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想官方公開了一系列汽車業務崗位,開始涉足智能汽車領域,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在阿里、華為、百度、小米等眾多科技廠商紛紛下場跨界“造車”后,聯想的入局再次為汽車賽道添了一把火。在職場社區平臺脈脈上,聯想這一動作也激起不少浪花。
在智能汽車賽道的迅猛前進勢頭下,各大廠商的造車業務動作不斷,華為的汽車產品問界M5及問界M7已經上市,聯想此時的入局動向讓脈友發出質疑:“現在入場新能源汽車,那要什么時候才能有車上市?”對此,也有脈友感嘆,“油車換電車”的趨勢衍生了龐大的汽車保有市場及相關服務和設備市場,各大企業的入局也是時代所驅。
在“跨界造車”這條路上,聯想不是先行者,職場人們也對這一企業發展模式并不陌生。此前小米入場造車時,就有脈友提出,“沒有核心技術”是科技廠商造車的一大軟肋,在汽車相關領域的技術積累匱乏將越來越成為科技廠商們在汽車賽道中的短板。
在眾多質疑之聲外,也有不少脈友對科技企業跨界造車持積極觀望態度。華為問界M5、M7的發布讓不少脈友感嘆,手機廠造車的車機生態是其一大市場優勢;而聯想此番招聘涉及車載計算、自動駕駛等多類方向,“比做供應商要更深度”的業務構架也讓脈友們對科技廠商的跨界“造車”有了更多期待。
除了對企業業務前景進行探討,脈脈上也有不少職場人關注到科技企業跨界造車釋放出的眾多崗位機會。有“準職場人”發問華為汽車部門的工作氛圍,為校招就業做準備;也有職場人已經闖入面試環節,在脈脈詢問小米汽車的面試經驗;同時,此次聯想提供的“遠超國內部分造車新勢力研發人員平均工資”的薪資水平,也吸引了不少職場人的關注。
針對不少職場人對科技廠商內汽車業務崗位的探索,一些在相關崗位就職的脈友也分享了工作體會。認證為小米員工的脈友表示,科技廠商的汽車板塊基本上都是“從0到1”,工作強度大,但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試錯包容性,對于職場人而言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科技巨頭們的紛紛下注,讓汽車行業波瀾不斷,但正如脈友所說,水花的大小仍需時間和市場檢驗。同時,變動的行業浪潮也向職場人敞開了更廣闊的職業選擇空間,技術沉淀深厚的老牌汽車企業是汽車人的“主要戰場”,而前后跨界入場的各大科技企業也為汽車人的就職選擇開辟出更加多樣的路徑。在行業變革的趨勢下,職場人明確自身發展規劃,充分掌握行業新動態,在產業風口中積累技術,才是職場生涯的長久發展之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田佳樂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157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