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奇瑞迎來了25歲生日。
對于25歲的奇瑞來說,正值當打之年。然而,時代變幻,燃油車的晚鐘開始敲響,新能源的暮鼓已經開打,奇瑞此時卻正深陷轉型泥潭,且無法自拔。
作為大奇瑞的締造者和掌舵者,尹同躍功績不可謂不大,只是面對撲面而來的時代變革,思想交鋒,打得他觸不及防,尤其是在一系列得力干將紛紛離他而去后,形單影只的尹同躍更顯落寞。
干將的離去,智庫的涼薄,讓尹同躍治下的奇瑞,與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尹同躍,終究是廉頗老矣。25歲的大奇瑞,需要呼喚一個全新的掌舵者,以及未來開拓者。
李書福和魏建軍都已甘于幕后,尹同躍為何還如此癡迷臺前?
1、遲遲未出的新品牌部署
近日,有消息顯示,長安新能源將成立一個新能源新品牌——啟源汽車。這意味著,面向新能源市場,長安已經有了啟源+阿維塔兩張牌可打。
長安這幾年在燃油車市場十分精進,如今終于開竅,開始認真對待新能源了。
而隨著長安這一戰略的出爐,也意味著自主品牌五大金剛——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和奇瑞,僅奇瑞還沒有針對新能源市場推出新品牌戰略。
由于新能源營銷體系被全面革新,以及傳統自主品牌業務急劇擴散,推出新能源新品牌成為傳統車企的必要舉措。
所以我們看到,自主品牌吉利推出了極氪、幾何,長城推出了歐拉、沙龍智行,廣汽乘用車推出了埃安等,甚至連央企東風也推出了嵐圖。
外資品牌方面,寶馬推出了i,寶馬推出了EQ系列,大眾也推出了I.D系列,等等。
所以,沒有單獨推出新能源子品牌,無疑已經成為奇瑞當前最大的戰略漏洞所在。
奇瑞為何遲遲不推出新能源新品牌?何以造成這一巨大戰略漏洞?據內部人士向《電動勢》記 者透露,面對時代變革,很多奇瑞人并非不清楚,只是只能看在眼里,無法做出實質性的推動。
而尹同躍對媒體也明確表示,奇瑞不會推出新能源新品牌。問題,似乎指向了奇瑞的核心管理層。
是啊,看看這些年市場變遷,自主高端、新能源新品牌、自主混動、運動家轎、硬派越野……每一個節點,奇瑞哪一次做到了引領?幾乎都是跟著其它自主,亦步亦趨。
除了一項,出口。數據表明,在奇瑞銷量構成里面,出口比例已經幾乎過半,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也是一件悲傷的事情。
當奇瑞在國內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奇瑞還如何信誓旦旦立足自主品牌之林?也有人會責問,落寞奇瑞,竟只能靠海外市場刷存在感嗎?
顯然,中國市場才是奇瑞汽車的根本,也是最不容忽視的市場所在。
不論是遭逢外強內干,還是戰略全面落后,奇瑞都應當立刻覺醒,奮起反擊,重塑昔日自主一哥的榮耀。畢竟,伴隨蔚小理等新勢力造車在新能源市場的攻城掠地,留給包括奇瑞在內的傳統品牌發揮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2、尹同躍,拒絕改變
研判一個企業的戰略問題,很難拋開對掌舵者的審視。比如尹同躍,他是否意識到時代巨變?他是否在緊跟時代巨變?而就尹同躍的一些采 訪言辭來看,似乎并不樂觀。
眾所周知,汽車行業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變革,那到底是怎樣的變革?它有什么特征?它能塑造一個怎樣的未來?對此,業內并沒有被太多提及。
其實,指出一點就能醒悟:汽車企業的屬性由汽車公司變更為汽車科技公司,加上了科技二字。不管是最前沿的新勢力,還是最傳統的大眾、豐田,都不約而同喊出了科技的口號。
雖是兩字之差,可內涵巨變。
基于這樣一個行業發展大趨勢,汽車也不再是單一的代步工具,而是移動的智能終端??萍架嚻?,不僅可以造車,還能造手機,甚至其它智能終端,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
這也是為何,吉利開始進軍手機市場,特斯拉、蔚來也開始進軍手機市場……當然,變化是雙向的,蘋果、小米等也在造車,進展雖跌宕起伏,但趨勢是一致的。
在科技汽車的產品定義上,汽車跟手機,亦或平板、電腦等,本質上已經沒有差異,都是品牌和用戶的連接。
可是,對于這樣的時代驟變,尹同躍似乎并未感知到。
近來,蔚來造手機被業內傳得沸沸揚揚,中國企業家雜志問尹同躍奇瑞是否造手機,尹同躍說,不會。車企造手機可能是希望打造一個生態,通過手機擴大用戶規模,增強與用戶間的聯系。我沒有太多的研究,我們覺得汽車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蛋糕了。
也許,尹同躍也理解這些科技汽車企業造手機的初衷,但骨子里的保守讓他拒絕做出改變。
這樣的堅持,是很可怕的。
近年來,將傳統車企比作“諾基亞”的聲音此起彼伏,不論這是否是事實,還是將成為事實,至少說明有人相信,而相信意味著可能。
讓尹同躍拒絕改變的原因,到底是他的性格使然?還是他的智庫圈固守偏見?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時代快步向前,拒絕改變的尹同躍已經無法操盤大奇瑞,對奇瑞新能源的未來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推動。
2012-2014年間,在奇瑞新能源前總經理方運舟的掌舵下,奇瑞新能源破天荒實現了盈利,每年達到幾百、上千萬元,成為國內首個盈利的新能源公司。
在新勢力造車還在猛地砸錢的現在,那會就已實現盈利的奇瑞新能源堪稱商業奇跡。
面對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深知奇瑞新能源將無法追上時代步伐,方運舟難掩失落離開了奇瑞大家庭,出來創辦了合眾新能源,也就是哪吒汽車。如今,哪吒汽車銷量已經位居新勢力第二名,成為時代的寵兒。
此刻,不知道尹同躍如何看待方運舟的造車之旅?是否有后悔之意?
3、永不缺席的內斗
誠如尹同躍所說,汽車行業這塊蛋糕的確夠大,但奇瑞吃得卻并不多??v觀奇瑞汽車近年來的發展,其業績表現的起伏不定。
公開業績報告顯示,2018年,奇瑞汽車凈利潤虧損5.3億元;2019年凈利潤為3.92億;2020年凈利潤僅為737.18萬元;2021上半年轉虧為盈,凈利潤6.19億元。
相較長城吉利賺得盆滿缽滿,奇瑞的業績確實一般,這也是奇瑞一直無法上市的根源所在。而利潤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戰略的欠缺、產品的乏力與營銷的薄弱。
盤點奇瑞汽車近年來的發展,無論是在傳統燃油車市場,還是面向未來的新能源市場,奇瑞并沒有特別亮眼的發揮,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出口市場。增加出口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失去了國內基盤,這就存在問題了。
2021年,奇瑞集團國內外累計銷售汽車達到歷史性的961926輛,同比增長31.7%。其中,在國內市場,奇瑞集團全年銷售汽車692772輛,同比增長12.38% ,出口269154輛,同比增長136.3%。新能源汽車銷量109028輛,同比增長144.6%。
這意味著,奇瑞去年的增長更多來自出口和新能源的推動,最核心的國內燃油車腹地已經陷入增長瓶頸。這樣的窘境延續到今年,2月奇瑞集團銷量60419輛,其中出口19997輛,新能源10702輛,兩者占據近半比例。
在燃油車市場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分出去的捷途反而成為大奇瑞的“優等生”。去年,深耕“旅行+”細分市場的捷途汽車,全年實現銷量154077輛(含出口),同比增長17.9%。捷途的表現,似乎又能說明些什么。
尹同躍曾說,奇瑞成就了自主品牌的今天。這確實值得奇瑞驕傲,但同樣值得奇瑞深思,也值得尹同躍反思。當其它自主品牌在風風火火地發展,甚至合眾等新勢力也在發光發熱,內斗、迷茫、離職卻充斥著奇瑞大本營。
再看新能源市場,雖然奇瑞新能源銷量基盤在擴大,但9成以上的量是小螞蟻貢獻。至于,中高端的大螞蟻基本宣告失敗,毫無存在感。奇瑞新能源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跟蔚來理想等新勢力相距甚遠。
在小螞蟻之外,奇瑞又推出了QQ冰激凌這一微型電動車,但是卻不幸被業內扣上了抄襲五菱MINI EV的罵名。當其它自主品牌都在嘗試向高端新能源市場發力,尹同躍出的牌竟然是妄圖重現當年QQ的奇跡,只能說廉頗老矣。
如今,極氪、嵐圖正當紅,阿維塔、沙龍智行正準備發力,加上已然立足的蔚來、理想,自主品牌的高端格局已經被重塑,甚至開始叫板BBA。事實證明,沒能抓住新能源的高端發展機遇,這是奇瑞近幾年最大的戰略失誤之一。
奇瑞新能源整體發展遇阻,尹同躍自然是知道的,他也在尋求變革,只是他的核心在于索求“先進的管理”,而非具體的舉措,或者自我反省。
2月11日,立訊精密稱已與奇瑞達成并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
尹同躍表示:現在正是汽車與IT產業高度融合的階段,雙方的合作也不僅僅是技術上、生態上的融合,更多是管理上的融合。立訊精密能幫助奇瑞提升管理的精密度,也希望通過他們引入如蘋果這類優秀企業的管理理念,促進奇瑞的變革。
自身拒絕改變的尹同躍,仍然執迷尋找企業的問題,并優化之,問題是,當一個企業已經25歲,它還能經得起多么大的折騰?在奇瑞內部,一場新的風暴正在孕育中。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勢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917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