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多名大V用戶發文,稱極氪車機出現BUG,在倒車的時候因為影像或雷達的延遲,導致撞車的。
更有甚者,因為車機的BUG,導致了3次撞車事故的發生。
而極氪官方的工作人員也在7月4日進行了回應,稱車機BUG是小概率事件,技術人員已經意識到問題并且著手解決,也將與于月開始推送新的OTA升級。
這件事情,雖然導致的損失并不大,也就是一些輕微的車損,但是在微博上卻鬧得沸沸揚揚,不少數碼大V和財經大V也紛紛轉發微博……
在我看來,這樣一起“車機BUG導致撞車”事件,也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這么簡單。
第一問:極氪的車機,真的有BUG嗎?
通過事件親歷者的陳述,以及極氪品牌官方的回應,我們可以基本上可以確定,部分極氪車型的確存在車機系統的BUG,比如超聲波雷達無法感應、倒車影像存在延遲的情況。
至于導致這種BUG的原因,我也咨詢了相關的汽修從業者。
他們表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比較多,排查起來也比較復雜。
智能車機上出現這個問題比較常見的原因是系統卡頓,可以理解成車機系統無法迅速處理倒車攝像頭和雷達的信號,在顯示端出現了延遲。
一定程度上而言,通過算法邏輯的優化,可以在軟件層面進行解決。
而另外可能的原因,就是硬件出現了問題。
比如信號傳輸線路出現了虛接、接觸不良的現象,從而導致雷達、攝像頭失效的問題。
在目前,極氪官方并未公布BUG的出現原因。
但是從“OTA升級”等字眼來看,大概率是系統的卡頓,消費者只有等待OTA升級,并且觀察是否還會出現問題。
第二問:這種BUG在智能時代是否會成為常態?
在目前,很多智能車型布滿了傳感器,540°全景影像和車輛周圍的超聲波雷達,能夠實時反映車輛低速行駛時周圍的狀態。
而眾多的感知元件,也要求車機系統有著更高效的處理能力。
如果算力達不到要求或者系統軟件算法比較落后的話,就容易出現影像卡頓延遲、雷達失效等情況的發生。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如果車輛車機系統的計算軟硬件系統無法達到需求的話,極氪發生的BUG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車型上。
因此,這也對車企在車機系統的開發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問:影像延遲只有極氪有嗎?
從這一次的微博事件來看,吐槽極氪車機BUG的多為數碼博主。
其實,這些博主可能并不知道,倒車影像延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我們公司的一個新同事最初拿駕照的時候,也過度依賴倒車影像。
也曾因為通過大屏幕觀察后方環境來倒車而出現過因為速度快、延遲高導致的撞車事故。
后來才知道,汽車的倒車影像和雷達,最大的指標是滿足復雜環境下的穩定性需求。比如要求在高溫和極低溫環境下,它們都能正常使用。
但是,因為信號傳輸、車機系統解碼等過程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所以無可避免地會在屏幕上出現延遲。影像的延遲,普遍在0.1秒到0.5秒左右。
當然,如果是醫用的影像設備比如飛利浦、蔡司等品牌的醫用可視操作系統,它們的影像延遲就能縮小到毫秒級別。
至于這“車規級設備”和“醫用設備”之間的成本差異,那可就大得離譜了。
所以,倒車影像有延遲這樣的問題,大可不必過度解讀。
是個車,就一定有發生這樣問題的可能性。
第四問:過度依賴倒車影像行不行?
在目前,新能源汽車為了保證續航,需要更大的電池。而更大的電池,也讓車輛越來越大、越來越寬,很多車動不動就是2米的寬度。
于是不少新手,在開車的時候因為車輛寬大、視線盲區比較大,都很依賴于車輛的全景影像和雷達。
但實際上,這種過度依賴影像雷達的駕駛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我曾經在開車時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自己的某款中型SUV,在倒車時也偶爾會出現影像延遲、卡頓的問題。此時更好的方案,還是通過車輛內外的3組后視鏡來解決。
所以大家在開車的時候,還是要掌握車輛的空間感,并且通過后視鏡來判斷車輛周圍的環境。
畢竟,傳統的后視鏡永遠是最可靠的影響,而且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攝像頭存在的延遲。
所以,車輛的倒車影像和雷達,只是給駕駛者提供一個參考。
比如在倒車的時候,可以用它來初步觀察一下盲區內是否有障礙物,至于在倒車的過程中,還是要參考后視鏡的實際影像。
第五問:新手該如何選車?
在燃油時代,新手往往喜歡選擇高爾夫、福克斯或者POLO這樣的小車。
這種小車體型小盲區小,即便是新手也能輕松穿越狹窄區域和停車;而雷克薩斯LS、寶馬7系這樣的大車,基本上都是老司機的專屬,因為它們體型大、盲區大,開起來不夠方便。
而現在的新能源車,都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寬,這也讓很多新手少了一定的選擇空間。
從車企的角度來說,各大企業也需要想辦法打造出靈活、易于駕駛的精品小車;而對于新手消費者來說,大家也可以先從小車開始入門,在后期慢慢過渡到大車。
這樣的車型過渡思路,也是老司機和駕校教練們比較認可的方式。
因為大多數開車的新手,對空間的把握都不是很好,如果貿然開大車的話,不僅影響道路的通行效率,而且也容易出現剮蹭等問題。
結束語
最后再重申一下我的觀點:極氪出現車機BUG,固然是一個問題,這需要車企去著手優化、快速解決;但同時,對于消費者、駕駛員來說,大家在開車的時候,其實也不應該過度依賴于現代化的科技,比如影響雷達等等。在目前,汽車智能駕駛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大家需要新技術作為輔助,同時也需要自身的駕駛技術過硬來作為保障。
唯有這樣,才能最完整地發揮出汽車智能新技術的先進性,同時兼顧道路環境的安全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二師兄玩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603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