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已露苗頭。
6 月 23日,大陸集團宣布:已經從國內一家備受矚目的造車新勢力公司獲得 5R1V多傳感器融合系統解決方案的量產訂單,助力該造車新勢力打造L2級自動駕駛量產項目。
至于這家造車新勢力是哪一家,大陸集團并未透露。
在公告中,大陸集團表示該方案將于 2024 年在該造車新勢力公司的首輛電動汽車上率先投產。
從目前各家車企產品發布時間線來看,符合大陸集團描述的「備受矚目的造車新勢力」、「2024 年量產首輛電動汽車」的企業,尚且只有小米一家。
這也就意味著,小米汽車首款車型的智能駕駛方案或將采用「毫米波雷達+智能攝像頭」,具備 L2 級輔助駕駛能力。
在汽車之心看來,此次大陸集團的 5R1V 傳感器方案僅是小米智能駕駛方案一部分。
同時,結合小米自官宣造車以來在汽車行業的投資布局,其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勢必不會僅僅局限于 L2 級輔助駕駛。
基于此,透過小米在汽車行業動態和投資布局,本文試圖拆解未來小米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全貌。
01、性價比,是小米造車的基調
去年 4 月,小米創始人兼 CEO 雷軍宣布第一款小米汽車的價格區間為 10 萬元-30 萬元,首款車型不是轎車就是 SUV。
據《出行范兒》從接近小米汽車內部人士獲取的消息顯示,小米首款車型為轎車,直接對標特斯拉 Model 3。
也有知情人士向汽車之心透露,小米汽車主要定位為中高端車型:
中端車型,價位為 15 萬-20 萬的 A+級車
高端車型,價位為 20 萬-30 萬的 B 級車
在 15-30萬元價格區間,類似于目前手機市場中 3000-5000元的市場。
這也意味著,小米汽車更加側重大眾化市場,也將會以性價比來吸引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畢竟,小米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殺出重圍,最重要的就在于其產品極具性價比。
性價比之外,小米汽車更令外界期待的則是其智能化功能。
雷軍曾表示:「一定會代表上市時間點的尖端技術和尖端水平。」
今年 3 月,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曾透露,小米汽車的工程樣車將于今年第三季度亮相,「一定會突破大家的想象」。
然而,小米整個產品體系主要覆蓋 15-30 萬元級別的車型,這也意味著小米需要更加嚴格的管控整車制造的生產成本,當然也包括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的成本。
此次大陸宣布的 5R1V(5個毫米波雷達+1 個 800 萬攝像頭)方案,也被行業人士認為是經濟適用的選擇。
5R1V 方案中:
毫米波雷達:由第 5 代前向毫米波雷達(長距雷達)和角雷達(短距雷達)組成。
(1)具體毫米波雷達型號,官方并未直接透露。
有業內人士猜測,長距雷達可能是 ARS510,而不是 2021 年量產的 ARS540。
相關資料顯示,ARS540 作為首款 4D 成像雷達,是大陸專為L5 級自動駕駛設計,將首先搭載在寶馬下一代自動駕駛車輛 iNext 上,此外通用汽車也會應用至其高端車型上。
相較而言,ARS510 性價比極高,可適用于自適應巡航 ACC 和緊急制動輔助 EBA 等功能,可裝在車頭,也可以隱藏在塑料蓋板后,比如前保險杠,格柵等。
(2)短距雷達可能是SRR510或者 SRR520。
資料顯示,SRR520 可支持 100 米測距,基于 77GHz 技術可以更精確地探測車輛周圍環境,體積小巧,比較容易集成在保險杠后面。
800 萬攝像頭將由大陸集團與地平線成立的合資公司大陸芯智駕(上海)智能科技公司基于地平線征程 3 芯片研發和生產。
據透露,該攝像頭針對中國道路場景進行了優化,物體識別性能更佳。
例如,可以檢測中國特有的特殊障礙物和紅綠燈等,依托大算力以及算法,該系統能夠實現精準視覺感知以及智能駕駛決策控制。
這也就意味著,大陸集團在攝像頭的研發生產中,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其性能。同時,征程 3 作為國產自動駕駛芯片,在性價比上則更具有優勢。
除硬件外,大陸集團還在這份訂單中提供自動駕駛及行車安全功能軟件包,功能軟件包將集成于客戶的智能駕駛域控制器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5 月份,大陸還官宣從國內一家造車新勢力中獲得了高性能計算單元量產訂單。
該高性能計算單元不僅集成車身和車輛控制域的功能和特性,同時還與車內的其他域保持直接的通信,如自動駕駛域、智能座艙域。
據悉,該解決方案也將于 2024 年率先在該造車新勢力公司的電動汽車平臺上投產。按照時間節點算,這一高性能計算單元的量產訂單,或許也來自于小米汽車。
在當前時間節點來看,5R1V 的多傳感器方案或許更加經濟適用,但放在2024 年這一時間節點上,當其他車企都搭載數顆激光雷達之時,小米汽車并不具備競爭優勢。
同時,從實現的自動駕駛功能來看,以城市 NOA 為主導的高階輔助駕駛功能即將于今明兩年量產上車,而小米 2024 年首款電動車僅僅只具備 L2 輔助駕駛能力,也并不符合雷軍上述豪言壯語。
02、小米汽車要走視覺路線?激光雷達僅是技術儲備?
當前,關于自動駕駛傳感器設備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派系:
一是特斯拉,堅持走純視覺路線;
一是除特斯拉之外的其他車企,堅持激光雷達上車,走多傳感器融合路線。
從小米在汽車領域布局來看,其首款電動車采用視覺解決方案的概率比較大。
去年 8 月 25日,小米正式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DeepMotion(深動科技)。
早在 2018 年,Deepmotion 創始人兼 CEO 蔡銳就對外公開表示:Deepmotion 采用視覺為主的多傳感器融合策略。
當時,Deepmotion 高精度定位技術已經能達到前后 30 - 40cm、左右 10 - 20cm 的定位精度。
Deepmotion 以高精地圖為核心,對感知、定位與構圖模塊在算法層面進行整合。
為此,Deepmotion 還設計了一套架構:即通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GPS、IMU 模塊等傳感器,實現車輛 3D 感知、高精地圖繪制以及定位的解決方案。
這套方案的硬件模塊包括:
一套 GPS 系統;
IMU 模塊;
三個攝像頭;
一個毫米波雷達
12 個超聲波雷達
一個自研的 FPGA 計算平臺。
這套硬件架構最大的特點是成本低,并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GPS、IMU 等傳感器是嚴格同步運行的,自研的深度學習算法也可以在 FPGA 計算平臺上運行。
以高精度地圖和定位為出發點,后續 DeepMotion 開始提供全棧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包括前視/環視/周視感知系統、自主代客泊車 AVP 方案等技術。
基于對 DeepMotion 的收購,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小米自動駕駛將采用以視覺為主的方案,配置高精度地圖,支持眾包采集更新這樣的技術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正式宣布收購 DeepMotion 前不久,同年 8 月初,小米還宣布投資了另外一家軟硬件一體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幾何伙伴。
據官網介紹,幾何伙伴專注于以 4D 毫米波成像雷達為主傳感,輔之以可見光和紅外成像多傳感融合的自動駕駛軟硬件集成系統,實現精準的目標感知、聚類追蹤、可通行空間估測、高精定位與建圖、路徑規劃、決策控制,滿足自動駕駛各個階段的需求。
也就是說,幾何伙伴基于4D 毫米波雷達+可見光視覺+紅外成像多傳感融合感知系統,即可實現 L2-L4 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
目前,幾何伙伴已經獲得上汽集團項目的量產定點合作,雙方正加速推進面向 L3 級別具備局部自動駕駛功能的乘用車、面向固定場域 L4 級別的商用集卡等產品的研發生產。
其產品解決方案將實現城區、園區、高速公路場域的自主無人泊車、城市擁擠路段和高速公路自動跟走、自主變道繞行等功能。
當然,選擇視覺路線,并不意味著小米完全放棄了激光雷達。
小米在激光雷達領域,投資了4 家激光雷達公司。
據公開信息顯示,小米通過小米集團與小米產投投資了禾賽科技,雷軍關聯的順為資本則投資了 Innovusion 與北醒光子,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則參與了速騰聚創的新一輪戰略融資。
禾賽科技憑借推出長距混合固態激光雷達 AT128,已獲得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車企的量產定點項目。
速騰聚創,憑 MEMS 混合固態激光雷已經斬獲 40 余家車企量產合作訂單,包括小鵬、廣汽、威馬、智己等車企。
Innovusion 圖達通,目前是蔚來首款智能純電轎車 ET7 上的激光雷達供應商。
北醒光子,是擁有獨立技術路線的非機械固態面陣激光雷達企業,預計今年將發布車載激光雷達。
基于此,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高精度地圖,或是小米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首選。
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未來小米汽車會搭載激光雷達的可能性。
一方面,激光雷達的加入,能夠使整體傳感器互為冗余,達到整車感知的升維,提高感知的可靠性,從而使車輛可有效識別路面凸起、井蓋缺失、拋灑物、大型靜止障礙物等目前攝像頭難以識別的目標。
另一方面,特斯拉此前不使用激光雷達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成本非常高昂。但隨著混合固態激光雷達的出現,現階段其價格基本可以維持在1000 美金左右。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激光雷達的量產上車,其最終的價格將降至400-500美金。
目前已經上市的小鵬 P5,其 550P 版本搭載雙激光雷達,售價為 22.59 萬元。
同時,小鵬 P5 還給用戶提供選配服務,550E 和 550G 皆是不帶激光雷達的版本。
相對比來看,對于定位 15-30 萬元級別的小米汽車,激光雷達的價格完全能夠覆蓋,且激光雷達上車能夠助力高階自動駕駛的實現,小米完全拋棄激光雷達的概率并不大。
03、自研軟件算法,整合供應鏈,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
小米在物聯網領域的優勢,在于其生態鏈企業構建的龐大硬件系統,小米只需要掌握物聯網中的核心軟件體系,就可基于生態鏈企業的硬件設備,實現萬物互聯。
現如今,小米正將其在手機與消費電子領域的生態鏈打法,快速復制到了汽車領域。
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迭代上,小米的思路也是自研核心軟件算法,并整合生態鏈資源,最終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
此前,雷軍在微博發布了一張招聘海報,顯示誠邀 500 名自動駕駛技術精英,從事小米自研 L4 自動駕駛技術工作。
加之小米收購的 Deepmotion,其聯合創始人——CEO 蔡銳、CTO 李志偉、首席科學家楊奎元、研發總監張馳 4 人均系微軟亞研究院背景。
有業內人士表示,DeepMotion 算法能力強,與小米在工程能力和商業化上將形成互補。
這也就意味著,通過收購的 Deepmotion,小米將補足自身在自動駕駛軟件算法上的短板,從而實現自動駕駛軟件算法的正向研發迭代。
而在核心的軟件算法之外,小米的智能駕駛系統完全可以依靠其投資的生態鏈企業實現產品整合研發。
自動駕駛大算力芯片:小米投資了黑芝麻智能科技;
激光雷達:小米投資了禾賽、北醒光子、圖達通、速騰聚創等 4 家公司;
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小米投資了縱目科技、幾何伙伴、智行者、Momenta 等;
其中,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中,縱目科技是國內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的頭部企業,量產客戶包括長安汽車、東風嵐圖、一汽紅旗等等。
Momenta 則是現階段國內最受歡迎的自動駕駛軟件公司之一,其自動駕駛軟件方案的量產客戶包括上汽智己、長城沙龍、路特斯、比亞迪等。
結合此次大陸集團的官宣,我們不難看出,小米自動駕駛傳感器硬件是基于供應鏈采購,自動駕駛功能,包括自動泊車等 L4 級功能,也或許集成縱目科技、或 Momenta 等企業的解決方案。
歸根結底,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中的核心,還在于其自研的軟件算法能力。
2024 年,將是整個汽車行業決戰賽以及淘汰賽的開始。
對于在智能手機賽道已經有天花板的小米,以及人生中最后一次創業的雷軍來說,這一戰不能輸。
面對已經在汽車行業扎根的造車新勢力,以及轉型而來的傳統車企巨頭,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優劣,也將影響其最終發展情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899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