也是一汽、東風、上海汽車等廠名。進口的汽車依然是合法合規進入到國內的,為何不能買?買合資車或者外國車的人并不是不愛國,把日系車主獨立出來區別對待十分不妥,大家并沒有忘記當年的“西安U型鎖事件”吧?
其次,作為合法合規的產品,選擇權就在于消費者,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預算、產品的性能、外觀、服務、保值率等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隨著國產汽車品質越來越好,國人也越來越多的選擇國產品牌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市場經濟下的必然結果,優勝劣汰,擇優購買。我們可以用講事實擺道理重體驗的方式告訴消費者,某國產車的優點在哪里,比起同價位或者同級別的日系車或者其它合資車,它的優點在哪里,為什么選擇它是合適的,而不是情緒化的用愛國情懷綁架或者煽起某種情緒(現在并非特殊時期)。
第三,國產車的市場份額在上升,這是中國車企數十年不斷努力的結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5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79.9萬輛,同比增長17.5%,市場份額為49.2%,上升了7.9個百分點。1-5月銷量為389.7萬輛,同比增長11.3%,市場份額為47.9%,上升了6.4個百分點。
市場份額的上升來自于技術的進步,來自于營銷服務水平的提升,來自于我們國家搶占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先機,在我們新能源技術有望彎道超車的時候,一些擁有大量粉絲的人出來擺出一副愛國的樣子指點江山,置無數汽車行業人員的努力于何處?幾年后回過頭來看,是一些網紅的呼吁重要,還是腳踏實地的努力更重要?
第四,我們沒有必要在汽車產業即將實現彎道超車的時候高調的對世界說,我牛逼,你們去死吧,這樣迎來的只能是外面對我們的防范、打壓、排擠,有什么好處呢?低調做事,用技術說話才是正道。為什么沒有哪個大流量的人說:“我會繼續推薦中國人都買中國相機,能影響一個人,就影響一個人。我要為10年內埋葬日本的相機產業添磚加瓦?!眴枂柲切╇娨暸_的人員、拍視頻的媒體自媒體、拍婚禮的、各個場合的攝影攝像,他們用的是哪國的相機、攝像機。大家可以搜一下,看看我們不得不進口的技術和設備,比如高端數控機床、高端芯片、光刻機、高端傳感器、抗癌藥、航空發動機……多得很,我們建議一些有流量和財富的人可以捐款去為這些技術的研究添磚加瓦。
第五,中國市場地域廣闊,新能源車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區和家庭。電動車的冬季續航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困擾車主的巨大尷尬。在北京的冬天,標定續航500公里的純電動車實際續航可能只有350-400公里,甚至更低。在東北等溫度更低的市場區域,這個數字只會更低,并不一定適合當地的消費者,如果家里沒有一輛燃油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我們并不建議他們購買純電動汽車。一輛車,輕則十多萬,多則五六十萬,對每個家庭來說都不是簡單的支出,如果因為和某些言論產生了共鳴就大手一揮入手一輛,受損失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國產品牌,合適的產品用在了不合適的地方,給消費者帶來的也可能是糟糕的體驗,他們還會認可國產品牌嗎?
第六,一些擁有大量粉絲的人,他們在國外可能就是代表了中國形象。最近一個網紅在非洲被抓了,原因大家可以搜索一下,當時我看到報道,中國網紅某某,這個人我都沒有聽說過,就這么一個人,前面被媒體冠以中國二字,讓我很痛心,他憑什么在國外被視為中國的一個代表符號?我們中國人并不是這樣的,我們不能被他們代表。作為一個傳統報社出來的媒體人,對于現在的互聯網亂象我們痛心但是無力,注冊個賬號就能隨意發表觀點,為了流量……雖無采編權,但一天可以發數條評論……只要有了粉絲,有了流量,成為大V,就什么都懂了,什么領域都能說道說道,說的都對?作為汽車賬號,我們的內容會被系統審核,有相關詞語就會屏蔽,所以,就不展開說了。總之,公平的市場環境是我們發展的重要助力。你換位思考一下,一位美國的網紅呼吁抵制中國汽車你會產生怎么樣的想法?
第七,中國車企剛剛開始走出去,不要為他們的出海制造障礙。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出口量一直非常低,201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超過2450萬輛,創全球歷史新高,連續七年蟬聯全球第一。但當年出口72.82萬輛,比上年下降20%。直到2021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銷量才達到214萬輛,較上年增加108萬輛,同比增長101.9%。今年1-5月,出口108萬輛,同比增長高達43%。樂觀預計2022年全年汽車出口量將接近300萬輛。但是,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海外市場缺芯,歐美車企供應不足,才被我們的產品填補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合資車企的產品也紛紛外銷,比如特斯拉、沃爾沃、雪佛蘭等等。報道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直全力供應國內外市場。其中每季度初傾向供應國際市場。例如,2022年1月特斯拉中國產汽車銷量為5.98萬輛,其中出口量就高達4萬輛。所以,雖然我們出口量在增加,但是產品價值偏低、銷售區域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制約也比較大,不要再為他們制造無妄之災。
第八,對于當前的網紅經濟,我并不完全認同,一個不能惠及大部分國民的經濟模式不是一個好模式,這會加劇財富懸殊、制造焦慮,不利于社會公平,話語權被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普通人淪為流量的一部分,變成了一個閱讀、一個評論,普通人的所思所想被漠視,成為別人的流量和財富組成部分。不管某些有大流量的人說什么,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溢美之言,這并不是好事:XXX老師說得對,我們支持你。
第九,我們現在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但是我們不用氣餒,歷史和時間在我們這邊。國家崛起需要的是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砥礪前行,攻堅克難,不是張揚吹捧,不是夸大其詞。汽車行業不需要捧殺,其它領域也不要。很多賬號都是這樣的標題:“美國懵了”、“歐洲傻眼了”、“大局已定”,看完發現只是嘩眾取寵,在他們筆下我們虎軀一震,萬邦來朝。還有些老外天天夸咱們的,中國就是好,記住,夸,是大和虧組成的,別人換著花樣夸你,也就意味著你可能會吃大虧。
第十,我們也支持大家購買中國電動車,提倡大家購買中國產品。目前,在很多領域國貨已經成為潮流,深受年輕人喜愛。但不必上升到埋葬日本的汽車產業,美霸、美犬的層面。我們尊重盧克文先生,以上內容僅一家之言,匆忙隨筆,直抒胸臆,不一定完全正確,僅供參考。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AM車鏡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844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